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琳
摘要:“新媒體”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講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了,已經熟悉到無法再熟悉,是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社交工具。相對比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的“新”不僅在于傳播速度上,更在于傳播內容的精準性和豐富性。從微信到微博,從抖音到小紅書,新媒體利用其自身的優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捷和高效的同時,對聲樂學習方式也帶來了一些積極轉變。
關鍵詞:新媒體 ?聲樂學習 ?音樂審美
中圖分類號:J60-05
一、聲樂學習的特殊性
聲樂學習是一個看不到也摸不著的東西,是一種很抽象的學習狀態,它既不是樂器,看得見也摸得到,也不是音樂史論,靠理解就能輕松搞定。聲樂學習初期只能在老師示范演唱之后,對老師聲音進行模仿,逐步理解歌唱的“管道”和“位置”。正是由于聲樂學習的特殊性,學生對歌唱“管道”和“位置”的理解是循序漸進的,一段時間內要重復發聲基礎的練習,因此大部分聲樂采取的是一對一這種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能直接發現歌唱中的問題,也能及時獲得老師的指導進而解決問題,但是這種傳統的聲樂學習方式伴隨而來的是學生時間和金錢上的大量消耗。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互聯網大會中的賀詞指出:“當今時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的推動著社會發展”。①新媒體作為互聯網發展下的產物,為聲樂學習者開辟了新的學習方式,從音樂慕課到微課,從微信訂閱號到線上直播課等,音樂人緊跟時代發展不斷開拓創新。
二、網絡資源豐富,提升聲樂審美能力
(一)情感表達是提升音樂審美的靈魂
審美的本意是欣賞、品味或領會事物及藝術品的美,聲樂審美體現在演唱者能在聲樂作品中發現和感受音樂的美,能通過歌聲表現聲樂作品美的能力。優秀的歌者拿到一首作品時,會先做好歌曲的案頭工作,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學習和感受作品傳遞出的音樂情感,進而通過自身的理解精準處理聲音和表達音樂情感。正如著名指揮家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曾說過:“任何一個學音樂的人,無論他在音樂上的演唱技能如何高超,若是缺少感情的表達,他不是藝術家,而是藝術匠,匠人滿街都是,而藝術家卻在百萬人中難找一個”。
《越人歌》是今年傳唱度非常高的藝術歌曲,眾多音樂大家在音樂會中都有精彩的詮釋。全能型選手石倚潔老師演唱的版本,前半段深情娓娓道來,情感處理含蓄細致,后半段以高音的厚度和力度將歌曲推向上高潮,將自己對歌曲的感悟用聲音完美的詮釋出來;花腔女高音常思思老師演繹的版本,也是別具一格,羞澀的聲音下流露出一絲絲的卑微情緒,表現了不一樣的《越人歌》。中國歌舞劇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吳夢雪也在自己的抖音中與粉絲分享了《越人歌》的演唱處理,本身《越人歌》就是一首楚辭,在咬字上很有講究,尤其是在演唱時“今夕何日兮”的“今”字,整首歌曲的音域其實不高,演唱起來是非常舒服的音區,但是作為歌曲開頭的第一個字,已經到了全曲第二個高音,小字二組的d,直接咬“jin”的話,聲音會很緊,空間感不強,造成整首歌曲的緊繃感。吳夢雪老師對此有詳細講解:先發“ji”隨后再歸韻到“n”上。筆者經過這樣練習之后,發現確實聲音會松很多,頗有收獲。
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心之與聲,明為二物”的觀點,音樂本身是沒有感情和靈魂的客觀存在,哀樂則是人被觸動之后產生的情感。每位歌唱者的經歷不同,價值觀不同,對音樂的表達也不同,所以我們需要從歌曲不同的演繹中,感受歌者表達的不同情感,體會音樂帶來的美妙。作為學習者,新媒體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供我們參考,但一定要有區分和創造的能力,找到屬于自己的聲音技巧和感悟去演繹作品。
(二)聆聽“線上音樂會”,增強音樂審美
除了學習理解歌曲的分析和處理之外,多聆聽、欣賞也是增強音樂審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由于地域的限制,學習資源資源分配不均衡,許多聲樂家的講座和音樂會往往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頻繁上演,但對于大多數非一線城市的聲樂學生來說,不僅學習機會少了很多,音樂欣賞的積累也相對薄弱。
