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敏



摘 要: 本文根據“激勵-成績”結構模型,以在校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研究“教師激勵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這一問題,通過顯著性指標、關系強度指標等驗證激勵與成績關系。研究發現:激勵與成績關系顯著且強度高,教師對學生正向激勵正向作用于成績,教師對學生反向激勵反向作用于成績,教師對學生不進行正向或反向激勵則不影響成績。教師對學生應多實施正向激勵,減少乃至避免反向激勵。
關鍵詞: 教師激勵 學生 學習成績
一、問題提出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常聽到教師說:受到激勵的學生,上課更認真,學習更勤奮,更有學習的目標與動力,成績提升更快。在平時與學生交流抑或期中教學檢查學生評教時,學生們常提道:我們很喜歡某某老師,因為他(她)經常鼓勵我們,我們喜歡聽他(她)的課,更樂意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或練習,同學們成績較好。同時,我們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學歷與資歷相當、教學水平與能力相當的不同教師,上同樣一門課程,面向的專業年級相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相近,學生最終考試成績卻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因何產生?是否與激勵相關?
針對這一問題,查閱最近幾年市場營銷專業各班成績分布情況,如果某門課程是同一位教師授課,該課程各班平均成績十分接近,多數是相差1分—3分,那么說明各班學生基礎與素質基本相同,課程教師對各班授課內容、授課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基本一致。于是,產生一種想法:將市場營銷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選擇某課程,以激勵視角切入,對同年級市場營銷專業各班級采取不同級次的激勵方式,探討激勵與成績的關系。基于上述事實與想法引發對“激勵對成績影響”這一問題的研究。
縱覽相關文獻,諸多學者,對激勵問題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激勵理論體系,但主要是針對企業等組織對員工的激勵研究,教育界一些同仁對激勵問題也有相應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對激勵原因、對策、方法的探討。此研究采用實證的方法,旨在探討激勵與成績因果關系,以填補此方面的研究縫隙。
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激勵理論文獻回顧,激勵對成績影響的研究假設,通過實驗驗證假設,最后,對研究作出分析與結論。
二、文獻回顧
國外學者對激勵的探索,主要從內容、行為改造、過程等方面研究。哈佛大學維廉·詹姆士認為:在沒有激勵的情況下,人的能力只能發揮20%—30%,受到激勵后,可提升到80%—90%。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可以針對不同層面的需要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耶魯大學阿德弗教授認為人有三種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關系和成長,由于存在某方面需要,在某種因素刺激下會生產相應行為。赫茲柏格雙因素理論指出:保健因素得到滿足只能消除不滿,不能調動積極性,只有激勵因素得到滿足才可調動積極性。弗隆的期望理論認為決定激勵強度有三個變量:期望值、成功概率、獎酬效價,人的積極性(激勵強度)是三個變量的乘積。斯金納的激勵強化理論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外界環境決定的,外界的強化因素可以塑造行為,為強化某種行為需要對激勵對象進行針對性的刺激。
國外學者關于激勵理論,回答了人為什么需要激勵、激勵產生的原因、激勵方法與手段、激勵的強度等問題,盡管各學者此方面的研究多數站在企業的角度,但對教育教學方面也是適應的、可借鑒的,因為它具有普適性。我國諸多學者將激勵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并進行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探討,比如運用目標、情感、期望、榜樣等方法手段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開發潛能。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激勵的研究及激勵與教學等的研究,就目前來看,局限于定性探討,未從定量的角度研究激勵與績效的關系。對“教師激勵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這一問題的研究旨在探討激勵與成績關系,彌補此方面研究的不足,提供研究事實依據,使廣大教育工作者進一步認識到教學激勵的作用,探索符合教學規律的教學激勵方法與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習潛能,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
