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煌文化源遠流長,經久不衰,至今仍煥發(fā)著強大的精神、歷史、藝術和對外傳播的價值。但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古老的敦煌文化在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播方面獲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水土不服的情況。若想令敦煌文化提升數字化傳播能力,只有從運營、文化IP與文創(chuàng)產品入手,才能多管齊下,促進其傳承與傳播。
【關鍵詞】敦煌文化;數字化;傳承;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0-104-03
【本文著錄格式】李若妍.敦煌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傳播[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10):104-106.
發(fā)源于公元4世紀至14世紀的敦煌文化,是一種以莫高窟為典型代表,包含了壁畫、彩塑等多種表現形式的特色文化。由于敦煌地處絲路咽喉,受頻繁的商貿往來影響,敦煌文化不僅包羅了我國各個民族的特色,更融合了各國的異域風情,具有典型的跨文化特性。因此,敦煌文化不僅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范,更是世界歷史文化的寶藏。而近年來,隨著相關國家文化遺產保護法案的出臺,以及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xù)推進,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察覺到了敦煌文化的獨特價值,對其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并因此形成了“敦煌學”這門世界顯學。如何使古老的敦煌文化在數字化時代換發(fā)出嶄新的生命力,并以此推動其對內傳承和對外傳播呢?這成為當下敦煌學研究的一項重要議題。
一、敦煌文化的當代價值
目前學界對敦煌文化的研究十分豐富,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為例,通過對“敦煌文化”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可搜索到在1958—2021年間發(fā)表的共1543篇文章,內容多是對敦煌的壁畫、佛像、舞蹈等具體的文化遺產進行深刻的美學分析。那么敦煌文化究竟有什么魅力能使得其經久不衰,縱使超越千年依然能引起現代人的共鳴呢?原因能大致歸納為四類,分別是其豐富的精神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與對外傳播價值。
(一)敦煌文化的精神價值
敦煌文化的精神價值,表現在古人的激情創(chuàng)作,與今人的匠心守護之中。自古以來,敦煌便處于荒涼之地,被漫漫黃沙圍繞。但在這不毛之地中,古人通過繪制艷麗斑斕的壁畫,雕刻氣度超脫的佛像,以及創(chuàng)作優(yōu)美動人的舞蹈,傳達出他們積極昂揚、與環(huán)境進行頑強抗爭的樂觀主義精神,造就出了一批又一批令人驚嘆的文化遺產。而今人則忍受寂寞,遠離家鄉(xiāng)和親友,日復一日地默默守候在荒漠之中,通過文物修復和檔案記錄,將敦煌這份向上的精神代代傳承下來。正是這些“敦煌匠人”們,通過對敦煌精神的傳承,使得敦煌文化重新散發(fā)出現實意義。
(二)敦煌文化的歷史價值
敦煌文化無論在民俗性,還是在學術性上,都具有深厚的研究價值。首先是民俗性,體現在敦煌壁畫的內容之中。敦煌壁畫曾被贊譽為“墻壁上的圖書館”,其以圖像的形式,生動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真實圖景,人們可以通過聯(lián)系其映射的歷史年代,了解當時具體的民俗風情,從而豐滿人們對該朝代的立體認識。其次,在敦煌莫高窟中發(fā)現的“敦煌遺書”,更是為學者們提供了寶貴的學術研究文獻。無論是從存書歷史的深度,以及涉及知識面的廣度而言,敦煌遺書都為研究中古時期的亞洲世界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佐證,因此被視為是敦煌文化的標本,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三)敦煌文化的藝術價值
