摘要:網絡熱詞“打工人”憑借短視頻平臺火遍網絡,該詞不僅得到了廣大網民的青睞,而且屢屢被官媒用于新聞標題,由此體現了互聯網時代網絡語言傳播與社會心理之間的關系。網絡語言不僅加快了人們的交流頻率,而且在不同的傳播語境下代表不同的含義,本文從三個角度分析網絡語言傳播的動因。
關鍵詞:網絡語言;網絡熱詞;傳播;“打工人”;語義泛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2
網絡語言是指從網絡中產生或應用于網絡傳播交流的一種語言,往往在特定的網絡媒介傳播中表達特殊的含義。最近,“打工人”一詞在網絡上迅速躥紅,衍生出了新的語義和語用,豐富了原本的語義色彩。網絡詞“打工人”最早來源于一個名叫“抽象帶籃子”的網紅[1],他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吹捧自己打工人、保安、大專生的身份,悄然在互聯網走紅,“打工人”因此引申出了自豪、有追求、自嘲等新的含義。本文探析“打工人”語義演變的表現及原因,分析該詞在網絡背景下傳播的內在動因與社會心理之間的關聯。
1 “打工人”的語義變遷
1.1 “打工人”的本義
打工主要指勞務人員在某個固定或不固定的利益主體下,獲取一定生活資源的勞動手段,“打工人”通常指代沒有固定工作,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靠打工為生的農民[2]。
1.2 “打工人”的引申義
隨著網絡的發展,在日常交際中,“打工人”不再僅僅指外來務工人員,其展現了當代年輕人不斷奮斗、努力工作的風貌。它沒有“社畜”那么慘,也沒有“打工仔”那么卑微,透露出了小人物在平凡生活中的不懈追求,傳達出了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3]。
2 “打工人”的語法分析
打工人在生活中屬于起早貪黑、辛苦工作卻又拿著微薄工資的一類人[4],但是在網絡平臺中,“打工人”會以自嘲自黑的方式相互鼓勵。隨著熱詞“打工人”傳播范圍的擴大,打工語錄不斷被網民改編[5],呈現出多元動態的特點。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作為網絡熱詞的“打工人”在語句中得到了靈活運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2.1 充當獨立語
網絡熱詞“打工人”最早充當獨立語,并形成了“打工人,打工魂,打工就是人上人”的固定結構。
(1)打工人!打工魂!打工就是人上人!(新民晚報2020-10-23)
(2)你好,打工人?。ㄖ?020-10-22)
(3)有人相愛,有人夜里看海,有人七八個鬧鐘起不來。早安,打工人。(搜狐網2020-10-26)
從語料中可以發現,“打工人”作獨立語時有明顯的語義[6],表達了對所描述事物的調侃、認可或自嘲?!按蚬と恕痹诖擞性鰪娬Z氣的作用,同時為句子增添了感情色彩[7]。
2.2 充當賓語
“打工人”的爆火不僅與短視頻平臺有關,還與表情包的傳播有關。2020年11月,一張“打工不僅能致富,還能交友娶媳婦”的表情包火遍網絡,網友紛紛自稱“我是打工人”。“打工人”開始以賓語的形式出現[8]。
(4)我是打工人。(紫蘇心靈港灣 2020-10-23)
(5)小片片說大片:我是打工人,我驕傲!(搜狐網 2020-10-27)
從語句中可以發現,“打工人”經常用于“是”字句中,并形成了“我是打工人”的主謂賓結構。同時,“打工人”在使用的過程中帶有隱喻意義[9],如例(4)有肯定之義,例(5)有自豪之義。
2.3 充當主語
網絡熱詞“打工人”作為主語使用的情況較少,其表達的含義也較為單一,通常僅表達“打工人”的字面詞義[10]。
(6)“打工人”是對奮斗時代的真實注解。(高考作文范文 2021-1-15)
從該句可以發現,做主語的熱詞“打工人”運用的語境比較單一,表達的含義也僅僅為字面含義[11]。
3 “打工人”的語用價值
3.1 體現交流主體的情感態度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生產網絡語言文本內容的網絡平臺趨于多元化,也拓寬了廣大網民的個人化表達傳播渠道[12]。由于網民的文化素養和生活環境不同,其對相同的事物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網絡熱詞“打工人”卻快速滲透了不同的階層,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都自稱“打工人”。這說明其指代的范圍已然擴大,“打工人”不再僅僅代表某一個小群體,而代表不同的社群。人們在日常交際中自稱“打工人”,能拉近交流主體的距離,擴大雙方共通的意義空間[13]。