不同于現場講座或音樂會,新媒體技術支持下的“線上音樂會”的形式既能節省時間和金錢成本,又能讓更多的的聲樂學習者們看到最頂級的藝術家們的精彩演出。比如2020年7月第二屆“深圳聲樂季”以“歌唱中國故事·凝聚中國力量”為主題,在騰訊視頻客戶端可以全程觀看雷佳、廖昌永、幺紅等著名聲樂家的大師課以及經歷層層選拔的參賽選手同臺競賽,精彩絕倫;2020年11月13日,著名抒情女高音歌唱家黃英老師在嗶哩嗶哩視頻平臺舉辦了名為“愛的時光”獨唱音樂會;2020年12月22日10:00—22:00,國家大劇院舉辦了12小時不停歇的線上藝術節,并分別在抖音、騰訊視頻、央視網等10多個新媒體平臺直播……新媒體平臺上展示的音樂會不僅僅帶給聲樂學習者許多學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眼界的開放和審美的豐富。
(三)短視頻中的視聽盛宴
“抖音”由今日頭條推出的一款短視頻分享App,2016年9月正式上線,是一個專注于年輕人音樂短視頻創作分享的社區平臺,并迅速成為短視頻行業中的黑馬。
抖音App中有一位名為“張弛”,簡介中特意注明“提高大眾審美品味”的賬號,這個賬號每天都會分享優秀歌唱家的視頻。最近他分享了譚盾大師耗時6年,以傳頌千年的敦煌故事為背景演繹的《敦煌·慈悲頌》系列,其中上傳了黃英老師演唱《慈悲的佛啊,您在哪里》、龔琳娜老師演唱的《心經》以及譚維維演唱的《遇知音》等,聲樂學習者從這些視頻中可以感受交響樂的大氣磅礴和聲音美妙的同時,似乎也聽到了自遠古而來的敦煌文化的回響。另外該賬號還分享了許多年輕的聲樂歌唱家比如星海音樂學院女中音歌唱家吳虹霓、28歲的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副教授張玫瑰、浙江音樂學院女高音博士盧思嘉、韓國青年男低音歌唱家吉炳文等等的聲樂演繹視頻,向我們展現了青年一代的聲樂使者,傳遞了年輕的聲音,及時更新了我們對聲樂學習的知識儲備和認識。
三、“別樣”課堂,參與感更強
新媒體的亮點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視頻的拍攝者和制作者,而抖音更是將這個亮點發揮到了極致。
(一)直播間里的聲樂課
直播間里的聲樂課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播老師給學生上課的過程,另外是通過軟件視頻連麥功能面對鏡頭上課。第一種形式聲樂學習者在觀看直播課程的同時,可以根據老師的指導,結合自身聲音的問題更清晰的去思考。在上課的過程中,思考是很重要的,學生專注于老師的授課,并不能及時的意識到聲音的問題,因此在聽別人上課的過程中更加能夠體會到問題所在,之后避免在自己演唱過程中出現類似的問題,還可以更加了解歌曲的處理和技巧,相當于上了一節大師課。武漢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武漢音樂學院特聘全職聲樂教授的王丹萍老師的抖音號有1337個抖音作品,38.3W粉絲,獲得了171.2W個點贊(截止2021年1月)。王丹萍的1337個抖音作品中,80%是輔導學生處理聲樂作品,涵蓋了流行的、民族的和美聲的不同形式。聲樂學習者,通過對王丹萍抖音作品學習,不斷提高自身音樂水平。第一,觀看者通過對比視頻分享的音樂學院學生的聲樂演唱實力,可以更精準明晰自身的演唱處在一個什么階段上,從而充分激發自己學習的動力。第二,觀看者可以借鑒視頻中學生們的演唱曲目,豐富自己的曲目量,選擇適合自己的曲目練習。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通過王丹萍的視頻作品,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學生在演唱時的問題,以及老師對聲音問題的指導、對音樂情緒的處理直至作品較完美呈現的全過程,學習到統籌處理音樂作品的能力。
如果說第一種形式只是聽別人上課不夠過癮的話,第二種形式可以增加參與感,讓你在直播間大展歌喉。通過連麥可以與你心儀已久的老師學習,女高音歌唱家張家毓在她的抖音賬號中寫道:“如果你想迅速找到正確的歌唱位置和氣息的搭配,瞬間解決圓潤的高音,請關注抖音直播”,同時也備注了聯系方式,可以提前約定時間進行線上聲樂課,這無疑也是拉近了與大師學習的距離。這兩種不同形式的直播課,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習方式,只思考不實踐,那只是思想中學會了而已,但是只上課不思考,不會理解老師強調的重點,兩種形式需要相互結合才能更好的進步。
(二)“合拍”演唱,最真實的虛擬體驗
