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七十年櫛風沐雨,七十載砥礪歌行。1949年,西三小學成立。緊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步伐,這所與新中國同齡的南關老校,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依托優勢,挖掘資源,自八十年代起,著力開展兒童水墨畫和乒乓球校本課程研究,并結合教科研,立足于學生成長的需求,拓展教育教學內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學校的課程建設、文化建設,走上了一條特色辦學之路。七十年來,學校在狠抓教育質量的同時,堅持以“特色教育”為主線,力爭辦出自己鮮明的特色。學校七十年的創業史,也是辦學特色的創建史。
一、國球特色教育促進全面發展
金球飛舞,少年爭鋒。乒乓球特色教學有利于調動小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增強小學生的身心素質,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目標。以乒乓球游戲為資源,打造校園文化特色,是小學生走向特色發展的可取之路。我校結合特色教育的特點,充分挖掘教學資源,開展乒乓球特色活動,滿足小學生運動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真正讓乒乓球游戲特色成為我校的名片,讓特色課堂散發出鮮亮的光芒。多年來,我校始終“以乒乓特色興校,用國球精神育人”,本著“參與乒乓、熱愛乒乓、享受乒乓”的十二字方針,從自身特點出發,大膽探索和實踐,不斷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七十多年的時間中我們摸索出一套完善的訓練體系,整理完成一套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乒乓球教材,學校有現代化乒乓球館,專業素質優良的教練。市優秀教師王艷萍老師,國青隊教練徐輝、鄒教練,現任體院乒乓球專業出身的年輕教師潘老師,他們都是專業素質極強的優秀教練員。他們通過崗位培訓、教研活動、外出學習、自培等多種形式不斷成長、提高,以己之長推動著學校乒乓球教育特色的鞏固和發展。這支優秀的、具有奉獻精神的隊伍是我校乒乓球特色教育蓬勃發展的原動力。
為保障乒乓球教學的有效開展,我校在每周兩節的體育課中為學生安排了一節乒乓球大課。體育組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自編了一套乒乓球校本教材,并在少年兒童廣播體操的基礎上,增加了自己創編的以乒乓球基本動作為基礎、結合舞蹈動作的“乒乓球操”。這是一套符合孩子身心特點、動靜結合的體育技能體操。至今我校已創編兩套乒乓球操,學生每天在反復練習中強化了對乒乓球基本動作和技能的掌握,提高了對乒乓球運動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樂感等綜合素養。
我校在普遍培養的基礎上還堅持重點選拔,通過乒乓球精英賽挑選優秀的學生組成校乒乓球社團,由學校專業教練訓練這些種子選手并組織他們參賽。學生們積極參與,挑戰自我和競爭意識不斷提高且成績喜人。我校乒乓球社團先后獲得長春市“希望杯”一、二年級組女團第一名,長春市小學男子、女子組團體第一名,吉林省“中山杯”少乒賽男團第一名的好成績。學生在乒乓球運動中培養了競爭精神,展現出了自信、陽光、健康、積極、拼搏的風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推進乒乓球校本課程的建設,我校每年在乒乓球教學上固定投入上萬元,并先后籌集資金上百萬元,為我校更換了三批室外乒乓球案子、鋪設新操場。我校還自籌資金聘請國青隊專業教練,申請專業乒乓球教師,翻修了學校的乒乓球訓練館。先后八次承辦省、市、區各級現場會,多項活動均在省市各大媒體報道。
我校通過資源整合、活動整合、齊抓共管,把乒乓球特色建設工作寓于日常的教育教學和各項活動之中,讓乒乓球特色教育課程化、普及化和生活化,力爭做到了“一人一拍”“一班一隊”“一日一操”“一季一賽”,培養了一批批技能優秀的學生。他們在藝術節、乒乓球展演、運動會等活動中展現自我,鍛煉身心,積極弘揚“健康、民主、奮進”的陽光文化精神,也使乒乓球特色校本課程在學校不斷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二、傳承國畫經典描繪絢爛未來
翰墨飄香,丹青溢彩。近年來隨著藝術教育的深入推進,水墨畫教學在中小學校也逐步開展起來。讓兒童從小學習水墨畫,接觸民族的傳統繪畫形式,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從小學習國畫,能夠有效提高孩子對于國畫的認知和理解水平,提高藝術欣賞能力,豐富想象力與創造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運用筆墨語言傳情達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進取心,促進其良好品格的形成,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目標。
我校自20世紀80年代開設“兒童水墨畫”特色第二課堂,在20世紀末確立了“辦特色教育,全力打造特色學校”的目標,以校長為首的課改領導小組對現有的課程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憑借師生的濃厚感情和家長的大力支持,一場旨在培養兒童藝術修養、提高學生藝術品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教學改革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我校開設的校本課程正式納入學校的課程管理,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又滿足了教師自身專業發展需求,同時也滿足了學校特色發展的需求,對國家、地方課程的整合起到了補充作用。
