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要: 習近平同志來陜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為做好陜西新時代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新時代,高職思政教育改革面臨新問題和新挑戰,本文結合習近平同志來陜考察講話精神,從以學生為中心、引領綠色行為、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拓寬思政教育育人渠道、“三全”育人、發揮實踐育人效果等六個方面探索高職思政教育改革路徑,不斷推進高職思政教育向縱深發展,切實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和質量。
關鍵詞: 來陜考察 高職思政教育 改革路徑
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關鍵時刻,2020年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同志先后到陜西商洛、安康、西安等地進行考察,深入自然保護區、貧困山區、社區、學校、企業等地,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脫貧攻堅、復工復產等方面了解情況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同志的講話精神為做好陜西新時代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習近平同志到陜考察講話精神的豐富內涵使思政教育者對高職思政教育的困境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探索新時代高職思政教育改革路徑具有一定的啟示。
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對思政課建設作出過重要部署。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先后出臺10多個關于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不斷推動思政教育改革,要求思政教育結合時代特點不斷豐富完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實現,需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思政教育需要不斷與時俱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目前,需要結合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認識到高職思政教育的困境,不斷探索思政教育方式(1)。
一、高職思政教育的困境解讀
(一)缺乏對思政教育的重視。
一些高職院校把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和實踐能力作為目標,看重知識,忽略言行,忽視學生在素質方面的提升。日常教學重點放在技能培訓上,學生個人的思想品德狀況得不到提升,導致一些職業院校畢業生素質不高(2)(102-103)。
(二)思政教育與實踐聯系不緊密。
思政教育與學生的實際工作和生活缺乏聯系,而且缺少實用性,進入社會后,學生往往無法適用工作環境。教學內容大多是已有的資料,教師用傳統的教材講授,與現實生活聯系較少,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使用的教學案例學生沒有切身體會,難以引發學生的共鳴,未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思政育人作用。
(三)思政教育缺乏協同效應。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這一主體完成的一項工作,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學生管理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學生個人等多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總的來說,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并不是唯一渠道。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高職思政教育改革的路徑探析
(一)創新思想價值引領方式,以學生為中心。
用學生身邊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以身邊之事講生動故事。針對脫貧攻堅工作,習近平同志在考察中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具體落實到思政教育中,就是以學生作為終極發展目標,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實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總體要求。創新思政教育內容,做到三貼近,一是思政教育要貼近學生實際;二是要貼近學生生活;三是思政教育要與時俱進。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內容既要貼合當今的社會實際,又要符合時代精神要求。教育者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大道理,將理論知識講得親切有味、生動活潑,讓學生聽得懂、聽得進,通過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法,不斷強化思政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在潤物細無聲中增強學生的愛國心、強國志和報國情。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課程與思政教育點的結合之處。既將專業課程打造成為學生喜愛的金課,又充分發揮育人實效,實現傳授知識和思想引導的相互融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認識(3)(71)。
(二)以生態為導向,把綠色的理念貫穿在思政教育之中,引領綠色行為。
習近平同志來陜考察期間講到,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他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使綠色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實際教學和學生活動中要按照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各方面建設的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從強調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對確保中華民族長久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思政課歸根結底是教育人的工作,思政教育改革的其中一大任務是思考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更重要的內容是密切關注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的具體改變,最直觀的是學生行為的改變,能否做到知行合一(4)(71,18)。高職思政課教學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等內容,此內容講授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綠色理念,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保護環境。但是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往往停留在講授層面,通過理論講授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或者在第二課堂活動中,通過手抄報、主題班會等活動形式融入綠色生態理念。缺乏實踐環節的教學或活動,導致難以檢驗實際的教學效果。從生態導向來看,可以把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考察的部分內容,強化學生的綠色保護意識,把思政教育的著眼點落到實處。
