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巍 孔凡杰 胡馨月


摘 ?要:目的 ?總結分析對慢性腎衰竭患者以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選取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98例慢性腎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進行分組,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其中進行常規護理干預的設為對照組,而進行心理干預的設為觀察組,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DS和SAS評分以及對于護理的滿意度,分析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所達到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負面情緒,且緩和了護患關系,提高了護理滿意度,使得患者更好地配合醫生的指導,該護理方法值得應用。
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慢性腎衰竭;SDS;SAS;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0117-02
慢性腎衰竭是指患者的腎實質遭到破環后,繼而引發的腎功能衰退甚至出現衰竭的現象,臨床表現為患者機體內代謝物潴留,機體酸堿度及電解質失衡,甚至出現全身系統性疾病癥狀。目前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研究尚未完全明確,造成該疾病的因素有多種,其中引發腎衰竭與患者腎單位出現高代謝、高濾過以及腎臟組織上皮細胞表型轉化或者相關生長因子出現促纖維化作用有關[1]。為進一步探討對慢性腎衰竭患者采取心理護理的價值,本次研究選取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98例慢性腎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98例慢性腎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51例納入的為男性患者,47例為女性患者;年齡范圍21~73歲,平均年齡(37.19±7.36)歲;病程為半年到18年,平均病程(11.02±4.50)年。將上述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其中對照組中有男患者25例,女患者24例;年齡范圍21~72歲,平均年齡(37.53±7.62)歲;病程為0.5年~17.5年,平均病程(11.25±4.37)年。觀察組中有男患者26例,女患者23例;年齡范圍22~73歲,平均年齡(37.19±7.36)歲;病程為0.5年~18年,平均病程(11.32±4.71)年。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統計顯示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納入的98例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簽署了同意書。②均符合關于慢性腎衰竭的診斷標準[2]。③獲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②排除存在認知和精神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本組主要是以常規的措施對患者進行干預,包括在整個治療期間嚴格檢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對患者實施用藥和飲食護理干預和指導。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以心理護理進行干預:①首先由我院相關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針對性的交流和溝通,對于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耐心細致的解答,向患者講述預后成功的案例,使患者樹立起堅定的信念,增強其戰勝疾病的勇氣。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選擇集體講座或者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向患者講述慢性腎衰竭的發病原因以及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同時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在用藥治療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不良反應,并告知患者如何進行預防和改善,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③提供家庭和社會支持。首先,護理人員需要讓患者了解到家里支持的重要性,并告知患者家屬多給予患者尊重和關愛,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家人的溫暖,從而增加患者的治療積極性以及自信心,以幫助患者更好地回顧社會。在整個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家屬也要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急性關注,對于患者出現的異常情況應當做好記錄并及時向主治醫生作出反饋。④做到主動和患者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對于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緒及時進行疏導,在此過程中醫護人員的語氣應當確保溫柔、平易近人,并實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抑郁情緒。
1.4 ?觀察指標及評判方法
觀察兩組情緒改善的情況,對情緒改善以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進行評價,分別為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和SAS各自的評分小于50分時為無抑郁或焦慮癥狀,大于50分且小于60分時為輕度抑郁或焦慮,大于60分且小于70分時為中度抑郁或焦慮,大于70分為重度抑郁或焦慮。
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統計各組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在統計學軟件SPSS 23.0中做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用[n(%)]和(x±s)表示,組間比較分別用χ2和t檢驗,以統計學參數P<0.05表明上述比較數據間具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DS和SAS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患者的SDS評分改善至(30.9±9.1)分,SAS評分(32.4±7.9)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腎衰竭(CRF)是一種在多種作用下導致的慢性腎損傷疾病,使得腎臟的基本功能喪失,表現出機體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甚至全身系統受累等現象,患者在早期并不表現出明顯的癥狀,當患者的腎單位不能滿足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時,可能會出現以下癥狀:例如胃腸道癥狀,表現為食欲減退、腹脹或惡心嘔吐等不適感,部分患者會出現口腔異味以及輕微貧血等癥狀;還有一些患者會出現泌尿系統疾病,水腫等癥狀,最后出現疲勞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記憶力下降等一些癥狀。人體內有兩個腎臟來維持機體功能,然而在實際工作時通常一個腎就已經足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所以一般在腎衰竭發展的早期階段,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來提示患者的腎臟已經無法正常運行,不能正常工作了,而當腎臟功能逐漸喪失時,病人的身體各項機能衰退變化就會比較明顯。慢性腎衰竭由于疾病本身的長期性和反復性,給患者的心理造成較大的壓力,在長期治療下,患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以及悲觀等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將會給患者的預后帶來不良影響[3-4]。在慢性腎衰竭的整個治療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改變患者被動的局面,而且可以幫助患者樹立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從而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行動[5]。
本文通過對我院98例慢性腎衰竭患者進行研究,數據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此外觀察組患者的SDS和SAS評分也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說明,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心理護理干預后,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態,增加醫患之間的和諧度,同時能夠增加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在慢性腎衰竭患者的疾病治療以及預后康復過程中具有積極的作用,該護理方法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志美,束敏,劉楓,等.慢性腎衰竭護理干預研究進展[J].中外醫療,2019,38(29):195-198.
[2]宋俊娥.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生活質量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17,39(1):47-48.
[3]張心范.觀察心理護理對慢性腎衰竭患者的干預效果[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03):143-143.
[4]戴霞玲,馬彩艷.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依從性及SAS、SDS評分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24):148-150+154.
[5]馬翠敏,趙蕊曉.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對慢性腎衰竭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探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3):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