三、概念與模型
1.概念
激勵,指根據人們需要,采用相應的刺激方法手段,作用于人內心活動使態度發生變化,激發、驅動和強化人的行為,實現相應目標。成績,指學生通過學習某課程,所取得的學習成績。
除激勵與成績兩個重要概念外,還有一些相關概念需要解釋:需要,指沒有得到某些滿足的基本狀態;態度,是個體對某一特定事物、觀念或他人穩固的,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成分組成的心理傾向;行為,指人的實際行動。態度與行為的關系是:態度對人的行為具有指導性和動力性影響,可支配和決定人們的行為;行為是態度的外顯。
2.模型
根據需要、行為和目標之間的關系,構建激勵—態度—成績結構模型(圖1),此模型中,激勵是解釋變量,態度行為是中間變量,成績是結果變量。
探討激勵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省去中間變量,將圖1結構模型簡化為激勵—成績結構模型(圖2)。需要指出的是激勵只是影響學習成績的一個方面,學習成績受個人專業基礎、師資水平等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此研究在假設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只探討激勵因素對學習成績的影響。
激勵這一解釋變量是定類變量,根據激勵程度分為大、中、小三種情形,反向激勵程度也分為大、中、小三種情形;成績這一結果變量是定比變量,用分數測量。采用實驗法并結合問卷調查,計算顯著性檢驗指標、關系強度指標等,揭示激勵與成績變量之間的關系。
四、研究假設、樣本與實驗設計
1.研究假設
基于激勵-成績結構模型,研究激勵與成績關系。激勵的方式與手段多種多樣,由此影響學生態度及行為,進而影響學習成績。根據已有研究理論成果及經驗,針對此項研究提出以下假設:激勵與成績關系顯著且強度高,教師對學生正向激勵正向作用于成績,教師對學生反向激勵反向作用于成績,教師對學生不進行正向或反向激勵則不影響成績。
2.樣本與實驗設計
根據教學及研究方向,以學校市場營銷專業2018級學生作為總體,即抽樣框架來源,選取的樣本為2018級市場營銷專業①②③隨機抽取的樣本,每個班隨機抽取20位學生作為樣本。學生分班為學生入校時隨機分配,學號排序也是隨機的。因此,樣本具有代表性。以“市場營銷”作為實驗課程。實驗時間為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實驗具體時間為2018年秋季學期。
采用實驗法,研究激勵對成績的影響,對實驗對象的激勵分:正向激勵、不激勵和反向激勵三個級次。對2019級市場營銷專業①班學生進行正向激勵、②班學生進行反向激勵、③班學生不進行任何激勵。學習成績為2018級市場營銷專業①②③三個班被抽取作為樣本的每位同學“市場營銷”課程期終考試成績。
激勵的方法手段主要是教師宣講結合措施實施進行,具體說包括:表揚表彰、優先推選班干與課代表、優先推選參加某類活動(如營銷競賽)、職業前景教育、關懷幫助、優秀學生評選、獎學金、競爭(如成績排名)等。正向激勵是從積極的一面教育引導學生,教師使用的語言是積極肯定性的,例如,對在課程表現好的學生,予以肯定表揚;對能力與責任心強的學生,承諾優先推選班干與課代表或優先推選參加某類活動;為學生講解營銷專業就業前景很好、社會需求量大、收入高,職業發展容易等。反向激勵,教師使用的語言及措施行為是消極的,比如,對在課堂表現差的學生予以批評;對能力與責任心差的學生,限制推選班干與課代表或推選參加某類活動;為學生講解營銷專業就業競爭壓力大,換崗率高等。不激勵,教師使用的語言及措施行為是中性、不帶感情色彩、不含褒貶意思的。
事先仔細思考與準備“市場營銷”課程授課過程中所使用的相應激勵語言及實施措施,對正向與反向激勵做了相應準備,并且盡量在此方面用時相等。為保證樣本具有可比性,驗證實驗結果,正向與反向激勵針對的問題基本一致,但用辭及措施是不一樣的、相反的。正向激勵是積極的、肯定的,反向激勵是消極的、否定的。對2018級市場營銷專業①班同學進行正向激勵、②班同學進行反向激勵、③班同學不進行激勵,①②班為實驗組,③班為對照組。需要說明的是,教師差別對待學生,有失公平。為了實驗,只能暫時這樣處理,筆者在以后會做事后說明并設法彌補。
五、實驗及結果分析
實驗目的是驗證假設,得出激勵對學習成績影響的研究結論。
1.實驗與分析
假設Y為因變量,表示樣本學習成績;X為自變量,共有3組即3類,待測的3個班學生,每個類別中有20個觀測值。總樣本規模為N=n*c=3×20=60。Yi為個別觀測值,Yij第j組第i個觀測值,Yj為第j組的均值,Y為總樣本均值。
根據對樣本統計,①班“市場營銷”課程平均成績為82分,②班72分,③班77分,60個樣本總平均分為77分。因文章篇幅,其他成績數據不在此列出。①②③班成績存在明顯差異,三個班其他方面的教學條件及學生原來的基礎水平相同或至少相似,由此可見,分數差異與激勵密切相關。①②③班成績分別為82分、72分、77分,最高分與最低分相差10分,自變量X(激勵程度)取值:X1為9、X2為5、X3為1。X1對應正向激勵的①班、X2對應反向激勵的②班、X3對應不進行激勵的③班。因變量Y為各班“市場營銷”課程成績,每個班均為20個成績觀測值。根據三個班成績分布,可以看出學習成績似乎的確與激勵相關,但激勵對學習的作用強度及顯著性如何,需要結合表1、表2分析。
激勵強度對學習成績的作用是否在統計上顯著,可通過下述表2分析回答:
X對Y的作用強度測量如下:
η2=SSxSSy=(SSy-SSerror)SSy=0.6
說明激勵作用強度較大。
激勵作用的顯著性:F=SSx/(c-1)SSerror/(N-c)=MSxMSerror210/5=42
當分子分母的自由度分別為2和57時,的F臨界值約為3.15。統計的F值遠遠大于臨界值,故拒絕各組均值相等的假設。因此,激勵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顯著。所以,要重視學生激勵工作。