敦煌文化的藝術價值,體現在其音樂、美術和舞蹈的造詣上。在敦煌壁畫中,繪制了多達44種樂器形制,其中既有現今我們熟悉的琵琶、琴、箏等,也有箜篌、塤等我們較為陌生的樂器。而壁畫中涉及的美術題材,更是豐富多彩,包括風景畫、人物畫、裝飾圖案畫等,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至于舞蹈,以著名的《敦煌飛天舞》為例,其服飾、妝容等,至今仍對傳統(tǒng)民族舞有極大影響。
(四)敦煌文化的對外傳播價值
由于敦煌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受到了多民族、多國家的影響,具有文化多元性的基因,因此敦煌文化更容易引起其他民族的認同感,從而有利于我國擴大對外傳播的影響力。眾所周知,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消除隔閡,彼此理解,彼此包容。本身就具有跨民族特色的敦煌文化具有先天的傳播優(yōu)勢,更易于被其他民族接受,從而提升他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成為東西有效溝通的紐帶。
二、敦煌文化數字化繼承與傳播的現狀與不足
敦煌文化的數字化工作,一直都走在世界前列,敦煌研究院更是作為我國最早進行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工作單位之一,早在1993年便開始探討其數字化的傳承與傳播工作。總體而言,依照敦煌文化已獲得的成就,可以分為數字化的文物保護工作和數字化的敦煌文化傳播工作兩類。
(一)文物保護
目前,敦煌應用于文物保護的數字化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和先進,主要有資料的數字儲存、微環(huán)境的實時監(jiān)控和考古匯測的激光掃描等。
1.數字儲存技術
數字儲存的優(yōu)勢在于提升了研究的便利性,其運用的是覆蓋式拍攝與QuickTime虛擬現實技術,從而高分辨率、高精確度地模擬還原出洞窟內的全貌,并建立電子檔案,使得學者們能隨時隨地對不同洞窟進行觀察。
2.實時監(jiān)控技術
微環(huán)境的實時監(jiān)控系統(tǒng)則更具有周密性,通過傳感器敏銳地檢測洞窟內的溫度、濕度等系列指標,從而實時掌控洞窟情況,及時做出調整策略,使得文物得到更周全的保護。至于激光掃描,則兼具精確性與工作效率。
3.三維激光掃描技術
通過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可以準確勾勒出文物的幾何特征,在導入系統(tǒng)后,可通過不同數據確定不同文物的三維位置,從而計算出其實際大小與位置,從而便于整理成圖。
(二)文化傳播
在傳播方面,敦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利用自主傳播、合作傳播與商業(yè)化傳播等方式多管齊下贏得了較好的反響,但也存在部分問題亟需改進。
1.自主傳播
通過“兩微一抖”上各樣的內容推送,敦煌文化為自身打下了較好的粉絲基礎。目前,敦煌研究院共有微博、微信、抖音等多個新媒體平臺的官方賬號,通過定期推送消息,與受眾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以2020年敦煌研究院在微信推出的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為例,該小程序通過模擬用戶按既定路線游覽敦煌,并配以詳細的文物解讀,滿足了受疫情影響無法出門的人們“云旅游”敦煌的愿望,在宣傳敦煌風光的同時,也達到了教育受眾的效果。僅在上架的10天內,便已有超過10萬人次的用戶對該小程序進行了參與和體驗,其火爆程度與影響力可見一斑。
但此類傳播由于受限于各新媒體平臺的娛樂性傾向,迎合受眾在使用期間的娛樂化心態(tài),從而使得創(chuàng)作過度討好觀眾,陷入了俗套的泥潭;或是陷入另一個極端,內容過于刻板守舊,難以適應新媒體平臺的碎片化傳播模式。而敦煌文化的傳播弱勢正體現在后者。以敦煌研究院的抖音賬號中發(fā)布的多個“莫高精神”主題視頻為例,其內容多只是單純拍攝壁畫內容,情節(jié)比較單一,并且受限于視頻時長,無法完整表達視頻的核心要義。因此受眾在觀看后,容易產生不知所云的感覺,使得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2.合作傳播
