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婕嫻
摘? ?要: 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推進的背景下,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要想為廣州及珠三角地區輸送人才,必須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學生不僅能滿足珠三角地區行業的能力需求,還能應對香港澳門地區行業能力需求的挑戰,增強就業競爭能力,符合經濟大環境對于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推行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基于粵港澳大灣區背景探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策略,為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提供一定的研究參考。
關鍵詞: 粵港澳大灣區?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 ?實踐教學
一、引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及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由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及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珠三角)等九個地市組成,構成了中國強而有力的經濟區域,一個開放程度高、活力強的經濟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1](90-96)。高職教育必須順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大灣區轉型與升級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的挑戰與機遇,還是科技創新發展、教育規模擴大的新挑戰與新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職業教育應成為全國職業教育的典型模范,為各行各業培養和提供更優秀、素質更高的職業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首要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粵港澳大灣區九座城市中擁有高職院校合約70所,約占廣東省高職院校數量的八成[2](96-98,138)。廣東、香港地區和澳門地區三地的經濟發展模式、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差異性決定了三地高等職業教育的差異化,可以說各有側重和優勢。但就整個大灣區的統一規劃和發展來看,三地高職院校各自的優勢暫時沒有有效地互補,無法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大灣區的高職教育協同發展[3](11-17)。究其原因,缺少實質性的合作平臺,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推進,職業教育應順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進行改革。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應位處大灣區區域,辦學緊貼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實施專業錯位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培養“有教養、有本領”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要想為廣州及珠三角地區輸送人才,必須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學生不僅能滿足珠三角地區行業的能力需求,還能應對香港澳門地區行業能力需求的挑戰,增強就業競爭能力,符合經濟大環境對于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能力要求,其中實踐教學部分尤為重要。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推行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綱要》強調,要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4](42-47)。產業和市場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具有穩固的支撐作用,在互惠互利合作的進程中,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狀況和人才結構需要,以科學、專業和系統的角度制定多樣化的發展標準,創新融合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是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5](86-98)。本課題結合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有針對性地進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當前高等教育新時代改革浪潮中需要激流勇進,不斷改革,在教學實踐化的指引下重點增強學生的實踐與應用能力。特別是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體系的改革中,要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有利地理環境和政策支持,加強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以課程體系的構建為出發點,逐步創新相關學科的實踐教學方法,通過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達到環境藝術專業課程理想的教學效果。目前,針對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體系的改革,應該將改革重點放在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上。我國的環境藝術課程實踐部分教學效果較薄弱,因此需要尋找原因,“對癥下藥”地進行針對性改革,提高整體實踐教學質量[6](165-166)。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可從以下幾點進行:
二、加強校企之間的教學實踐合作
(一)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地域性作用
企業和學校設計團隊和教學團隊可根據教學需求將一個完整的具有粵港澳背景的設計項目分解成若干部分的設計任務,可在其中選擇適合學生完成的任務。學生可以階段性地在企業和學校教師的指導下參加企業粵港澳背景的設計項目,在不同學年、學期及不同的工作崗位完成不同的任務,在同一項目中應具有三個年級的學生,以老帶新,協同共進。
(二)校企合作開發實踐教學教材
可以結合具體的項目開發實踐教學教材,譬如在“專題設計”課程中采用項目式教學,工程項目可以使用來自企業的粵港澳大灣區背景的設計工程。譬如其中施工圖繪制環節的內容可以置入實踐教學內容,以某個獨立的設計案例作為切入點,編寫企業是如何針對該方案繪制施工圖的,包含繪制的內容、繪制的規范、繪制的方法與技巧等。
(三)為課程提供典型實踐教學案例
結合校企合作開發實踐教學教材中的真實設計項目,將設計項目拆分成不同部分,譬如可以在每個項目從中選擇概念設計、施工圖繪制、效果圖繪制、手繪效果圖繪制、創意概念表現,將對應的內容置入實踐進行教學。
(四)為教學團隊注入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企業人才
師資隊伍建設是專業建設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應該著重增強教學團隊的實踐教學能力。一方面可通過掛職鍛煉等形式增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從企業中邀請優秀的企業設計人才加入教學團隊,為教學團隊注入強而有力的教學支撐。企業的優秀人才具備非常深厚的實踐經驗,為實踐教學提供寶貴的資源。