3.2 增強語言交際的詼諧性
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詼諧性[14],在日常的語言交流中,詼諧性的語言更容易促進深入交流,營造良好的交談氛圍,使交流主體獲得一段愉悅的交談經歷。在網絡上走紅的“打工人”一詞,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交流當中,尤其是其固定搭配“打工人,打工魂,打工就是人上人”更是廣泛出現于不同的語境[15]中。在日常交流中,交流主體用自嘲的方式自稱“打工人”,往往能增強語言的詼諧性,使聊天氛圍更加輕松、有趣[16]?!按蚬と恕边@種自嘲的說法,能直白地表達情感態度,幫助交流雙方在交流表達中維護好人際關系[17]。
4 網絡語言傳播的動因
4.1 符號傳播:模因推動“打工人”的詞義傳播
模因論是以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為基礎,揭示文化發展規律的新理論[18]?!按蚬と恕币辉~在網絡上爆火后,被網友廣泛使用和模仿,成為強勢模因。網絡熱詞“打工人”自2020年10月開啟“病毒式”傳播,從音調上來說,“打工人”鏗鏘有力,情感充沛;從社會心理層面來說,廣大網友身處網絡流行文化中,并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越來越多的網友通過將“打工人”一詞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對生活現狀進行調侃、認可或自嘲[19]。另外,因為“打工人”一詞富含年輕化的特點,年輕人在社交中頻繁使用該詞。同時,網絡上的KOL更是用“打工人”來吸引流量,通過與用戶共情,增強用戶黏性。還有媒體通過解讀“打工人”一詞或賦予其新的含義,為受眾呈現出“打工人”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內涵。因此,“打工人”一詞在網絡交流的復制傳播,重現了模因傳播的四個階段:“同化—記憶—表達—傳播”。然而,“打工人”一詞作為一種新的網絡語言傳播,不是對模因的完美復制,還存在詞義異化的現象[20]。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G.Tarde)在《模仿律》一書中提出,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現象”,“一切事物不是發明,就是模仿”,因此筆者認為“打工人”在模因傳播過程的前兩個階段之間還存在“模仿”階段[21]。受眾因為文化背景不同,對“打工人”一詞有不同的解碼,即傳者依據文化背景對該詞進行解碼,在不同的傳播語境下,對熱詞“打工人”的詞義作出相應的調整,使其符合交流主體語境的需求,從而進行語言表達傳播,使其傳遞給更多的受眾[22]。
4.2 儀式展演:塑造符號“新部族”文化認同的表意實踐
我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和情感壓力增大。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獲得了一個可以釋放壓力的網絡虛擬空間。現實中語言語義的豐富性不足,在網絡虛擬空間內,無法滿足在廣大網民交流的需求,因此網絡語言開始出現,并不斷活躍于各種生活場景中。隨著網絡語言的發展,廣大網民被分割成不同的群體,雖然在虛擬網絡環境中,大家素不相識,但是可以根據相同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以及語言表達,組成不同的社群。詹姆斯·凱瑞提出的傳播“儀式觀”,將傳播行為理解為人們以共同體或團體的身份聚集到一起的神圣典禮。而網絡熱詞“打工人”的迅速傳播,即打工人“新部族”共同創造的儀式展演?!按蚬と恕闭Z言符號新意的出現,極大地迎合了這個“新部族”抱團取暖、互訴衷腸的情感需求[23]。因此,“打工人”口號的流行也反映出了人們對交流的渴望,并成了一種加入社群的策略。
4.3 線上狂歡:“場景”轉換與青年群體的內心指向
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反抗霸權、建立自由民主世界的文化策略?;ヂ摼W開放、流動的權利機制,使青年群體極大地擺脫了情感上的束縛,為他們提供了自由表達的空間。久而久之,深夜“打工人”這一現象慢慢成為一種流行趨勢,甚至成為一種自我調侃、戲謔的標志。從參與者的主體角度來看,“打工人”的參與主體起初多為某應用程序玩家,在網絡世界中有追求奇異的心理,通過自嘲自黑的方式,賦予“打工人”新的詞義,既滿足了釋放壓力的心理需求,又獲得了現實世界無法滿足的快感。同時,傳播環境對玩家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復雜多元的互聯網環境中,尋求共同語言、融入圈子文化的心理需求來源于人們內心的渴望,因為群體壓力的存在,部分玩家會產生順從、附和的心理。