四十多年來我校不斷開發、實施、調整和改進兒童水墨畫課程設置,不斷提高兒童水墨畫輔導的師資水平,加強調查研究,建立輔導常規制度,制定了學生藝術學習的評價標準,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欣賞大師名作、引導觀察分析、掌握筆墨造型規律等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兒童水墨畫輔導更加有序、高效。我校校本研究課題組與國畫專任教師杜海峰共同創編了三套適合不同年級的國畫教材,使班班開設國畫課、人人提筆能畫國畫,國畫普及率達到100%。
詩畫本同源,整合更相宜。在此基礎上,我校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通過詩畫結合,將古詩詞與兒童水墨畫教學相結合,形成學科融合特色校本課程,編寫詩畫結合的特色校本教材———《國畫欣賞———詩畫結合品山水》。國畫教學與古詩詞教學也體現了學科融合的優勢互補。“詩畫一體”這種新的詩詞教學方式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原動力。在詩情畫意的互換詮釋中,在詩畫合一的整合中,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拓展思維,陶冶情操,修養心性,助推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篆刻藝術構建了一個鮮明的僅屬于東方文化大系的視覺語言。我校在兒童水墨畫基礎上深入拓展,開展書法、篆刻特色課程和興趣班。根據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基于我校省級美術教育培訓基地校的豐厚積淀,結合《生態課堂下的生本化研究》的科研課題,配合我校兒童水墨畫校本課程,我們編寫了《篆刻》校本教材。本教材旨在通過對篆刻這一藝術形式的介紹、賞析,對篆刻技法的指導、訓練,讓學生從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切磋交流中體悟“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的篆刻樂趣。《篆刻》校本教材的編寫,完善了我校兒童水墨畫校本教學內容,豐富了美術課堂教學形式,使其能更好地服務學生,為學生展示才能創建了更加廣闊的平臺,推動和深化了我校素質教育的開展。學生在藝術海洋中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無數的世界級、國家級、省市級獎杯與獎牌是教師敬業、學生成長、學校發展的印記。指導教師杜海峰是吉林省青年畫家,多次參與吉林省畫展并獲得好評,他指導千余名學生參加世界和平書畫大賽、書畫等級考試等重大比賽,獲得過世界和平書畫大賽集體一等獎、馬來西亞第七屆世界和平書畫大賽集體優秀獎、第三屆全國書法繪畫大賽集體金獎、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集體優秀獎、吉林省青少年科技藝術大賽一等獎等眾多榮譽,師生作品在各級美術專刊出版。
乒乓球和國畫成了西三小學靚麗的名片,為我校發展注入了活力,積淀了豐厚的內涵,也讓學校在特色發展的道路上走得越發堅定。
三、打造特色辦學“博美”教育促發展
秉承“積淀、傳承、創新、夢想”的辦學思想,“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的辦學理念,我校將辦學特色進一步升華濃縮為四個字“方圓國色”。“方”———端端正正寫字,方方正正做人;“圓”———銀球閃耀,勁球飛舞;“國”———國墨飄香,國粹育人;“色”———全面培養,特色發展。
為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和藝術素養,我校積極開展各類特色鮮明的主題藝術節,旨在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具有實踐體驗,學好學會。為使校園主題藝術節既有形式又有內容,既轟轟烈烈又實實在在,既充盈文化氣息又不增加師生過多的負擔,我校文化節與學科整合,進行校本化規劃、課程化實施、多元化評價,是提高校園主題文化節品位和效率的有效途徑。每年一屆的“方圓國色”主題藝術節,為學生提供廣闊自我展示空間,孩子們在藝術節中有了長足的收獲,向家長、社會充分展示我校學生藝術素養和我校辦學實力;長春晚報、吉林教育、吉林新聞等媒體做了相關報道,受到一致好評。學校生源質量和數量在逐年提升,得到家長、社會一致認可。
學校的教育科研是由實際的教育教學問題引起,又來源于教育教學中的實踐,因此我校把教育科研工作定位于教育教學活動中,讓教育科研進課堂,實現教科研與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機整合,以研促教,教科結合,合二為一,探索出一條有特色的教科研之路,使教科研活動常態化。我校將特色教育與教育科研有機結合,開展《依托個性教育,創建特色學校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小班化教學環境下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課堂生態化的研究》等課題研究,形成了具有西三小學特色的校本課程匯集,這標志著我校教科研水平躍上一個新臺階。
同時以“弘揚傳統文化,滿足個體差異”為目標,圍繞“博學正身”的理念,提出了“博以養學美以養行”的教育觀;構建了體系完備、內容豐富、多元可選的“博美”課程,涵蓋語言與文學、德育與人文、運動與健康、數學與思維、藝術與創造、科學與實踐六大領域。“博美課程”助力學生陽光心態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強調綜合性和實踐性,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和終身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審美情趣、創新精神、國際視野的培養,努力適應國家未來對人才的期待。
多年來,我校以鮮明的辦學理念、獨有的辦學特色、優異的辦學成績,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贊譽,學校先后獲得“省體育傳統校”“吉林省美術教育實踐基地校”“長春市素質教育特色學校”“南關區特色學校”等多項殊榮。長風破浪會有時,相信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未來,我們會繼續堅定前行,不負韶華,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