為進一步驗證激勵與學習成績關系是否顯著及關系強度,對營銷①②班40個樣本進行教學滿意度調查分析,采用3級量表分析。學生對教學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一般教學滿意度與學習成績密切相關,成績好的,滿意度評價高,反之,較低。接下來要分析激勵與滿意度關系是否顯著及其關系強度。
表3為教學滿意度調查統計結果:
χ2=∑∑(fij-Fij)2/Fij=9.78
χ2—卡方統計量;fij—第i行第j列的觀察值;Fij—第i行第j列的預期值
Fij=nixnj/n,ni表示第i行的樣本總數;nj表示第j列的樣本總數。
χ2自由度df=(r-1)(c-1),r和c分別代表列聯表的行數和列數。本例中,χ2的自由度df=(r-1)(c-1)=(3-1)(2-1)=2,在0.05顯著水平的臨界值為5.991,統計的卡方統計量大于臨界值,說明激勵與滿意度的聯系在0.05顯著水平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那么,拒絕激勵與滿意度兩個變量之間沒有聯系的假設,說明激勵與滿意度兩個變量有聯系。
激勵與滿意度關系強度分析通過列聯系數C=χ2/(χ2+n)=0.14,說明滿意度和激勵之間的聯系比較強。說明成績與激勵聯系比較強。
2.效度與信度分析
實驗以學生群體為樣本,分組時以班級為單位分組,各班學生基礎素質基本相同,避免選擇性偏差;所選擇的學生樣本未知參與相應實驗,未影響測試者行為,不存在測試效應;樣本抽取是在每個班中隨機抽取20個學生作為樣本,全部參與,測試對象未流失;如果校園中發生影響學習的事件,對實驗組與對照組是同樣的影響,克服歷史事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測試工具未作相應改變,避免工具化對實驗效果的影響。影響本實驗的內部效度可能有:實驗時間長,受試對象的年齡增長及接受的外界信息、心智的成熟,會干擾實驗結果;校園空間范圍較小,實驗班級與對照班級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與溝通,會導致模仿效應;原來成績很好及很差的學生有向平均水平回歸的趨勢,導致統計回歸效應等。從外部效度來看,實驗情景與現實是一致的,樣本的選擇是隨機的,學生學號的排序與學習基礎或成績無關,因此,實驗情景條件及樣本的代表性均不影響外部效度。
為驗證研究的信度,以2019級市場營銷專業在2019年秋季學期作為測試對象,按照同樣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兩次測試結論接近,具有相應的再測信度。
六、研究結論、不足及進一步研究
基于激勵與成績的視角,以現有激勵理論為基礎,按照激勵—成績結構模型這一研究框架,以在校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實驗法研究“激勵對成績影響”。通過方差分析,計算變量關系強度指標、關系顯著性指標,通過建立列聯表,計算變量聯系強度指標等。有關指標反映:激勵與成績關系強度大、關系顯著,假設得以驗證。研究結果發現:激勵與成績關系顯著且強度高,教師對學生正向激勵正向作用于成績,教師對學生反向激勵反向作用于成績,教師對學生不進行正向或反向激勵不影響成績。這一研究結果支撐了有關激勵理論及激勵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也彌補了激勵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定量研究的不足。
研究結論對于教育工作者樹立正確的激勵觀念及探索實施有效的激勵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研究之不足主要是激勵從哪些方面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與行為,正確的能反映教學規律的激勵策略有哪些及如何實施,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與行為是什么?態度與行為如何影響學習成績等,在文中未詳細驗證與說明。這些是需要進行后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瑾.構建我國中小企業員工激勵機制的路徑研究[J].當代經濟,2017(02).
[2]曹元坤,占小軍.激勵理論研究現狀及發展[J].當代財經,2018(12).
[3]楊眉.關于內在薪酬激勵有效性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9(10).
[4]傅小倩,朱文莉.激勵理論在企業運用中的實況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05).
[5]張伶,張正堂.激勵因素、工作態度與知識員工工作績效[J].經濟管理,2018(6).
[6]張冬梅.企業經營者人力資本及激勵方式[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
[7]俞文釗.現代激勵理論與應用[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
[8]俞文釗.中國的激勵理論及其模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9]顏震華,王紹海.教育激勵的理論與實踐[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7.
[10]楊穎秀.教育管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