5 結語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漢字語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并在網上得到傳播?!按蚬と恕币辉~使用的范圍不斷擴大,并引申出不同的含義,一方面促進了漢字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一方面也體現出了網絡語言的傳播特征。本文分析“打工人”一詞的語用價值和傳播路徑,窺探網絡語言傳播的動因及其與社會心理之間的關系。網絡語言因為有豐富的語義和多樣的語言結構,適用范圍極廣,能滿足信息時代廣大網民的語言和心理需求,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溝通。但是短視頻背景下傳播的網絡語言可能存在現代漢語規范的問題,由于在傳播過程中,存在傳播隔閡和傳播障礙,因此可能出現詞不達意、語義低俗,甚至誤會叢生的情況。所以在看待網絡流行語時,一定要秉持理性的態度,不能一概而論。對于只追求新意的低俗網絡語言,我們要加以抵制,并對其進行規范;但是對于積極向上的網絡語言,我們可以加以利用,促進語言的傳播,提升漢語的多樣性,使其發揮出積極正向的語言功能。
參考文獻:
[1] 范佳意.內容型網紅與傳統文化傳播——以李子柒為例[J].漢字文化,2020(20):146-147.
[2] 蔡淑華,郭文莉.淺談“鴿子”一詞的變遷[J].漢字文化,2021(01):140-142.
[3] 韓東池.圈層文化背景下“網紅”式KOL與傳統文化傳播[J].漢字文化,2020(20):148-149.
[4] 趙涵,盧欣彥.唐宋詩文與斗茶文化[J].漢字文化,2020(19):39-40.
[5] 童程.論20世紀日本藝伎文學形象特征[J].戲劇之家,2019(26):229-230.
[6] 羅倩倩.《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因素分析[J].大眾文藝,2019(13):181-182.
[7] 劉彥汝.論吳汝綸的教育思想與文學觀[J].大眾文藝,2019(10):37-38.
[8] 張劉剛.生態文化傳播中的語義特征[J].戲劇之家,2019(30):235-236.
[9] 談書勤.網絡背景下“安排”的語義泛化[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27):154-156.
[10] 謝如雪,張虹.模因論視角下“舊詞新用”現象考察[J].長江叢刊,2017(05):79-80.
[11] 劉日照.《大唐新語》中的處所介詞研究[J].現代語文,2018(02):39-43.
[12] 胡瀟文.淺析網絡流行語“XX警告”[J].漢字文化,2020(13):115-117.
[13] 文洋.《漢語大詞典》例證滯后詞目拾遺[J].安徽文學(下),2018(11):12-13,18.
[14] 文洋.論重慶方言個體特征詞[J].戲劇之家,2019(31):202-204.
[15] 侯寅寅.論姚永樸的《文學研究法》[J].大眾文藝,2019(10):34-35.
[16] 陳苗苗.“桐城派三祖”的作文之道[J].大眾文藝,2019(15):30-31.
[17] 黃新楊.吳汝綸的教育觀探析[J].漢字文化,2020(22):66-67.
[18] 蘇梅樺.吳汝綸的文學、西學及教育觀[J].漢字文化,2020(19):69-70.
[19] 薛靜.自媒體時代下短視頻的內容生產與網絡文化傳播——以微博博主李子柒為例[J].漢字文化,2020(19):65-66.
[20] 解文峰.新媒體時代儒家文化的傳播現狀及創新路徑分析——以濟寧地區為例[J].漢字文化,2020(18):60-61,71.
[21] 呂淑雯.韓國電影《寄生蟲》的敘事內容與社會關注[J].漢字文化,2020(19):116-117.
[22] 陳浮光.論陽湖派代表作家的交游與為文[J].漢字文化,2020(10):65-66.
[23] 文洋.近20年重慶方言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2018(12):162-164.
作者簡介:秦一閣(1997—),女,陜西漢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藝與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