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蛟 臧真博
摘? 要:通過梳理國內學者文獻與開展問卷調查,并咨詢教育專家確定出影響應用型高校學生課堂參與度的主要因素,運用ISM解釋結構模型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主觀動因、專業認知與學習氛圍為影響課堂參與度的直接影響因素,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師魅力等為間接影響因素,課程設置、教學管理與辦學理念為基礎層因素,并結合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人機料法環”因素法提出相關對策,力求為應用型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 課堂參與度? ISM解釋結構模型? 全面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4(b)-0127-04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in Application 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ISM Model
PENG Jiao? ZANG zhenbo
(Chongqing Metropolit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2167 China)
Abstract: By combing the literature of domestic scholars and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onsulting education expert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s them by using ISM 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bjective motivation, professional cognition and learning atmosphere are the direc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ans and teachers' charm are the indirect influencing factors;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chool running concept are the basic factors. 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 "man-machine material method" factor metho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Strive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ISM interpretation structure model;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主陣地,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而學生課堂參與度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指標。應用型高校學生和普通高校相比,有著獨特的屬性,如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偏科現象較嚴重、學習的自覺性低等,如何提升應用型高校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與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綜合素質,在現實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課題將ISM模型運用于應用型高校課堂教學質量領域,在教學模式、教學管理、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研究,找出課堂參與度主要影響因素間的關聯性,創造性將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人機料法環”因素法,提出改進方法與提升路徑,對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解釋結構模型的應用
1.1 應用型高校學生課堂參與度主要影響因素的確定
通過歸納梳理國內學者關于高校學生課堂參與度文獻,并進行問卷調查與咨詢教育專家最后確定出影響應用型高校學生課堂參與度的11個因素,具體如下:S1辦學理念:高校運行的理性認知與價值取向;S2教學管理:以提高教師與學生綜合素養為出發點,開展的各項教學管理工作;S3課程設置: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開設順序,并影響著學生對系統知識的掌握程度;S4教學模式:包括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S5教學手段: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的方式;S6教師魅力:包括風趣幽默、富有激情的教學特點等形成的教師個人特征;S7主觀動因:包括學生的學習目標、動機、興趣等;S8專業認知:對專業認識的程度,包括專業課程與專業就業的認知;S9學習氛圍:學校、專業與班級推崇的學習風尚;S10社會風氣: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讀書無用等思想;S1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對子女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影響。通過ISM小組討論與教育專家校正,確定出各因素間的關系,制定出因素關系表。
1.2 建立課堂參與度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
1.2.1 建立鄰接矩陣
根據因素關系表,建立鄰接矩陣A(如圖1所示),主要用于表明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根據布爾代數規則(即0+0=0,0+1=1,1+0=1,1+1=1,0*0=0,0*1=0,1*0=0,1*1=1),當Sij=1時,表明Si對Sj有直接影響;當Sij=0時,表明Si對Sj無直接影響。
1.2.2 建立可達矩陣R
根據圖1建立的鄰接矩陣A,加上一個單位矩陣 I,可構建一個新矩陣。利用布爾代數法進行矩陣冪運算,直到(A+I)r=(A+I)r+1,則有(A+I)r=R,這就是可達矩陣R(如圖2所示)。
1.2.3 縮減矩陣并層級劃分
根據以上定義和結構解釋模型的建立步驟,先對可達矩陣R進行區域劃分。可知,該連通域中最高集要素L1={7,8,9}。在可達矩陣中劃去S7、S8和S9后,進行第二級劃分,即L2={4,5,6,10,11},同理進行第三、四、五級劃分,得出L3={3},L4={2},L5={1}。
1.2.4 應用型高校學生課堂參與度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
按照上述層級劃分,逐級排列出層級各要素,并用有向弧連接,繪制應用型高校學生課堂參與度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圖,具體見圖3。
