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隨著課程信息化的推進,以“微課”為新型教學資源,以“翻轉課堂”為前沿教學模式,開展教育教學,既符合“掌握學習”理論,又強化了教育公平與素質提升。這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精神相契合。在上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文首先闡述了何為“掌握學習”理論,其次針對器樂教學中陳舊的教學方式方法,提出了“激活舊知—示例新知—應用探析—歸納反饋的正反饋知識提升路徑”,并深入分析了“翻轉課堂”的具體操作與應用場景。
關鍵詞:“掌握學習”理論;翻轉課堂;微課;二胡教學
“掌握學習”是在集體教學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充足自由的學習時間,采用個性化的教學輔導,通過對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與矯正,循序漸進地向高階學習階段演化。“掌握學習”理論的教學目標契合了當代中國素質教育的要求,強調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要求教師在樹立正確教學觀和深刻理解教育目的的基礎上,恰當處理教學中各種矛盾,合理設計教學環節,明確教學目標與任務,形成“反饋—矯正—評價”的正反饋路徑以提升和改善學生學習能力。在教育改革和課程信息化背景下,以“微課”為新型教學資源和以“翻轉課堂”為新型教學模式正是這種教育理念的踐行。
一、“掌握學習”理論
“掌握學習”向學生傳遞了自我暗示,這種基于“我能”思想的自我信心強化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主感。“掌握學習”摒棄了量化成績的篩選、分級和淘汰的教育評價觀,通過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等多元手段的實施,達到知識傳遞與能力提升兼顧的效果。“掌握學習”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具備準確抓取知識點、彈性調節教學內容的能力,包括:實施個別化教育、診斷性測試、補救教學等,需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認知準備階段)、學習動機程度(情感準備階段)、教學適合性(教學質量)。
二、“翻轉課堂”學習模式
“翻轉課堂”是建構主義學習觀下的教學方式創新,這種關注知識掌握與運用的因材施教模式,轉變了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由教師根據指定教材對知識點進行預設,學生則通過課前和課后的自主學習抓取和掌握相關知識,通過后續的個性化、差異化輔導、診斷性測試和補救性教學等手段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實現深度學習。
首先,“翻轉課堂”突出教學內容和手段的靈活性和彈性,將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由學生自由安排學習方式和時間,從而找到最為適合學生學習的個性化教學模式。
其次,“翻轉課堂”兼顧知識掌握與能力培養,通過學生課前預習、資料收集、知識自學等方式進行知識獲取,經由課堂集體討論、小組作業等手段實現知識內化。這種以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為目的的培養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增強學習自我效能。
三、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的二胡演奏教學模式創新
(一)“微課”的內涵與特點
“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載體的具有情景化、支持多元學習方式的在線網絡視頻課程。“微課”突出了課程內容的“微妙”。“微”指的是課程知識點集中、授課時長簡短;“妙”則強調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引人入勝。“微課”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納為:(1)主題突出,目標明確。相對于單一教學目標而設計的教學內容而言,“微課”短小精悍,避免了傳統課堂講授中的倦怠感,知識內容畫龍點睛;(2)教學過程系統化。通過教學內容預設、課前視頻預習準備、課堂輔導與反饋、課后知識鞏固、形成了“自學-輔導-反饋-改進”的學習閉環,符合學生漸進性知識吸收過程,兼顧學習中的情感與動機;(3)半結構化與差異化。“微課”中模塊化的教學資源和內容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和學情反饋進行自由搭配與組合,有助于個性化、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實施,契合學習者的接受能力;(4)教學形式多樣化。“微課”通過PPT、圖片和視頻混合形式,強化了學習參與性與互動性。特別是在教學效果反饋,教學質量評估環節,游戲、小組學習、視頻對比等形式有助于知識點和技能的掌握。
(二)“微課”在二胡演奏教學中的創新作用