敦煌研究院積極和各大新媒體合作,利用不同企業(yè)和媒體平臺的影響力疊加效應,對敦煌文化進行推廣傳播,例如線上的沉浸式展覽、聯(lián)名開發(fā)的游戲項目等。其中完成得比較出色的是2018年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合作推出的“數字供養(yǎng)人”項目。該項目通過用戶的具體消費行為,提升他們對敦煌文物保護的親身參與度與了解度,從而促進敦煌文化的傳播。該項目從公益、游戲等多方面入手,鼓勵用戶通過在社交平臺捐款,成為敦煌文物的數字供養(yǎng)人;或支持用戶在“王者榮耀”等騰訊旗下的游戲購入敦煌系列皮膚,實現對敦煌文化的眾籌,成為數字供養(yǎng)人之一。由于騰訊企業(yè)在青年群體中十分流行,因此活動產生了不錯的反響。
但不論是沉浸式展覽還是聯(lián)名游戲,都具有片面性和碎片化的特點,只能就某一方面對敦煌文化進行部分的展示,并且受眾擁有參與時間上的完全支配權。這不僅使得敦煌文化無法被全方面地立體展示的同時,由于受眾大多利用碎片化的閑暇時間進行休閑調劑,而并非利用完整大片的時間進行深度欣賞,因此難以對受眾產生很深刻的影響作用。以敦煌研究院與“王者榮耀”游戲的合作為例,用戶在游戲平臺中接觸到的僅僅是以游戲皮膚為載體呈現的敦煌文化,因此產生的感覺僅僅停留于視覺效果之上,而難以理解到其花紋背后蘊含的深厚文化精華。在游戲下線以后,用戶很少會將敦煌文化的信息內容帶出游戲,而做到主動了解以補充自己在游戲中的所見所聞。
3.商業(yè)傳播
敦煌文化的商業(yè)傳播主要是依托文創(chuàng)產品為媒介進行的。目前,主要是由敦煌研究院與敦煌工美文化創(chuàng)意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合作,設計與銷售敦煌相關的文創(chuàng)產品。據甘肅文物局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敦煌研究院已經成功注冊商標108個,全年文創(chuàng)產品銷售額達到1708.3萬元。其涉及多個產品門類,從辦公文具用品到美妝產品,從生活用品到裝飾用品,無一不包。其中,較為暢銷的有主打祈福功效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平安符,在淘寶平臺月銷量遠超1000份。敦煌的文創(chuàng)產品不僅在經濟方面實現了較好創(chuàng)收,在社會影響力方面亦值得一提。首先,敦煌自身的文創(chuàng)產品在業(yè)內屢獲殊榮,包括甘肅省旅游大賽銅獎、中國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銀獎等,由于其兼?zhèn)涞乃囆g性與實用性,廣受業(yè)內好評。同時,敦煌研究院還設立了以鼓勵全民文創(chuàng)為目標的敦煌國際設計大賽,在推動國際間設計學習與交流的同時,在國內外也積累了較好的口碑,大大推動了敦煌文化的國際化傳播。
但與國內著名的文創(chuàng)產品故宮文創(chuàng)相比,敦煌文創(chuàng)在營銷方面仍有較大差距。首先在商品設置上看,敦煌文創(chuàng)產款式較為中規(guī)中矩,缺乏創(chuàng)意和特色,因此無法效仿故宮淘寶形成爆款。而且,敦煌文創(chuàng)運營的新媒體平臺更新速度慢、內容較為平庸,因此粉絲活躍度與關注度都比較低,粉絲的互動黏性較低,難以配合產品實現規(guī)模式的宣發(fā)效果。
三、敦煌文化數字化繼承與傳播的優(yōu)化途徑
面對當下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遷,敦煌文化也需要緊跟時代的腳步進行積極的調整,深入貫徹數字技術在文化傳承與傳播方面的重大作用,從而優(yōu)化敦煌文化對外傳播的實際效果。而針對上文提及的現有的數字化傳播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改善新媒體運營能力,重視互動功能
截至2020年8月,抖音App的月活用戶數量已經破6億,微信月活用戶數量也超過12億。面對新媒體如此龐大的用戶基數,若能好好利用與把握,無疑能令敦煌文化的傳播如虎添翼。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合理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傳播路徑,優(yōu)化運營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傳播能力。
首先,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改變話語方式,改變嚴肅的敘事方式以及古板的視頻畫面,設計更多貼合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傳播方式,如利用現代網民更喜聞樂見的表情包、網絡潮語等對敦煌文化進行宣傳,吸引受眾注意力,從而拉近與受眾之間的關系。其次,可以打造一些比較有趣的話題,如在微博上發(fā)起模仿敦煌飛天造型的挑戰(zhàn)等,吸引網民的主動轉發(fā)與評論互動,提升用戶的參與度。另外,還可以邀請一些明星、大V作為意見領袖,帶頭評論,吸引二次傳播,提升自身的曝光度與影響力。在日常運營中,也要注重與粉絲的雙向互動,可以通過抽獎、回復評論等方式鞏固已有粉絲基礎,增加粉絲互動的忠誠度。這樣通過系列操作,做到吸引受眾、實現粉絲增長、增加粉絲黏度,最終實現粉絲變現,打造敦煌文化的專屬數字化吸引力。