(三)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制造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為教育目標。素質教育在進行理論講授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形成對勞動就業、不斷創新的科學認識,不斷加強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腦入心。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以“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為核心的工匠精神并大力弘揚夢桃精神,樹立先進典型、通過活動推廣典型,發揮典型的旗幟帶動作用;營造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注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培育品牌文化。通過學風建設、文體活動的開展、工匠之星評選、優秀畢業生講座、優秀校友的宣傳、勞模的宣傳、志愿服務活動等,打造工匠精神特色文化品牌并形成長效機制,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努力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多維踐履陣地,拓寬思政教育育人渠道。
推進第二課堂網絡思政教育,用好抖音、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及各類直播平臺,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開展網絡輿情分析,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話語權,用好網絡平臺和網絡語言,有效引導大學生。革命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要堅持不懈地用革命精神教育學生,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老一輩革命家的力量,探索前進的方向。通過實施“五個五十工程”系列活動、四史教育等活動,革命思想深入學生心中。其次,建設、建立革命思想教育基地,把紅色革命歷史以現代拓展訓練的形式再現,并在傳統體驗式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完善,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探索革命歷史教育的新形勢。通過觀影、線上心得分享、積極落實青年大學習等活動,實現思政教育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優勢互補,更好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五)建立多方共建機制,在思政教育中踐行“三全”育人。
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圍繞高校育人目標,從戰略高度出發,研究制定育人體系,在思政教育中奏響“三全”育人主旋律,在工作中充分體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真正做到所有工作都為立德樹人的目的服務,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所有人都參與。專業課教師不斷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例如:愛國主義教育、法治精神、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思政課程與時俱進,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增強思政課程的吸引力;宣傳部、團委等部門組織開展讀書研討會、主題辯論會、暑期三下鄉等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道德素質;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和心理危機干預,完善心理育人機制,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宿舍的四級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資助中心通過開展扶志、扶智等系列活動,通過感恩主題征文、勤工助學崗位等方式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知恩感恩的良好品質;輔導員和班主任通過談心談話、主題班會等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紀律和組織觀念,引導學生自覺遵守學校的相關規定,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要想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核心素養的專業型人才,必須與時俱進,了解社會和企業現狀,根據企業的需求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學校可以委派教師到企業中參觀調研,在與單位領導、學校往屆畢業生的座談中總結行業單位員工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找到學校教育的重點和著力點,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的良好對接,避免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出現無法適應環境、人崗不匹配的情況。
(六)發揮實踐育人效果,打通思政課堂的最后一公里。
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實現知與行的高度統一。在思政教育中理論與實踐兩手抓,在注重課堂教學的同時,重視對學生的體驗式教學,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的保障體系,不斷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積極探索思政教育實踐新形式,建立科學、全面的多維評價體系。在校大學生接觸的大部分知識都來自書本,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有限,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還有待提高,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尤其是與專業結合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兩者達到平衡統一,學生既可以把所學應用到實踐中服務社會,又可以在實踐中檢驗所學,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可以到工廠企業等地方實習,也可以通過參加志愿服務、三下鄉等活動深化認識,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在實踐中提高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在親身參與中認識中國國情、深入了解社會、增長知識、增強才干。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來陜考察講話精神,在思政教育中進一步傳承延安精神、西遷精神、夢桃精神及全國人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出來的舍身忘己、全力以赴的精神和家國情懷,讓思政教育者們意識到思政教育中仍存在缺乏重視、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缺乏協同效應的問題。結合新時代要求,在思政教育中注重創新思想價值引領方式,以學生為中心;以生態為導向,把綠色的理念貫穿于思政教育之中,引領綠色行為;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多維踐履陣地,拓寬思政教育育人渠道;建立多方共建機制,讓思政教育中踐行“三全育人”理念;發揮實踐育人作用,打通思政課堂的最后一公里,把握思政教育規律,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2]董晨.試論中職德育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職業,2018(30).
[3]劉永.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78).
[4]李杰偉.五大發展理念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改革路徑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