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兵 馬冬
【摘要】現如今在藝術院校所開設的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當中,藝術考查課已經作為一種必修課被高校所重視。對于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而言,進行藝術考查和藝術寫生是搜集創作素材、體驗藝術生活的重要途徑。但是如何來建立藝術類專業考查課的考核評價體系,從而使高校本科考核的藝術考查課能夠更具特色和意義,是相關教育工作者不斷思考的一項問題。本文針對藝術類專業考查課考核評價體系進行分析,介紹了藝術考查課的考查性以及藝術考查課的可操作性,探討了藝術院校當中藝術類專業考查課在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考查課考核評價體系構建方法,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起到一些參考作用。
【關鍵詞】藝術類專業;考查課;考核評價體系;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1-078-02
【本文著錄格式】李德兵,馬冬.淺析藝術類專業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1):78-79.
基金項目:該文章為2019年西安工程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基于“藝術設計類專業”考查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9JGYB10)階段性研究成果。
對于藝術類專業的考查課而言,其考查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該項課程實施的重要基礎。而且想要更好的構建考查課考核評價體系,也需要身臨其境來獲得最真實的感受,從而更好地選擇評價標準。傳統藝術教學當中,教師往往通過指導學生臨摹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和借鑒。而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到了現今階段,我們已經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數碼技術等來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而且可以更好的對在校學生進行分析。通過相關數據表示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在校學生不愿意走出去,而其原因在于學生除了對網絡技術、數碼技術等存在依賴之外,還與高校本科考核藝術專業藝術考查課的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有關。目前我國正在不斷的實行教學改革創新,這也是實現專業教學的重要途徑。高校本科考核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并制定出與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相關的考查課考核評價體系。而目前的高校本科考核教育更是以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等作為重要的培養目標,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1]
一、藝術考查課的考查性
藝術考查課開設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交作業、交論文或其他的方式結課,教師給出分數進行考核,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挖掘學生的潛力。教師應該在考查過程中,鼓勵學生多聽、多記、多想、多動手。所以在藝術考查教學當中考查性是考查課教學的重要特點之一,而藝術考查課對學生考查能力的培養也十分注重,將理論教學和考查教學藝術考查進行有效的融合,通過考查考查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專業方向,設計與專業特點相符合的考查目標和教學計劃,從而使考查課具有更強的操作性。這樣一來,可以使準備好的教學活動和有計劃的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融合,從而提升考查效果。在具體的考查考查過程中,專業教師應該作為藝術考查課的配角,尊重學生的活動主體地位并將其所學專業和考查對象進行有效的聯系,從而使藝術考查課能夠體現出考查性的特點[2]。
(1)教師應該系統的規劃藝術考查課教學評價體系,加強考核過程中的分析和研究環節,從而有效的開展綜合性的考查活動。教師通過對考查課題的設計,以此來增強考查活動的操作性,并將考查內容進行更新,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而探索出更多的藝術考查課教學方法。在考查當中,教師應該突出課程的主題像以及藝術考查課在教學當中的功能和主要價值,通過考查報告等來作為考查活動結論的方式,從而更好地搜集資源,獲取相關的考查內容,來有效地體現出課程的目標與要求[3]。
(2)考查課題應是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而且還應該能夠體現出考查課的過程性和開放性特點。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針對不同的課題和資源來進行相關考查課題的討論與評析,從而實現既獨立又統一的教學方式,使考查課題的教學環節能夠實現理論與考查的結合。
(3)高校藝術院校還可以借鑒其他院校的考查課教學方法,特別是在課程理念、教學內容、考查報告等方面具有創造力的因素。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考查課當中積極思考,并對周圍的事物進行敏銳觀察。而教師也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點,并加以正確的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通過觀察、感知、歸納、聯想等方法來循序漸進的認識自然事物[4]。
二、高校藝術考查課考核類型
(一)以課程論文形式結課的課程考核方式
在高校本科考核過程中,對藝術考察課進行考核,可以以課程論文形式結課的方式來進行實施。具體來說主要是指在學生完成學業后,通過教師命題,由學生來完成具體的論文,再通過對論文內容進行考察,最終確定學生成績。
(二)以大作業形式結課的課程考核方式
除了以課程論文形式進行結課之外還可以以大作業的形式來進行課程考核,主要是由教師來布置藝術考察課的相關作業內容,再由學生來進行完成,并對其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從而判定學生成績。
