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周洪松 通訊員 程 波 李艷梅

一路輾轉,張家口市第一中學的王塞北老師經歷了摔跟頭、誤早飯、失落登機牌等各種波折,終于與同事王俞瑜在怒江相聚。對坐敘談,兩人竟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這次來怒江支教,她倆已經是第二回。
2020年,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組織“國培計劃”中小學名師領航工程培養基地領導、領航名師工作室成員、名師任職學校骨干教師赴云南省怒江州開展教育幫扶活動。作為“教育部領航名師尤立增工作室”所在學校,張家口市第一中學被納入幫扶活動校,王塞北和王俞瑜被選派赴怒江支教。
當年10月27日,王塞北和王俞瑜經過了山路十八彎的顛簸,終于抵達對口支教學校——福貢縣第一中學。
地處橫斷山脈縱谷地帶的邊城福貢海拔高、氣候潮濕寒冷、飲食多油多辣,每天爬坡胸悶氣短,生病自己刮痧是主要手段……所有這些,都讓兩位來自北方的女老師難以適應。這些苦可以忍受,但教學的困境卻著實讓她們犯了難。
福貢縣是全國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的“上甘嶺”。這里98%以上都是高山峽谷,62%的人口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由于歷史、地理原因,當地教育狀況令人心憂,縣一中學生的基礎非常薄弱:語文總分150分,高一重點班平均成績84.2分;物理總分110分,高三重點班平均成績25分。
這樣的學情讓兩人心中五味雜陳,但也更加堅定了她們支教的初心和信念:“一定要幫助這些大山里的孩子們改變些什么!一定要給邊城教育留下點兒什么!”
如此學情,王塞北和王俞瑜不得不放棄原來準備好的支教方案。一切推倒重來,從說話、書寫、公式等初中甚至是小學的學習內容開始教起,但進展卻不盡如人意。
環境造就,當地人身上從內而外散發著簡單純樸的氣息。學生們可愛聽話,但學習動力不足,像他們的父輩一樣“心底只裝著眼前的山水”?!氨仨毤ぐl他們的內生動力,從他們的心底掀起點兒波瀾。”二人下定決心并付諸行動。
支教工作很忙。王塞北擔任高一重點班133班語文課,每周8課時,兩個早讀,一個晚自習;王俞瑜帶高一兩個班物理課,每周9課時,一個晚自習。還有每周兩次高三尖子生培優,4課時,并編寫輔導培優學案、作業。
就是在這樣忙得如陀螺的情況下,為了給孩子們注入更多動力,王俞瑜還是抽時間請張家口一中畢業生錄制祝福語,傳遞激情和溫暖,還為高三全體學生做激勵性講座,帶領大家宣誓勵志,迎戰高考。
“每周練筆”與“每日一默”成為王塞北與孩子們交流的秘密基地。孩子們學習生活中的欣喜、成長中的煩惱與困惑都愿意在這個“秘密基地”里表露傾訴。文字交流,面對面疏導,漸漸地,王塞北發現孩子們逐漸對學習有了興趣,也感到了他們對未來的憧憬與自信。
兩個多月,王俞瑜每天只要有空閑就會待在實驗室翻找各式器材。搜集組合安裝、實操調試,她終于打造了一個“夢想實驗室”。演示小實驗,帶孩子們玩刺激的“千人震”,她聽到了最動人的告白:“老師,原來物理課可以這么有趣,我想學理科!”
這樣的宣言在王俞瑜耳中是如此動聽!因為在孩子們澄澈的目光里,她好像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更遠的未來。
“帶動一片才能造福一方”,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才能保障當地教育教學質量。于是,深入高中部聽課調研,與任課教師研討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書寫報告給出合理建議;作示范指導,引領青年教師聽課評課備課,提高職業素養;梳理總結知識重點,規范高三備考教學常規……王塞北和王俞瑜兩位老師盡心竭力做好每一項工作,每天研討到深夜成為常態。
一次,圍繞“幸福探索”的主題,她倆為全校教職工作報告??粗F場老師們投入、認可的神情,兩人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2021年1月10日,福貢縣教育體育系統師徒結對儀式在福貢縣第一中學報告廳隆重舉行,王塞北和王俞瑜被聘請為師傅,分別結對幫扶5個徒弟。其間,王塞北做了題為“為師為人,為善為學”的發言,分享了自己20年教學為人悟出來的道理:“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先去做那樣的人。要想教出刻苦努力的學生,就先要成為敬業鉆研的老師。”
在王塞北和王俞瑜的影響下,學校很多青年教師都激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激情。幾乎她倆上的每一節課,都會有青年教師前去聽課,甚至一些老教師也主動來觀摩學習。
短暫休假后,2月28日,也即辛丑年正月十七日上午,王塞北和王俞瑜又參加第二批支教隊伍啟程奔赴怒江。
“按照教育部要求,這次支教要更加注重教師培養,更加強調‘造血’。我們會秉承‘向內歸因,向外成長’的理念,繼續為當地帶去教學、科研、管理經驗和先進理念,進一步觸發師生工作學習激情,以思想星火鑄就扶智燎原之勢?!泵鎸淼娜兆?,王塞北和王俞瑜這對支教姐妹花內心又有了新目標,支教的路,在腳下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