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紅 余開穩



[提 要]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將有效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從而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江西省作為我國紅色革命陣地,雖然近幾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取得長足發展,但在文化服務資金、農民文化消費水平、鄉村人才隊伍、供給效率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要求,從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提高農民收入、完善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供給效率等方面,提出江西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羅志紅,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技術經濟管理和公共經濟與政策;余開穩,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戰略與營銷管理。(江西南昌 330000)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鄉村振興視閾下江西省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研究”(20GL16);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江西省高校科技人員創業政策的供需匹配測度研究”(20YB076)
2020年10月,“十四五”規劃重點提及如何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6月,《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施行。國家在大力支持鄉村振興的同時,尤其重點關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其有利于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其精神世界,樹立正確價值觀,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從而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2021年3月,國家正式發布《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通過積極實施一系列有效措施,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取得顯著成就。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鄉鎮文化站33530個,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109630人,文化和旅游事業費達到10657521萬元。然而也出現了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農村居民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偏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因此,應基于鄉村振興背景,有效分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對策。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隨著公眾逐漸對美國政府機構失去信任,Perry et al.[1]呼吁美國人重新樹立與公共服務相關的價值觀,確定了公共服務的動機類型。Ki Namhoon[2]進一步探討公共服務動機與政府官員的學習意愿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結果顯示:二者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Shergold Peter[3]基于國家公職人員的視角,探索了現代公共服務的有效管理,主張國家公職人員應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履行職責和義務。John Bertot[4]主張通過數字公共服務的創新來滿足各年齡段居民的文化服務需求,概述數字公共服務創新所需要的新技術、組織和政策。Rana Tassabehji[5]分析了數字公共服務的有效性,認為提高數字公共服務的有效性有利于直接滿足公民的文化需求,促進政府與公民之間的有效溝通。Juliane Jarke[6]從老年人的視角出發,認為應當重視老年人的意見和想法,讓老年人積極地參與數字公共服務的制度設計。
(二)國內研究現狀
1.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研究
胡洪彬[7]認為,政府應當重新設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型,推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資金的充足供應。周敏[8]基于“政府—農民—社會組織—市場”的框架,分析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的影響因素,提出了實現有效供給的對策。許源源等[9]主張在政府、社會、市場及農民之間引入新鄉賢,通過鄉土情感的連接發揮新鄉賢的作用。李金龍等[10]立足于農民話語權的視角,建立“農民話語表達能力—農民話語表達機制—農民話語保障制度”的模型,基于該模型提出合理對策。
2.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的研究
周長城等[11]構建了“文化服務內容+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的模型,探討了二者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多樣化的文化服務內容和完善的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對滿意度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王秋[12]基于昆明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的現實困境,建立“農民職業—農民興趣——農民文化程度”的模型并提出解決方案。曾鳴[13]基于“互聯網+”大背景,建立“互聯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模式,認為互聯網技術的有效運用有利于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賀彥煜[14]基于農戶視角,采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從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文化資金投入規模以及文化活動質量等方面分析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并提出有效對策。
3.關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
王真[15]基于共享理念視角,嘗試建立“基礎設施—人才隊伍—監督體系—創新能力”的共享模型,并基于該模型提出了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合理建議。鐘祥虎[16]認為,應當將社會工作納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探討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結果顯示:有效的社會工作有利于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甘忠琴[17]基于鄉村振興視角,有效分析了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人才隊伍、供給效率和監督機制等方面提出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學術界尚未對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進行深入研究,尤其沒有進一步挖掘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然而,正確認識二者的內在邏輯關系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并構建二者的邏輯框架。江西省作為我國紅色革命根據地,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推動江西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對我國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以江西省為研究對象,對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進行深入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江西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