除了“教”怎樣演唱之外,抖音技術團隊開發了新的功能——“合拍”?!昂吓摹敝傅氖桥c你喜歡的視頻進行合作拍攝,首先選擇喜歡的合拍視頻,隨后看到兩個視頻框,一個視頻框在播放發布者原視頻的同時,另一個視頻框錄制拍攝者自己的視頻,兩個視頻框內視頻合二為一,形成一個新視頻。這個功能給這個虛擬中的App增加了真實的體驗,增強了代入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歌隊鋼琴伴奏、青年鋼琴家,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民族聲樂藝術指導鄧垚老師也是抖音中的音樂大戶,他以風趣幽默的拍攝特點將藝術指導這個身份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他的抖音中有一個特別的系列——“和聲的魅力”,通過他的伴奏猜出歌曲的名字,然后利用“合拍”這個功能,將自己的演唱和他的伴奏融合到一起形成一首完整的歌曲。首先,這種形式的“合作”將會極大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和大師合作的機會在App上就可以實現,并且還可以獲得老師的講解,無疑是一個誘人的學習機會。其次,藝術指導對聲樂演唱來說十分重要,優秀的藝術指導會將你的聲樂與伴奏完美的融在一起,引導你更加細致的處理音樂。第三,這樣合作的機會如果放到線下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新媒體為聲樂學習者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也拉近了學生們與自己眼中的聲樂“大咖”和偶像的距離。
四、公眾號學理論,支撐力更強
聲樂是聲音的藝術,學習初期,技巧更多的是從實踐中獲取,但是隨著學習深度的加強,必要的理論知識是藝術成長道路的必需品。新媒體的發展為聲樂學習者構建完整的理論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目前微信是一款超10億人都在用的社交App,微信為用戶提供聊天、朋友圈、微信支付、公眾號平臺、微信小程序等功能。其中聲樂學習者可以通過公眾號平臺訂閱“國家大劇院”“戴你唱歌”“聲樂小窩”“愛MOOC”“古典音樂”等音樂公眾號,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碎片化的學習。
自2020年3月份起,國家大劇院微信公眾號推出經典藝術講堂的線上課程,由呂思清、郎朗等一眾大師精心講解;《中國音樂教育》《歌唱藝術》《音樂研究》《音樂周刊》等音樂雜志期刊也開設了公眾號推廣音樂文章,讓讀者通過訂閱號發送的推文,大概了解本期期刊的主要內容,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
微信公眾號“思樂閣”的標簽是一個高端音樂傳播平臺,有品質的分享音樂干貨,涵蓋了從聲樂交流群、藝術指導、名師指導以及大型音樂會的視頻分享和最新的曲譜分享等方方面面,為不同層次的學習聲樂學習者提供了一個與之相恰的交流平臺。
“音樂名師大講堂”是最近幾年來做的非常專業的微信公眾號,公眾號里除了每天的精選推文之外,有三個板塊,分別是精品課程、特色項目以及咨詢互動。精品課程中又分為作品理論、音樂學、音樂表演和音樂論文,對于音樂人來說論文閱讀及文獻資料是必不可少的知識積累,這個平臺搭配“荔枝微課”將論文寫作分專業和類型錄制為課程供需要的人選擇,從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專業對音樂論文寫作的學習需求。
五、“線上”≠“線下”
盡管新媒體的發展給聲樂學習者帶來很多的優勢和便利,但也不能將線上聲樂課等同于線下的聲樂課程。兩者形式上完全不同,一個依賴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依靠網絡成就了豐富的資源,輕松高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是學習針對性和回復及時性都得不到保證;傳統的學習模式,雖然無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同時享有學習的廣度和寬度,但真實的體會學習的氛圍對于聲樂學習是至關重要的。線上線下的學習形式雖然完全不同,但目標是相同的——為聲樂學習者傳道授業解惑也。5G時代的到來,聲樂學習的多元化發展是不可或缺的趨勢,作為學生,我們在享受這些便利資源的同時一定要學會分辨那些非專業、低俗的音樂平臺和公眾號。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將新媒體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線下實體空間教學認真結合到一起,在實踐中體會聲樂的抽象性,又在新媒體時代不斷發展中歷練自己的音樂素養,提升自我認知,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增強自己的音樂理論知識,利用這個時代賜予我們的便利,做最強聲樂學習者。
參考文獻:
[1]周海宏.音樂何需“懂”:面對審美困惑的思辨歷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2]鄭依萌.自媒體公眾號——音樂教育的新途徑[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9年.
[3]李珊.關于“互聯網+”音樂的思考與探索——基于音樂視角的考察[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6(01):73-78.
[4]崔艷梅.大眾審美趣味現象分析——以抖音為例[J].大眾文藝,2019(07):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