應用型高校學生課堂參與度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是一個涵蓋11個影響因素的五級有向結構模型。影響因素所處層級越高,表示影響因素越穩定,范圍越廣;影響因素所處層級越低,表示影響因素越具體,穩定性也稍差。第一層因素:主觀動因、專業認知與學習氛圍是影響課堂參與度的直接因素,意味著改善這一層級的因素能夠迅速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第二層因素:社會風氣、家庭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與教師魅力屬于第二層因素,這一層級因素不能直接影響學生課堂參與度,但可以通過第一層級因素影響來影響學生課堂參與度。第三層至第五層因素:課程設置、教學管理與辦學理念屬于學校層面的影響因素,并能通過影響教師相關因素來間接影響學生因素,從而影響學生課堂參與度。
2? 應用型高校學生課堂參與度改進策略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作為一種有效的系統化管理工具,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質量管理實踐活動中。學生課堂參與度研究隸屬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范疇,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中“人機料法環”因素法,提出高校學習課堂參與度改進策略。
2.1 人:塑造管理格局意識,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管理者應踐行人本管理理念,強化教師組織承諾。應用型高校應秉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人本”管理理念,權衡效益與教學育人的最優點。樹立格局意識,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系統,使教師從繁雜工作中解放出來,校正教師角色偏差,幫助教師“減負”。真正讓教師回歸初心,回歸本位,回歸教書育人,增強教師的忠誠度與敬業精神,增加教師對應用型高校的組織承諾與情感歸屬。
2.2 機:學習先進教學技術,助力構建魅力課堂
首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現代教學技術能夠能夠呈現色彩豐富、情景交匯、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能豐富學生的感知,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從而刺激其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激發學習興趣。其次,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提升課堂容量。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的優勢嵌入生活素材,提升課堂容量,引導學生運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拓展學生視野,進一步凸顯知識價值,增添課堂生氣。最后,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培育學生創新思維。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構建多元化素材的問題情境,促使主體激活具有積極、探索性的思維活動,并能調節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與直覺思維去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2.3 料:甄選優質教學素材,推崇積極教育方式
一方面,教師應心懷教書育人的初心,在教學內容上,結合現實生活,選取貼近“地氣”、符合“學情”的素材,增加素材與學生認知間的熟悉度,寓“材”于教,積極開展討論式教學,拓展學生思維,釋放個體思考天性,提升學生思維境界。另一方面,基于學生個性異質性特征,實施差異化教學方式。在教學方法上實行正面引導,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鼓勵學生、信任學生,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認可,調動學生學習的求知欲,以此釋放學生的學習潛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效能。
2.4 法: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強化管理執行力度
第一,明確課堂紀律,讓學生“懂規矩”。嚴明的課堂紀律,短時間內可能會引起學生的不適,但從長遠來考慮,能保證良好課堂教學秩序,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進一步提升學生自身的競爭力。第二,增加學業難度,保證良好就業。適當增強課堂內容挑戰難度、考試難度、畢業難度,使其摒棄“混大學、混畢業”思想,鞭策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杜絕“被迫就業”,促成高效就業。
2.5 環:促成好學樂學風尚,抵制消極負面風氣
一方面,幫助學生制訂良好的職業規劃。良好的職業規劃能幫助學生對自身價值進行合理定位并實現持續增值,幫助其正確樹立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使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更能聚焦、更有導向,從而激發學生自覺學習意識,發揮自我效能。另一方面,營造積極向上班級學習氛圍。班級是學習的單位陣營,也是營造樂學風尚的關鍵陣地,充分發揮輔導員舵手作用,落實明目標、樹榜樣、抓紀律工作,促成好學、勤學、樂學的積極學習氛圍。
3? 結語
研究初次將系統工程學中ISM模型應用于應用型高校學生課堂參與度,打破了常規的定性分析方法,實現了對各影響因素的量化研究,探析了各主要影響因素間的作用機理,充實了應用型高校學生課堂參與度的研究視角,也進一步拓寬了ISM模型的應用領域。該研究其管理啟示在于,通過對應用型高校學生課堂參與度影響因素較為系統科學的研究,提示教育教學主體在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過程中需建立系統意識與整體認知,應站在系統全局的高度認知各影響因素的作用原理,需對不同層級的因素采取不同程度的關注度。
參考文獻
[1] 郝琦蕾,常夢.學校特色發展:問題、原因及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20(3):54-59.
[2] 劉澤華,王莉芬,劉升學.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特色發展路徑探索——以南華大學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3):22-24.
[3] 林健,王煦樟.特色辦學成就一流大學——以滑鐵盧大學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8(4):22-28.
[4] 楊曄.基于“互聯網+”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25):94-96.
[5] 姚佳佳,李艷,金松濤,等.信息技術融入課堂的教師教學轉型發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3):37-47.
[6] 吳曉如,劉邦奇,袁婷婷.新一代智慧課堂:概念、平臺及體系架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9(3):81-88.
[7] 郁曉華,黃沁.學習分析視角下的數字化課堂互動優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2):12-20.
[8] 李小蕊,韓曉磊,周超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微課”的應用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25):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