二、鄉村振興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以鄉村文化振興和鄉風文明建設為連接紐帶,二者相輔相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具體表現和內在要求,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則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發展契機。
(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具體表現和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之一[18],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離不開鄉風文明建設和鄉村文化振興,而鄉風文明建設和鄉村文化振興更是離不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因此,鄉村振興必然要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這有利于推動農村居民文化程度提升、農村居民綜合素質提高以及鄉村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從而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和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經濟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充分釋放鄉村地區的發展潛能,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最終實現鄉村地區的全面振興。
(二)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發展契機
為解決鄉村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黨中央自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始終關注其實施的具體情況,將鄉村振興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契機。2021年,《鄉村振興促進法》重點提及:促進鄉村振興,必須重點關注鄉村文化事業的發展[19],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得益于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文化服務財政資金、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文化服務鄉村人才等方面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江西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現狀
江西省是農業大省,位于我國中部地區。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46661318人。其中,城鎮人口26792929人,農村人口19868389人,農村人口占比為42.58%。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江西省積極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目前,江西省在公共文化服務財政資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一)公共文化服務財政資金投入不斷加大
為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江西省政府在財政資金方面不斷加大扶持力度。2015-2019年,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投資逐年增加。其中,文化和旅游事業費從127094萬元提高到234405萬元,增加107311萬元,平均每年增速為16.89%。人均文化和旅游事業費從27.84元提高到50.24元,增加22.4元,平均每年增速為16.09%。同時,文化和旅游事業費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從0.29%提高到0.37%(見表1)。由于江西省歷史悠久,又是傳統革命老區,文化資源較為豐富且彌足珍貴。因此,江西省每年都會下撥大批資金來保護和開發傳統文化資源。2021年,江西省已下撥公共文化專項資金3.6億元,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二)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為確保公共文化服務能夠更好地服務群眾,近年來江西省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2015-2019年,藝術表演團體從236個增加至335個;博物館從137個增加至143個;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的保有量較為穩定;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數量前4年保持穩定,2019年為1598個,小幅減少(見表2)。作為農村居民接受文化服務的主要設備,計算機和彩色電視機的普及率逐步提高。截至2019年底,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計算機25.83臺,每百戶擁有彩色電視機127.61臺。截至2018年底,江西省累計建立農家書屋14260個[20]。據《中國文化文物和旅游統計年鑒(2020)》統計,2019年江西省各鄉鎮文化站共有藏書731.41萬冊,計算機8656臺;舉辦文化活動15487次,文化服務活動惠及557.49萬人次;轄區內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17273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面積為584.44萬平方米,室內面積125.35萬平方米;群眾文藝指導中心有8390個,志愿者隊伍有7378支。
(三)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量和質量均有所提升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江西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量逐年遞增,人員綜合素質逐步提高。2015-2019年,江西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從58050人增加到87229人。其中,鄉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從3691人增加至4053人。雖然2018年文化市場經營機構人數銳減導致當年整體文化產業從業人數嚴重下降,但是鄉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在2018年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總體仍然呈現上升趨勢。在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方面,2015-2019年,擁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人員從3352人增加至3632人。其中,擁有中級職稱的人員從2493人增加至2729人;擁有副高級職稱的人員從698人增加至739人;擁有正高級職稱的人員從161人增加至164人(見表3)。
