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群
【摘 要】小學數(shù)學北師大版本教材,圖文并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然而,教材的很多內容精而少,主要采用“情境+問題串”的形式展開。教師需深度研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材內涵,結合學情,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以促進課堂走向縱深,繼而推動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研讀教材;深度學習
特級教師沈重予認為:“教材是執(zhí)行課程標準與體現(xiàn)課改精神的載體,也是眾多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智慧的結晶,粗線條的閱讀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教師必須要深入地分析教材內容,全面把握教材的整體結構,讓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都包含在整個教學知識體系當中,提高學生對數(shù)學的學習效率。
一、小學數(shù)學教材研讀的現(xiàn)狀
(一)教材研讀意識較低
一部分青年教師仍然僅僅是閱讀教材,停留在比較淺層的階段,而一部分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則往往誤認為只需要掌握幾個簡單的知識點就能夠開展教學,那么對教材研讀的主動性就比較弱。
(二)忽視對教材設置意圖的把握
許多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經常是為了追求比較新穎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忽視了教材研讀,完全不遵照教材來進行講授。在實際上,這種教學方法是并不妥當?shù)模雎粤私滩牡闹笇ё饔茫桀櫧滩木幷叩木帉懸鈭D,這是不利于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
(三)盲目使用教案
一些教師在開展數(shù)學教學活動時,經常會抱有圖方便的心理,往往是在簡單瀏覽教材之后,將大量的精力放置在研究其他人的教案之上,忽視了對教材的全面認識,以至于不能夠理解教材的精髓所在,而是一味地模仿他人的教學設計開展教學,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只是“照葫蘆畫瓢”,并不知所以然。
二、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材內容深度解讀的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通過研讀教材,可以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細枝末節(jié),能夠提升小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們在一個愉快的氛圍當中學習,不斷探索新的知識,去進行更加深入地學習,發(fā)揮出學生們的內在潛能,逐漸讓學生們愛上數(shù)學,這是可以促進學生大腦的思維活動的,從而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
(二)錘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通過深入研讀教材,這樣能夠將學科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激發(fā)出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推動學生主動思考,加深學生對小學數(shù)學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小學數(shù)學知識。
(三)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率
對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來說,這門學科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抽象性,那么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就會出現(xiàn)沒有辦法接收所學到的數(shù)學知識,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因此,教師如果能夠進行深度研究教材,然后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那么就能夠將學生的思緒引導回課堂之上,讓學生產生學習的緊迫感,進而在最大化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深度研讀教材,促進課堂教學走向縱深
(一)讀“厚”教材,理清知識編排脈絡
讀“厚”教材,就是要閱讀整本教材,然后理清整個教材編排的脈絡,找到教材當中某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只有這樣才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設計,然后順利開展教學。因此,教師在每學期開始之前,拿到教材之后必須要閱讀整本教材,厘清整個教材知識編排的脈絡,進而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
例如,在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相關知識時,這部分內容在整個小學的圖形與幾何知識中占據(jù)較大的比重,并且也是小學幾何知識中的重點內容,之后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知識點學習都需要以此為基礎,那么教師就必須要閱讀整本教材才能夠厘清其中的關系。教師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必須要思考與知識講解有關的內容,還需要研讀與思考講解有關的內容,從而引導學生從概念入手來把握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性。在推導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時,教師必須要具體講解過程,讓學生在根本上理解周長公式的推導步驟,為今后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學習打好基礎。
(二)讀“透”教材,準確分析知識脈絡
讀“透”教材,就是要深入分析知識的發(fā)展脈絡。對于小學生來說,仍然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那么在每個班級當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必然會出現(xiàn)不同的情況,如果此時教師仍然選擇使用傳統(tǒng)的方式來開展教學,那么這樣就必然會導致其逐漸失去了數(shù)學學習的自信心,自然也無法提升其學習能力和效率。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之前,就需要讀“透”教材,抓住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點,實現(xiàn)知識點的靈活運用,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結構進行優(yōu)化,通過不同的層次來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xiàn)數(shù)學知識的串聯(lián)。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在講授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當中,為了能夠讓學生積極展開思考,教師可以用以下問題來開展教學:同學們,請畫出一個長方形,通過切割和移動將長方形變成三角形,那么請問應該如何計算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兩個完全一致的三角形又能夠組成什么樣的圖形,同學們能夠據(jù)此來確定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同學們,請親自測量一下,推導出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公式?由此可見,教師通過讀“透”教材,準確分析知識脈絡,再通過課堂上的引導,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自行探究,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推導公式,實現(xiàn)數(shù)學知識的串聯(lián)。
(三)讀“通”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讀“通”教材,就是要整理好所教授內容,將教學內容設置為最貼合學生智力發(fā)展區(qū)的,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必須要提前了解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然后在課前準備好課上的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在課上引導學生快速的學會新知識。
例如,在講授《小數(shù)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首先要考慮到學生已經掌握了關于整數(shù)的知識,部分學生對于分數(shù)也有了一定的初步認識,那么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設置這樣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5分米是十分之幾米?此時,學生可能還不能夠順利的表達出來,那么教師就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1米等于10分米,也就是1米可以分成10個1分米,那么1分米就是十分之一米,5分米就是十分之五米。接下來,教師再讓學生回答一開始的問題,學生就會比較容易地回答出正確答案。由此可見,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讀“通”教材,才能夠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探索,學習到科學的數(shù)學學習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