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增強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粵港澳地區的高校教師應加強交流與學習,學院可派出本專業教師到香港地區、澳門地區進行訪學、參觀、參與課題建設。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相互進行實踐教學活動。一方面,廣東地區的教師可以到香港地區、澳門地區開展定期的實踐教學工作。另一方面,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的教師可以到廣東地區進行定期的實踐教學工作。可以開展階段性短期教學活動和以學期或者學年為單位的教學活動。
四、加強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
粵港澳地區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采取“官方”途徑與“民間”途徑相結合的模式。
(一)“官方”途徑
各地高校可定期組織香港地區、澳門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的學生進行學術交流,譬如共同參加項目設計工作、參加學術交流、參加課題建設、參加短期課程學習、參加畢業設計展覽等,在增強實踐能力的同時不忘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實踐教學的改革需要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課程教學方法應采用“模塊化”“項目化”或“基于工作過程”的按工作崗位所需的形式,構建一個全新的教學“舞臺”。“舞臺”上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導演,學生表演的是“職業過程”。其實就是著重強調課程設計、教學活動、競賽目標與工作過程之間的高度融合。由淺及深,層層推進,貫穿學生在校學習的始終。以此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真正意義上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二)“民間”途徑
平時粵港澳地區的高校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社交軟件進行專業探討、專業知識分享,相邀參觀粵港澳地區各種類型博物館,到各地區的典型區域了解粵港澳各地區的特色文化。
五、課程內容的設置
在課程內容設置上,需要將粵港澳地區的特色文化、地區特點融入其中。現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制圖基礎與施工圖繪制”及“住宅空間設計”為例。
首先“制圖基礎與施工圖繪制”課程,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制圖標準與規范,都是以結合室內設計制圖規范教授GB標準為主要內容的。經過教學改革后,課程內容可融合香港澳門地區的工程項目案例,將香港澳門地區的制圖標準以案例教學法的形式融入課程內容中,使學生同時能夠掌握粵港澳地區的制圖標準,以為將來在粵港澳地區工作做好鋪墊。在“住宅空間設計”中,可以通過工作任務的形式,將粵港澳地區典型的住宅空間作為工作任務的設計案例,可結合港澳臺地域文化特點作為方案設計的設計主題。在學生階段了解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的本土文化,為將來在粵港澳地區工作提供必要的交流基礎。
六、加強畢業設計聯展
自2000年年初以來,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每年舉行畢業設計作品展。展覽主要在廣州地區,期間有一年還邀請了澳門地區的師生到從化校區展廳觀看學習交流。當年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已經具備與澳門地區同等院校進行交流的經驗,特別是在畢業設計展覽這一范疇內。
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粵港澳地區的藝術設計高校可進行畢業設計聯展,實現資源共享、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構建起良性競爭機制,最終實現共同進步。粵港澳地區的藝術設計高職院校可以強強聯合,分別在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珠三角地區,利用校園環境或者面向社會大眾的開放性藝術館、美術館等場所作為畢業設計作品的展覽場所,同時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展示。
畢業設計展覽作為學院對外宣傳的方式之一,是學院辦學的形象窗口,能體現學院的教學水平及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術能力和地區文化的特點。畢業設計作品展覽不僅是對高職學生3年學習的有效考查,還是學院展示辦學特色、教學成果的平臺。同時是構建高校與社會連接的紐帶,是對學生、學校的全方位展現,是十分完整的實踐教學。
七、結語
實踐可以說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核心環節。第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所用的實踐教學方法要能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投入,使學生對設計實踐活動充滿興趣,以飽滿的熱情參加專業的設計實踐活動,進行創新設計。這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對于專業課程的基本要求。第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能使學生自主地開展探索與研究性質的實踐教學活動,通過實踐驗證所學的專業技能與知識。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實質與教學特點要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素養。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在粵港澳大灣區飛快發展的背景下應與時俱進,根據時代所需的人才要求做出相應改革。
參考文獻:
[1]李賓,董福榮.廣州高職院校發展中的戰略選擇研究——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分析[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9,7(02).
[2]程養林.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以廣東省江門市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0,33(02).
[3]黃兆軍.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新工科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20(07).
[4]蔡煒,耿丹青.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體系建設結合點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9(12).
[5]鐘小波.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及合作思考[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18,39(01).
[6]宋爽,劉冠.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建設與探討——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J].藝術教育,2016(10).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2019年度質量工程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YJG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