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逐漸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然而,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思政理論的正確價值引導。因而,通過將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和課程思政建設相結合,可有效推動國家文化建設。本文分別從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實施路徑三個方面展開探究,為提升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和依據。
【關鍵詞】藝術設計;課程思政;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1-110-02
【本文著錄格式】付夢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實施途徑探索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1):110-111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9年度湖北省高職高專院校黨建工作與技能技術人才培養研究課題一般項目 “高職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19BDJN004)”的階段性成果;本文為2019年度湖北省高職高專院校黨建工作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研究課題重點項目“新時代高職院校教工支部黨建工作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9ADJN005)”的階段性成果;本文為2018年度湖北技能型人才培養中心一般項目“‘支部+社團模式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18JB017)”的階段性成果。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育和造就企業所需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綜合型人才。不僅如此,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身上還肩負著文化宣傳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職責[1]。因而,他們不僅要掌握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也要具備良好的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然而,根據以往的經歷,教學存在輕視政治文化學習,對課程政治的學習漠不關心,導致學生在就業后出現職業道德缺失、價值觀缺陷等問題。歸結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學校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老師在授課時未能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正確結合起來;其二,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薄弱,缺乏對思政教育在專業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2]。為此,本文基于藝術設計專業背景,對高職課程思政建設實施途徑進行探索研究。
一、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探索
(一)“課程思政”建設內涵
“課程思政”指的是教學體系,是將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維度、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細無聲[3]。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其畢業后,只有一小部分學生會繼續進入本科深造,而大部分學生會直接進入社會;其次,2019年高職院校擴招面向農民工、下崗工人、退役軍人、新職業農民等社會考生。所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是樹立和造就其人生觀、價值觀的把關人。新時代要求高校教師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而“高職課程思政”在職業教育中有獨特的意義,僅僅在思政課程中進行生硬的理論教育已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立德育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需要,因此在各類專業課程中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已是迫在眉睫,是職責所在。
(二)“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性
根據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來看,國內高職課程思政的教育改革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是只能生搬硬套做到說教式教育,將理論型思政內容“基因式”融入藝術類技能型專業課實現同向同行,并形成協同效應的則少之又少。因此,加強對高職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索研究,必須以“課程思政”為載體,以“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為路徑,實施過程中,要強化教師素質、注重教學方法、挖掘教學資源、結合課程模式,在各類環藝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帶領學生真正理解、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實現環藝專業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實境育人。打造以課程思政為引領的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二、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實踐
(一)設計工藝與“工匠精神”
藝術設計過程是一種集想象力創作和創新的過程。設計工藝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設計成果的質量的優劣。然而,設計工藝水平的提升離不開精益求精、著眼于細節的專注精神,以及極具細致、耐心和堅持的“工匠精神”[4]。對于“工匠精神”的解釋,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過表示,“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品質、創立品牌、增加品種”。從理論層面來看,設計工藝與“工匠精神”是一個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過程。實際上,“工匠精神”就是一種追求極致、愛崗奉獻、熱愛勞動的敬業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與“工匠精神”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取向,它為“工匠精神”提供了實施載體,使得設計工藝得到完美的呈現。
(二)居住空間設計與“中國智造”
居住空間環境是人們生存、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是人們寄托人文情感和美好生活的地方。居住空間設計是滿足物質生活需要、表達人文情韻的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居住空間設計的需求也日益多樣化。2015年,李克強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中國制造2025年”國家戰略發展計劃,尤其指出中國制造要向“中國智造”進行戰略轉變[5]。同樣,在藝術設計領域,也要從大批量制造向優質創造轉變。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居住空間設計將會是集美學、智能化、實用化為一體的舒適設計,會極大地滿足人們對美好居住環境的追求。在高職藝術設計教育中,居住空間設計離不開基礎的課程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對落實基礎教育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三)建筑名人與“文化自信”
近現代以來,我國出現了涌現出了許多享譽世界的建筑大師。中國現代著名建筑師貝聿銘,主持設計了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銀大廈等著名建筑。建筑泰斗梁思成,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參加了北京十大建筑的設計工作,為后人積累了大量的中國古代建筑的珍貴資料。近代建筑設計科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的楊廷寶,參與了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北京圖書館、毛主席紀念堂等重要工程的設計。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主持設計了多項國家和北京市的重點建筑項目;毛主席紀念堂、首都機場新航站樓、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等。這些建筑作品美輪美奐,充滿了時代的氣息,無一不享譽世界。然而,近些年來,國內出現了許多“奇葩”建筑,如“不夜城”“北國江南”等。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城市建筑貪大、求怪、媚洋等現象頻出,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說到底還是未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沒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現。
三、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途徑
“大思政”格局全程育人,加強頂層設計同時貫穿課堂前、課程中以及課后的社團、支部、社會等活動。加強頂層設計是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最根本保障。為此,高職學校推動建立“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體制機制,具體體現為從“課堂前”到“課堂中”再到“課后”三個層次。以“課程思政”為載體,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進行價值觀引領。不要簡單開設“思想政治”課程和增設多項活動。而是將培養價值觀融入到教學的前中后過程中,突出教書育人的內涵,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打破空間束縛,從學生本人到本宿舍到本班再延伸至其他宿舍和其他班等,“五維管理”全方育人。學校從日常、文化、課程、學科和網絡五個維度,構建思政教育課程體系,抓好每個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全方面推動思政教育,實現課程覆蓋,切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專業課程的引導作用。推進思政教育改革,采用統籌設計、綜合改革和協同創新的方式,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發揮老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思政教育的覆蓋范圍,從學生本人出發到本宿舍,到本班,再延伸至其他宿舍和其他班級,正確引導和樹立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完善課程思政體系,樹立知識-意識-思想三層次引導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表示,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發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政教學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諸多變化。因而,要想辦好思政教育理論課程,需要不斷改進顯性教育的方式,同時還要積極發展隱性教育。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相互補充。不斷提高思政教育課的親和性,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共同發揮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是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圣地,高職教育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而,如何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養的專業型人才是高職院校需要長期直面的重要工作。本文從“大思政”教育背景出發,分別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分析,并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實施路徑論述,為提升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和依據。
參考文獻:
[1]呂玉龍,屠君.基于藝術設計專業的高職課程思政實踐途徑探究--以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0):91-93.
[2]王豐曉.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工匠精神培養研究[J].高教學刊,2019,(9):148-150.
[3]譚秋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6):111-112.
[4]方方,張軍.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2):6-9.
[5]榮梅娟,姚進一.工匠精神視域下工藝美術資源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利用研究[J].智庫時代,2019(18):267-268.
作者簡介:付夢晨(1991-),女,漢,湖北武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學、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