四、鄉村振興戰略下江西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資金投入不足
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江西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資金投入明顯偏低。在鄉鎮文化站財政補貼資金方面,2019年,江西省為21387萬元,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7534萬元)。同時,比鄉鎮文化站財政補貼資金最高的廣東省(160736萬元)少139349萬元,約為廣東省的13.31%。在文化活動專項資金方面,江西省為4881萬元,約為全國平均水平(13594萬元)的35.91%,比全國平均水平少8713萬元。同時,比全國最高的廣東省(63148萬元)少58267萬元,僅相當于廣東省的7.73%。在中央補貼資金方面,江西省為1561萬元,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780萬元),比全國最高的四川省(16671萬元)少15110萬元(見表4)。
(二)農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務消費水平偏低且城鄉不均衡
相較于全國農村居民,江西省農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務消費水平明顯偏低。2015-2019年,江西省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均低于全國農村居民。其中,2018年二者相差75元;2019年,江西省農村居民為251元,不僅低于全國農村居民(289元),而且比全國最高的北京市(672元)少421元。在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方面,江西省農村居民也一直低于全國農村居民。其中,2018年,二者差距最大,達到0.43個百分點;2019年,二者相差0.16%。通過比較江西省城鄉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的數據可知:江西省城鄉居民公共文化服務消費水平呈現不均衡狀態。2015-2019年,江西省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明顯低于城鎮居民。其中,2018年,二者相差5倍;2019年,江西省城鎮居民為895元,約為農村居民(251元)的3.5倍。江西省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比遠低于城鎮居民。其中,2018年,農村居民比城鎮居民少3.25個百分點;2019年,農村居民為2.01%,城鎮居民為3.94%,農村居民僅為城鎮居民的一半(見表5)。
(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完善
由于農村地區生活條件和職業前景等方面沒有城市優越,大部分專業人才不愿意來農村工作,文化專業人才普遍不足。有些文化專業人才可能先來農村工作,但不會長期留下來,其不穩定性較大。通過比較近5年的數據可以發現:2018年,鄉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大幅增加,從2015年的3691人增加到2018年的6924人,但是2019年快速回落到4053人。反觀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建設情況,2019年鄉鎮文化站數量減幅較小,而文化站工作人員卻大幅度削減,人員流失率比較高(見表6)。同時,江西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不高。2019年,江西省擁有中級職稱的人員占文化產業從業人數的比重為3.13%;擁有副高級職稱的人員占比僅為0.85%;擁有正高級職稱的人員占比僅為0.19%。其中,鄉村地區擁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比更低,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不完善的問題更加嚴重。
(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不高
目前,江西省政府在鄉村地區建立了農家書屋,經常組織“送電影下鄉”“送戲下鄉”以及傳統文化節等文化活動,但是收效甚微。農家書屋里的書籍很少有人閱讀,積極參加“送電影下鄉”“送戲下鄉”等文化活動的農村居民并不多。農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或求學,老年人、中年婦女和嬰幼兒是農村居民的主體,然而他們的實際文化需求各不相同。老年人一般對傳統戲曲感興趣,婦女通常青睞于電影和電視劇,兒童則喜歡動畫片和童話小說。由于政府未能準確了解各年齡段的文化需求,從而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效率不高。同時,政府未能深入農村地區調查農民群眾的真實文化需求和考察各個鄉村的實際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供給效率的提高。
五、鄉村振興戰略下江西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2021年全國兩會上,鄉村振興再次成為熱議話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具體表現和內在要求,自然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目前,各級政府積極實施一系列有效措施,助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一)加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資金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財政資金如同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血液,資金不充裕會嚴重阻礙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農村地區更是需要財政資金的大力扶持。
一方面,江西省政府應當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資金的最低規模,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支出在總財政支出的比重。鄉村振興背景下,江西省可以借助傳統革命老區的優勢,努力爭取更多文化服務專項資金。例如:井岡山地區可以憑借紅色文化與本土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的項目來爭取文化服務資金;婺源地區可以借助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申請旅游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另一方面,江西省應當不斷完善現有的轉移支付制度,提高文化服務資金使用效率。要進一步完善財政資金監督機制,嚴格監督資金的使用過程,建立有效的追蹤及反饋機制。同時,了解資金的實際使用效果,收集資金使用的相關信息,為文化服務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創造有利條件。
(二)提高農民收入,鼓勵文化消費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必然要解決農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務消費水平偏低且城鄉不均衡的問題。只有提高農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務消費水平且城鄉居民公共文化服務消費水平達到均衡,才能確保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首先,江西省需要大力發展經濟。尤其重點關注鄉村經濟的發展,抓住鄉村發展機遇,增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政策制定方面,竭力提高農村居民的最低工資標準,完善農村居民生活救濟機制。其次,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新當地產業的發展模式,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農村居民的增收提供保障。例如:南昌縣黃馬鄉花卉產業創造性地建立了“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和利益共享機制,農村居民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工資收入,還可以參與公司的年終分紅[21]。利用“互聯網+”模式,將當地特色產品或文化通過電商平臺或直播等方式推向全國,為農民收入的進一步增長創造機會。最后,重視農村居民的思想教育,鼓勵其增加文化消費支出。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導他們學以致用,提高工作技能,通過自身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甚至是自主創業來增加收入。