(三)以研究報告形式結課的課程考核方式
教師還可以選擇以具體的研究項目來進行考核,學生通過研究并形成具體的研究報告,以此來對自己的研究內容進行總結,教師則可以根據研究報告的內容,來評定學生的成績。
(四)以考查成果形式結課的課程考核方式
考察成果形式主要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察的方式,并以此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
(五)以參賽作品形式結課的課程考核方式
除了以上4種之外,學生還可以以參賽作品的形式來參與考核,通過自己的創作來完成具體的作品,再由教師來對其進行考核,從而評定學生的最終成績。
三、高校藝術類專業考查課存在的問題
目前普通高校的藝術考查課教學正在不斷的完善,但在高等職業院校的考查科教學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對待這門課程的態度、課程的考試制度以及學生的學習方法等都存在著普遍性的問題。在經過藝術考查考查課后,學生所遞交的考查報告可以作為考查課的總結。多數學生對這種形式都比較愿意接受,其也是比較容易完成的考試方法。但也存在著一些學生利用網絡途徑來下載相關資料,以此來拼湊考查報告,更有一些學生選擇直接從網上原文下載,甚至其所打印出來的考查報告上面還有著網址。學生應該主要利用自己在考查當中所獲得的資源、圖片、影像、文字資料等,并在結束前的一周回校后經過整理、修改、制作等,最終完成自己的考查報告。然后由院校來對此次考查課的考核評價體系進行制定,為學生組織一定規模的主題性考查展覽,將一些優秀的學生作品進行展出,為本院的師生、兄弟院校的師生以及不同專業的學生來進行宣傳和展覽,以此來達到交流學習的目的。在設置和管理課程過程中,應對藝術考查課成績的評判標準進行確定。藝術考查課是由專業教師來進行管理,根據學生在考查前期所做的準備、考查過程的考查情況、考查結束后的考查報告來綜合評定,最后給出學生具體的考核成績。在藝術考查課的具體考查當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考查能力培養,將理論與考查進行有效的融合,將理論教學和藝術考查課進行有機結合,從而更好的達到培養目標。學生也應該在考查課當中,將相關的學習行為和本專業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效的銜接,從而來提高自己的藝術創新能力[5]。
四、藝術考查課考核評價體系構建
教師在藝術考查課過程中主要按照以下步驟來進行實施,首先進行備課,然后上課,之后布置相關作業,對學生進行考勤和課堂問答,學生按照要求完成作業并上交任課教師,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定和給出具體的成績。藝術考查課是以實現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的考查性教學為目標,發揮藝術專業課程的學習特點,并與考查課進行緊密結合,從而來探索出有效的運行機制,為培養學生的設計思路、創造性思維來提供相應的手段和條件。對此,我們必須要清楚藝術考查課的目的在于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學生的專業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查。再以此為基礎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并指導學生來發表相關的論文或其他作品。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對于藝術類專業考查課的考核評價應該從各個方面來設立考核目標,包括學生的知識水平、技能掌握程度、動手操作能力、學習態度、創新意識、專業意識等,還應該根據學生在考查課前所做出的準備工作、考查過程中的具體考查情況以及在考查結束后所總結到考查報告來對學生的考查課成績做出最終的評價和判定。通過明確相關的評價標準來制定出藝術類專業考查課考核評價體系,為該項課程的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使其知曉自身的不足,通過改正來更好地提高考查課的學習效果[6]。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藝術類專業考查課開設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學生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有效地設計教學方案,優化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并分析考查課開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從而全面提高考查課的質量。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能力以及知識掌握程度來有效地制定專業考查課考核評價體系,從而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分析與評價,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軼,秦偉,甘秀娜,呂風瑞,王宇.高校本科考核藝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科技風,2019(36):55.
[2]張靜.高校本科考核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9):51-52+57.
[3]夏遠升.淺議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綜合能力構建[J].科技視界,2019(29):154-155.
[4]張興華.提升高校本科考核藝術類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策略[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9(3):197+204.
[5]梁興建,張弘,陳超.網上考試在考查課中的應用探討[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S1):15-17.
[6]王明麗,祝賀,王興武.護理管理學考試方法的探討[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5,36(1):78-79.
作者簡介:李德兵(1978-),男,陜西安康,碩士,西安工程大學新媒體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研究;馬冬(1969-),男,浙江嵊州,博士后,西安工程大學新媒體藝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