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在高速建設的同時,舊街區的建設和城市發展更新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因此如何運用城市設計的手法,增加城市街區環境中的社會聯系,滿足人們生活發展的需求顯的非常重要,應充分利用城市功能空間環境、建筑、景觀設計策略,來改善城市舊街區的物質空間與人文環境,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和理論對策。
【關鍵詞】舊街區;城市設計;公共空間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19.032
1、城市設計中營造公共空間的重要性
城市中的空間,是以城市建成環境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存在空間,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聚居者必不可少的戶外活動空間,在城市建設中占據重要位置,當前我國城市建設已經經歷了爆發式的城市空間擴展,目前主要矛盾是城市舊街區的面貌整治、空間活力注入、城市特色文化的表達。關于城市舊街區改造規劃,通過對物質環境和建筑景觀的整治,能適應城市發展需要,顯著提升城市功能。
2、城市舊街區改造的設計原則
城市舊街區是經過長期歷史演變的結果,具有豐富的城市肌理,細膩的城市尺度和濃郁的生活氛圍,對舊街區的改造與更新是一項較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一些有效的控制和制約。塑造地方環境風格意象,避免環境不當開發,保存歷史人文價值的空間場所,都市環境建設有秩序的發展。
2.1空間秩序的保護與功能填補
城市舊街區的空間秩序是歷經歷史而形成,體現了長久以來城市的聚居者對于生活,對于地方特色的表達。舊街區的空間肌理、建筑尺度、結構組織是一種地域文化特色,但是我們認識到文化和理念在不斷的更新發展,造成了空間尺度與宜居標準的調整。因此,舊街區的空間秩序滿足不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城市設計可以通過分析歷史舊街區空間環境的各個要素及要素間的關系,將空間功能性進行填補與豐富,進而達到對其所承載的人文環境的傳承和發揚。
2.2公共空間的多樣性營造與連續
通過舊街區公共空間多樣性的塑造來實現其活力的在現與復興,多樣性是舊街區活力的源泉,城市設計首先應當注重戶外空間環境多樣性的營造,產生視覺體驗的多樣性,同時保證生活秩序的多樣性與和諧性。另外,舊街區的空間環境只有在功能、用途和活動的支持下才有活力和意義。因此,舊街區的公共空間建設應以多樣性營造,以及空間的連續性為準則建設。
2.3傳統風貌的統一與協調
從物質空間層面來講,舊街區的傳統風貌是城市地域性與差異性的直觀表達。所謂的傳統風貌,包括了街區的建筑形體、空間布局、感官色調、交往形式、物質要素等。城市設計應當保護舊街區中值得保留的區域,對舊街區中的新建部分與舊的遺存,在形態、材質、色調及空間尺度關系等方面,都能夠達到統一與協調,形成和諧的空間環境。
2.4城市文脈的繼承與發揚
地域文化特性決定了人所生存的環境具有一定的人文色彩和地方性,每個城市所傳承的文脈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深入挖掘街區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城市設計的目標之一,城市設計就應該考慮到歷史街區的原有文化生活方式,體會城市文脈的精髓,關注歷史街區中城市文脈的繼承與發揚。
3、關于鐵嶺市中茂商業步行街改造項目的建設分析
越來越多的商業街區的改造采用混合用途的開發理念,所分析項目為鐵嶺市中茂商業步行街,位于廣裕街中段,南至銀州路,北至大商新瑪特,全長820米,規劃道路紅線寬度為50米,此商業街是鐵嶺人外出活動的重要場所,后因建設地下商業街區造成地上街區嚴重破壞,造成服務功能缺失,道路破壞嚴重,停車困難,公共服務設施缺失,公共空間不完善,建筑外觀形象差,戶外交往空間缺失,綠化及設施性景觀不完善。特色文化不凸顯,城市文化氛圍不豐富。對于現狀存在的問題,在改造過程中注重以下幾點:
3.1城市舊街區空間服務功能性重塑
3.1.1滿足現代人生活的需求,提供適度的停車設施
停車場是街區內機動交通和非機動交通的轉換節點,結合周圍城區完善道路系統,人車分流合理,通過對新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地區嚴格按照新的配建標準設置停車位,結合地區的更新和美化,充分利用地下空間,設置社會公共停車場。
3.1.2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提供良好的戶外交往環境
公共服務設施是空間組成的一部分,其直接影響著身臨者的體驗和感受,增加配套的交通服務設施、休閑服務設施,廣告服務設施及現有的失去功能性的服務設施進行修整,增加回報收益,拉動城市經濟。
3.2城市舊街區公共空間活力性注重
3.2.1公共空間尺度的精準把握,點狀空間做連續性建設
對于此項目的現狀背景分析,其面臨的困境是公共空間操作性受到的限制很多,周圍環境復雜,對其改造的主要手法在于公共空間體系梳理,而對于步行商業街區而言,商業經營是目的,步行愉悅是手段。同時通過舒適宜人的環境,增加空間的趣味性,也可以激勵人們的自發性活動。此項目共規劃3處景觀廣場,9處景觀節點,形成以景觀廣場為核心,以景觀節點為基礎,沿路兩側的綠帶為紐帶,構成地段園林景觀系統。
3.2.2公共空間生態性重建,綠化環境增加城市色彩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意識到,生態環境在城市發展和人居環境中的重要性,在商業步行街區改造中,尊重自然,服從整體,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節約土地資源,追求空間的合理和高效利用,增加公共綠化帶,使用環保材料,運用生態技術和綠色產品等多種途徑,以達到生態化原則的目的。充分利用鄉土樹種,結合周圍建筑環境與步行空間環境,合理造景,形成色彩豐富的植物園林景觀。
3.3城市歷史發展與演變特色性重現
城市歷史形成的舊街區是地方文化的縮影,街區中的百姓組成了市井生活的主體,市井文化是反映居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及審美情趣特征的文化,現已形成的早市與夜市市井文化能夠給人真切的生活感。城市設計應體現對傳統社會關系的維護以及對當地人的尊重,將歷史街區進行外部保留,內部更新,實現基礎設施的完善,我們將著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吃文化街,不僅保留了地域性文化,同時增加了城市空間活力。
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展現了地域的民族風情和文化魅力,他們依附并產生于當地居民特有的生活習慣,對民風民俗的保護可以體現在民居建筑,特色美食,民族服飾,手工藝品,地方語言,民間游藝及傳統節日等多種方面,民風民俗的保護可以讓街區內的行人體驗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獲得重生,街區的場所精神才能被激活。
結語:
舊街區的改造是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綜合體,為了實現并提高舊街區改造的綜合效益,首先以民主為基礎,激發各個階層民眾參與的積極性,保證參與渠道的通暢性,其次,對于改造必須實現全程的管控和監督。街區生活所伴隨著大量的人文特征,與日常生活相關,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一貫的傳統,成為人們的習慣,更是舊街區的靈魂,通過城市設計手法的改造,我們只是將其更完善,更有活力,著力服務于當地城市聚居者。
參考文獻:
[1]莫慎婷,舊城改造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D].中南大學,2012,95-182
[2]林洪,董超,周甜.探索“共建共享”模式下老舊住宅小區改造[J].住宅與房地產,2019,(12):233
作者簡介:
張玉(1988.10.10),女,籍貫:遼寧鐵嶺,吉林藝術學院畢業,現就職于鐵嶺市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專業: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