(二)提取優(yōu)質文化元素,打造實力IP
敦煌文化歷史悠久,內容多樣,與現代人的生活存在部分脫離的狀況。因此為了實現更有效的傳播,必須提取其中切合民族精神,并且較有廣度、深度的內容,經過轉換性表達使其更通俗易懂后再進行輸出。而內容一旦經由新媒體平臺輸出后,應該采取線上、線下聯(lián)動的形式,打造敦煌文化的強勢IP,實現受眾對其的連貫性深入了解。
以風靡一時的“敦煌詩巾”為例,敦煌詩巾以三耳兔、九色鹿等敦煌壁畫的經典形象為主圖,提取200多個細節(jié)元素作為補充,允許用戶在小程序進行自主設計與組合,從而設計出自己的專屬絲巾。平臺則通過推送下單渠道,實現產品的引流轉化。目前該活動已下線,但若敦煌能推出更多類似的活動,并將其長期化與規(guī)范化,將其打造成為具有經濟影響力與社會影響力雙重效應的實力IP,那么必將更加有利于敦煌文化的品牌效益與長期廣泛傳播。
(三)借鑒國內外優(yōu)秀經驗,打造創(chuàng)意文創(chuàng)產品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著名博物館都敏銳察覺到了文創(chuàng)產品的良好商機,并做出了優(yōu)秀的嘗試,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等。敦煌研究院可以通過借鑒與學習,提升文創(chuàng)產品的創(chuàng)意度與實用性。
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深挖的亮點眾多,但產品的設計較為呆板,原創(chuàng)性不強是其最大的弱點。正如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曾所說:“作為一個博物館,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文化資源真正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敦煌研究院可以嘗試挖掘更多敦煌獨有的特色文化,并通過跨界的形式嘗試多樣化的產品類別設計,打破文創(chuàng)產品常見的文具、日歷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優(yōu)秀的產品設計應該配有良好的宣發(fā)陣容,敦煌研究院可以以北京故宮博物院開發(fā)的系列App,如“皇帝的一天”“每日故宮”等為參考,實現宣傳形式上的多樣化傳播,從而達到良好的網絡營銷效果與品牌效益。
四、結語
敦煌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擁有悠久歷史的敦煌文化,有眾多的文物需要被繼承,有豐富文化需要被傳播。在面對數字化技術蓬勃發(fā)展的新時代浪潮下,敦煌文明應該緊握發(fā)展機會,推動自身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從而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從單一走向多元,從民族走向世界,使敦煌文化更加輝煌,使中華文化在國際世界更加閃耀。
參考文獻:
[1]楊晗燁.淺析敦煌文化價值及其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與發(fā)展[J].新聞研究導刊,2020(15).
[2]樊錦詩.敦煌石窟保護與展示工作中的數字技術應用[J].敦煌研究,2009(6).
[3]于天歌.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利用研究 ——以敦煌莫高窟為例[J].文化科技,2020(27).
[4]楊夢玫.新媒體視野下敦煌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與傳播[J].甘肅高師學報,2020(6).
[5]李一冰.新媒體環(huán)境下博物館的線上傳播探析[J].新媒體研究,2020(14).
[6]胡紫祎.“敦化詩巾”文創(chuàng)帶來的啟示[N].江西學報,2020-8-19(010).
作者簡介:李若妍(1998-),女,廣東肇慶,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