(三)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保障人才供應
目前,江西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人才隊伍體系不健全。如何有效完善人才隊伍建設是當務之急,尤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做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工作有利于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第一,在引進人才方面,不斷完善現有的人才引進政策。針對本村的高校應屆畢業生或者在其他城市工作的本村年輕人,利用故鄉情懷吸引其回到家鄉工作。與高校聯合定向培養大學生,待其畢業時,回本村服務,設定最低服務年限。第二,在培養人才方面,綜合考量每個人的個人特點和素質等方面,制定個人專屬的、長期的培養計劃方案。同時,根據他們發展的實際情況,及時修正培養方案。定期舉辦培訓班、外派學習以及進修深造,提高他們的工作技能和綜合素質。第三,在留住人才方面,建立合理有效的績效考評和晉升制度。表揚或晉升表現優秀的人員,及時與表現不好的人員進行溝通,鼓勵其繼續提高自己。切實保障農村公共文化專業人才的待遇,滿足其合理要求,幫助他們培養歸屬感,保障鄉村人才供應。
(四)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豐富文化服務供給內容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必然包含高效率的供給。只有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效率,才能有效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從而助推鄉村地區全面振興。
首先,江西省政府應當積極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尤其重點關注各年齡段農村居民的真實文化需求,為農民群眾提供切實需要的文化服務。豐富文化服務的內容和形式,實現多渠道供給,提高供給效率。其次,政府應當立足于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傳統文化。結合現代互聯網技術,融入現代新元素,幫助其推陳出新,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江西省是傳統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革命遺址眾多。政府應鼓勵民間藝術團等群體發揮自身優勢,發揚當地的傳統文化,為當地文化的繁榮發展創造新的動力。最后,政府應當基于當地實際情況,根據不同村莊的特點,采購滿足當地村民真實需求的書籍或者舉辦相關文化培訓活動。例如:在贛南臍橙種植地的山區村莊,當地政府可以采購橙類種植的書籍或者是舉辦臍橙種植有關的培訓講座,還可以與高校合作,建立種植業研究基地或學生實訓基地,實現產學研融合。
[參考文獻]
[1]Perry,James L.Wise,Lois Recascino. 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3).
[2]Ki Namhoo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Willingness to Learn in Public Sector Benchmarking Process[J].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21,(4).
[3]Shergold Peter. Managing the Modern Public Service[J]. The Sydney Papers,2006,(1).
[4]John Bertot,Elsa Estevez,Tomasz Janowski. U niversal and Contextualized Public Services: Digital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Framework[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6,(2).
[5]Rana Tassabehji,Ray Hackney,Takao Maruya ma. Evaluating Digital Public Services[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2019,(4).
[6]Juliane Jarke. Open Government for All? Co-creating Digital Public Services for Older Adults Through Data Walk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9,(6).
[7]胡洪彬.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的現實困境與策略創新——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視角[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8]周敏.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9,(1).
[9]許源源,鄧敏.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新鄉賢的作用研究——一個“雙層認同與行動模型”的分析框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10]李金龍,劉巧蘭.話語賦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供給的基本保障[J].圖書館建設,2018,(10).
[11]周長城,葉閩慎.需求視角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及決策機制研究[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5,(6).
[12]王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昆明市32個鄉鎮69個村的實證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8,(7).
[13]曾鳴.互聯網使用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14]賀彥煜.基于農戶視角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9,(14).
[15]王真.以共享理念引領新時期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6,(4).
[16]鐘祥虎.社會工作的嵌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模式構建[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
[17]甘忠琴.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問題與建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23).
[18]駱育芳,武元婧.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公共服務質量影響因素及對策——以L市X村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20,(13).
[19]喬金亮.把握鄉村振興促進法精髓[N].經濟日報,2021-06-01(05).
[20]劉靜.“鄉村振興”背景下江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問題及對策研究[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0,(4).
[21]彭火輝,李程偉,張建華,陳華玲,李洪波,曾兵,彭玉輔.以龍頭企業帶動江西鄉村產業發展——以江西鄉村花卉產業發展為例[J].現代園藝,2020,(11).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