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何清桂 余婷玉 盧露 陸正蕓
摘? 要:目的? 探究在早產兒家庭健康養育中應用微課程的效果。方法? 將梧州市工人醫院新生兒病房2017年11月~2020年6月期間收治的100例早產兒和100例照護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早產兒和50例照護者,對照組進行常規的早產兒家庭健康養育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微課程進行教育,對比兩組照護技術、醫學知識掌握程度、早產兒生長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指標變化情況。結果? 通過對比兩組照護者的照護知識、照護技術、照護能力,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早產兒生長發育情況,觀察組的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對比兩組各個護理維度的評分,在預防感染、異常情況識別及處理方面,觀察組均要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 在早產兒家庭健康養育中應用微課程具有較好的效果,明顯提高了照護者對早產兒的養育照顧知識及技能的掌握,提高其對早產兒的照顧能力,提升早產兒的護理質量。
關鍵詞:微課程;早產兒;健康養育
中圖分類號:R714.2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2-0089-03
微課程是一種利用網絡資源,以視頻為載體的教學方式,可以將教學知識進行壓縮,對知識點、技能點、教學環節等進行串聯,是一種完全區別于傳統健康教育形成的護理方式[1]。近些年,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課程開始在各個領域進行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教育領域、醫學領域的應用最為廣泛。現階段,很多醫院采用的是傳統的健康教育方式,早產兒的家屬需要到醫院進行健康教育,參與培訓,但是很多家屬因為工作、自身等因素,沒有時間參與醫院培訓,影響健康教育的效果。微課程具有短小精湛、重難點知識突出,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等特點,家屬在家中就可進行教養知識的學習,健康教育的水平得到明顯的提升。本文以下針對微課程在早產兒家庭健康養育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梧州市工人醫院新生兒病房于2017年11月~2020年6月期間收治的早產兒100例及100例照護者作為研究對象。將100例早產兒及100例照護者按隨機數表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早產兒和50例照護者。
對照組早產兒男26例,女24例;胎齡為28.0~35.0周,平均(30.6±2.2)周;體質量最重2351g,最輕955g,平均(1989.6±3.2)g。對照組照護者:男性23例,女性27例;最大年齡為60歲,最小年齡25歲,平均年齡(45.23±4.36)歲;教育水平:初中15例,高中18例,高中以上學歷17例。
觀察組早產兒男28例,女22例;胎齡為28.3~34.0周,平均(30.6±2.2)周;體質量最重2499g,最輕1028g,平均(1993.6±5.2g)。觀察組照護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最大年齡為65歲,最小年齡24歲,平均年齡(46.12±4.26)歲;教育水平:初中18例,高中16例,高中以上學歷16例。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沒有明顯的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胎齡28.0~35.0周;②出生體質量900~2499g。照護者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有條件利用網絡學習,可正常交流;③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先天性疾病者;②病情危重,早產兒出院或死亡者。照護者排除標準:①照護者依從性低;②患精神器質性疾病者。
1.3? 方法
1.3.1? 調查問卷
本研究采取自愿參與的原則,在早產兒父母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由新生兒病房護士在早產兒住院期間向早產兒家庭照護者發放調查問卷,問卷共四部分。問卷第一部分:對照護者的一般資料進行調查,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問卷第二部分:對比分析照護者對早產兒護理知識、技術、能力以及預防感染,異常情況識別及處理的掌握程度;問卷第三部分:調查照護者現在獲得護理知識的途徑;問卷第四部分:照護者希望獲得家庭護理知識的途徑。發放問卷共計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回收率100%。根據調查的結果,設計早產兒家庭健康養育的相關微課程。
1.3.2? 護理方案
對照組按新生兒病房常規護理,入院宣教、住院護理和出院指導,教育方式為口頭指導及書面材料為主。即早產兒入院時,由責任護士進行入院介紹,包括病房環境、探視制度、母乳喂養等,同時發放紙質健康宣教資料。住院期間,對早產兒做好保暖,加強喂養,預防感染等。家長探視3次/周,責任護士進行相關護理知識及技能的教育。出院前責任護士發放紙質健康宣教資料以便家長學習家庭養育知識。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主要是利用微課程制作技術,制作沐浴護理、臍部護理、臀部護理、母乳喂養、早期干預等幾方面的微視頻。并在出院一周前給照護者進行喂養知識技能、感染預防等常規知識的普及,并召開微視頻操作講座,提高照護者微視頻的應用技能。出院時要登記早產兒照護者的信息,通過微信平臺的方式每周發送微視頻,進行延續性護理指導,有疑問時責任護士進行解答。并在出院后的2周、4周等對兩組家庭的護理技能、早產兒發育指標、滿意度等進行調查,評價微課程的護理效果。