第一學生學習效果提高。“微課”教學內容充實精練,通過抽絲剝繭、循序漸進的方式對知識點進行系統性的講解。二胡演奏教學的痛點在于雖然通過課堂系統講授,學生對相關指法和技法有了初步了解,但是演奏效果卻良莠不齊,究其原因在于缺乏課后針對性的輔導與糾正。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引入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演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通過反復觀看和模擬,有助于學生及時發現問題,提高演奏質量;第二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傳統音樂教學中,對同一知識點的反復講解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更容易引起教師的心理倦怠,負向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微課”錄制,教師將重復知識點和學生共性問題進行展示,在提升課堂知識吸收的同時,有助于教師將教學精力集中于解決教學難點和個性化指導;第三反饋評價及時性。“微課”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導向,以掌握為目的。由于音樂演奏教學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學生對樂曲的理解、樂器技法的掌握因人而異,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在“微課”應用中,教師首先通過下達任務單明確學習目的和內容,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通過自我評價與反思提出疑問;其次,教師在課堂中答疑解惑,進行針對性輔導,達到因材施教;最后,學生以在線答疑和上傳課后練習曲目等形式進行課后反饋和學習改進,構建了“問題-反饋-指導-改進”漸進式的學習路徑。
(三)二胡演奏教學中的微課設計—以《劍舞》樂曲為例
1. 教學內容的選擇。本案例選取了二胡中級課程教學環節中的第五單元的《劍舞》樂曲中的“滑音”這一知識點。
2. 教案文稿的設計。教案設計需要梯度分明、結構合理、內容充實,做到既能全面系統地講授知識,又能通過師生互動答疑解惑。筆者根據“滑音”指法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將教學環節設計為“激活舊知—示例新知—應用探析—歸納反饋”四個環節。
3. 制作錄制視頻。第一激活舊知:音階排序練習是“滑音”技法的先導知識,筆者在視頻中展現一個由鋼琴黑白鍵組成的樓梯,動畫中一個小朋友由底層向高層攀爬,伴隨著音階逐漸升高;第二示例新知:首先,播放《霸王別姬》京劇片段中的虞姬戲霸王中舞劍場景,以故事性敘事引發學習的學習興趣。通過欣賞戲曲片段,使學生感受戲曲音樂的風格與特征,及其與兒歌、流行音樂在音樂表達方式上的區別。進而通過單選題的方式列舉戲曲音樂風格,由學生競答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戲曲風格二胡曲目的演奏要點。其次,由教師現場示范《劍舞》樂曲中出現的上下滑音,就是主音前方加了個向上的箭頭,比如D調上把內弦二指從3音移把滑到5,力度從輕到重進入主音,如果是下滑音,還是前音輕,后音重,其他得跟上滑音相反;第三應用探析:首先,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識別《劍舞》樂譜中“上滑音”“下滑音”和“回滑音”的位置。其次,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演奏以上幾種滑音,通過組內評價和教師點評的方式對“滑音”準確度和指法力度進行糾正;第四歸納反饋:教師對本節知識點進行總結并布置相關問答題,通過學生競答,教師反饋點評進一步強化知識吸收和鞏固。通過布置作業,樂曲《月夜》和《八月桂花遍地開》拓展本節知識在其他樂曲中的應用,并要求學生上傳演奏視頻。同時教師會提前錄制以上兩首曲目的指法視頻,用于學生完成課下作業的輔助性指導。
四、結語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微課”教學方式,符合“掌握學習”理論中對教學公平與素質提升的要求。這種以人文關懷為特征的教學方式創新,弱化了教學環節中的分級和對成績的關注,兼顧了教學過程中的差異化和個性化,同時通過關注學生的情感狀態激發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幫助學生獨立知識體系和思維結構的建構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希望在今后的音樂教學中圍繞“微課”短小精悍、線上線下互動的特點,利用“微課”中多媒體功能,更為形象化地展示教學內容,提升二胡教學效果,進一步踐行“掌握學習”理論。
【參考文獻】
[1]喬桂娟,李楠楠.布盧姆“掌握學習”的理論釋義與現實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5(05):53-57.
[2]劉蘭倩.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高校二胡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藝術評鑒,2017(1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