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偉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寫作,增強學生的寫作自信。三年級階段,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更強,內心更豐富,但很難順利表達心中所想。在這個從寫話過渡到作文的起步階段,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模范訓練,用課文作為例子,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開展訓練,讓學生掌握寫作方法,提升寫作能力。
一、學會選材
教師在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時,首先要吃透教材,其次要掌握學情。在寫作起步階段,學生通常不知道如何選擇合適的材料,不知道什么樣的素材更有代表性。所以教師要挑選在選材方面有特色的文章,讓學生研讀,思考作者的選材思路,然后模仿,這樣就能選出合適的寫作素材。
如,圍繞“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這個主題寫作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分析《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等課文,看看課文是如何選擇材料的。學生發現《搭船的鳥》沒有寫在鄉下外祖父家的生活,而是選擇了一個片段,寫翠鳥停在渡船上的場景,這樣的場景普通人很難見識到,而且也能很好地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金色的草地》則體現了作者的敏銳觀察力,寫了草地從綠色變成黃色的原因。學生由此認識到要寫出好文章,一方面要仔細觀察,另一方面要選擇新穎的、人無我有的素材。了解這兩點后,教師可讓學生仔細回憶,寫自己的獨特經歷。如有學生寫了養蜥蜴的過程,從蜥蜴的視角,觀察人類世界,又從人類的視角,寫蜥蜴和人的生活習慣有什么不同,這樣寫既生動形象,又新奇有趣。
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選擇素材典型的文章,引導學生仿寫,從而讓他們掌握選材的技巧,科學選材,寫出佳作。
二、科學布局
在作文起步階段,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強,寫出來的作文容易缺少邏輯性,所以教師要運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教會他們科學合理地布局。要選擇那些結構嚴謹,構思巧妙的例文,讓學生了解總分總、總分等各種結構方式,并思考作者為何選擇這種結構,這樣學生在自主寫作時就能寫出結構清晰的文章。
指導學生寫作“這兒真美”這一主題時,教師可對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等進行分析,看看課文在布局結構上的異同點,并讓學生仿寫。學生發現這兩篇文章都運用了總分總的寫作手法,但細節上又有些不一樣,《富饒的西沙群島》展現的是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各種事物,而《美麗的小興安嶺》則展現的是春夏秋冬不同時間段的景物特點。此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創作,并思考自己的作文適用哪種方法。如有學生寫的是自己家的小院子,只種植了一些花草,可寫的內容不多,所以就選擇模仿《美麗的小興安嶺》,寫一年四季的變化;而有的學生選擇寫江南園林,可寫的景點很多,所以借鑒《富饒的西沙群島》的結構。這樣學生就在實踐中分清了這兩種結構的運用范圍,寫作時能靈活、準確地運用。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交流,圍繞特定的寫作主題,說說自己的構思,談怎樣設計文章布局,在對比和交流中提升寫作能力。
三、描摹細節
在寫作的起步階段,學生的作文多是流水賬,沒有細膩的描寫。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范文思考,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思考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寫作的,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詞匯,又是如何描寫細節的……這樣,學生就能在思考和分析中提升遣詞造句的能力。
如在指導學生寫“我做了一項小實驗”這一主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蜜蜂》《小蝦》等課文,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寫事物細節的。“在《小蝦》中,作者是如何描寫小蝦和老蝦的差別,抓住了它們哪方面的特點?”學生發現:“作者是從蝦的外殼顏色區分小蝦和老蝦的,看了作者的描寫,讀者也能判斷蝦的年齡。”然后,教師再鼓勵學生思考如何描摹細節,使描寫更加逼真。“大家在做實驗時,要先觀察實驗的工具和材料,在實驗過程中也要觀察材料發生了哪些變化,最后出現了怎樣的結果,并把它們寫下來。”如有的學生做的是溶解度的實驗,便仔細觀察了食鹽等材料在水中溶解的過程,用“好像無形的怪物在水中吐出細細密密的泡泡”形象化地描寫食鹽溶于水的過程,生動又有趣。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細節描寫,教師要引導他們圍繞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主題寫作。這樣學生的觀察力能得到提高,細節描寫也會更生動。
葉圣陶認為:“必與以模仿,使得有著手之方,其不能學及不必學之讀物亟當屏絕。”由此可見,在學生嘗試寫整篇文章時,教師要引導他們模仿,并選擇合適的范文。若教師能結合課文特點,引導學生從選材、布局、細節描寫這三個角度入手展開寫作,則他們的寫作能力會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