1.4? 評價方法
①早產兒照護者照護能力。采用自行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分三部分22個條目,分別為早產兒照護知識(9個條目)、照護技術(8個條目,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和臀部護理等操作技術)、照護能力(5個條目,指各種知識和技術的運用,急救及安全防范)。每個條目按3級計分,了解=1分,熟悉=2分,掌握=3分,總分22~66分,由早產兒照護者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能力水平自評,得分越高照顧能力越好。②早產兒照護者醫學知識掌握情況。通過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對早產兒預防感染(4個條目),早產兒異常情況識別(6個條目)早產兒異常情況處理(6個條目)每個條目按3級計分,了解=1分,熟悉=2分,掌握=3分,總分16~48分,得分越高,醫學知識掌握越好。③早產兒體質量、身長、頭圍,于出院時及出院后2周、4周進行對比。④護理滿意度。自制早產兒家庭照護者滿意度調查表,包括10個條目,采用非常滿意=5分,滿意=4分,比較滿意=3分,一般=2分,不滿意=1分,總分10~50分,計算出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組間差異用P檢驗,P<0.05表示統計學存在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照護者照護知識、照護技術、照護能力對比
觀察組通過微課程健康教育以后,照護知識、照護技術、照護能力等方面的評分,均要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觀察組和對照組照護者醫學知識掌握情況對比
觀察組通過微課程健康教育以后,對于預防感染、異常情況識別及處理的醫學知識掌握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觀察組和對照組早產兒生長發育水平對比
出院2周和4周后,觀察組早產兒的體質量、身高、頭圍等指標均優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2.4? 觀察組和對照組照護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滿意度達到96.00%,對照組80.00%,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4。
3? 討論
通過對現今早產兒家庭健康養育的護理情況來看,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以往的教育模式時間太長,且需要到醫院進行培訓,給家屬帶來很多的不便[2-3]。微課程護理為家庭養育護理提供了一個平臺,促使醫院護理得到有效的延伸,家屬屬于非專業人士,可以通過反復觀看微課程,提高自身的養護能力,科學的對早產兒實施養育措施[4]。
本文在以上將100例早產兒照護者作為了研究對象,分成了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觀察組實施微課程護理措施,然后利用統計學軟件,對實驗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根據2.1的結果可知,實施微課護理措施后,觀察組照護者的各項照護水平要明顯的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知,微課程教育可以讓照護者的照護知識、照護技術、照護能力得到提升。根據2.2的結果可知,觀察組照護者預防感染、異常情況識別、異常情況處理等醫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照護者可根據早產兒的日常情況,對微課程視頻進行觀看,也可隨時對比早產兒的異常情況,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讓早產兒異常情況發生率降低。根據2.3的結果可知,觀察組實施微課程教育以后,早產兒生長發育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照護者可以通過隨時觀看微課程,對早產兒實施更加科學的護理措施,實施各種保健護理項目,預防異常情況的發生,讓早產兒健康的成長。而從2.4的結果中可知,觀察組實施微課程教育以后,照護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
家屬屬于非專業的護理人士,強化對早產兒護理知識的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微課程可以讓照護者更加靈活的安排學習時間,對于各種層級的人都適用,如果記憶力較差,可以通過反復觀看的方式進行學習,促使護理知識得到明顯提升[5]。
綜上所述,微課程的應用,對于推廣現代家庭護理項目有較大的意義。所以在早產兒家庭護理中,應用微課程已是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陳冰.微課程在早產兒家庭健康養育中的應用前景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8,26(z1):458-460.
[2]李淑柳.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08):238-239.
[3]王英杰,李楊.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干預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01):98-102.
[4]陳丹,尚云曉,趙瑩,等.微課程在兒科課間實習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22):96-97.
[5]王勉,劉建珍,潘亮,等.家長參與式護理模式在早產兒生長發育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8):1665-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