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和幼兒園作為早期幼兒教育的主要場所,對幼兒教育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家園共育合作模式,能幫助教師全面地了解幼兒教育,同時家長更能清楚幼兒在園中的身心發展情況。本文主要對幼兒教育工作中實施家園共育合作模式進行探討,從而建立學校、家庭一體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幼教;家園共育;合作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7-0039-03
【Abstract】As the main plac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amily and kindergart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arrying out the cooperative model of home-school co-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can help teachers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parent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the kindergarten.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mode of home education in the work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o as to establish an education mode that integrates school and family.
【Keywords】Internet; Preschool education; Home-school co-education; Cooperation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引進教育領域之后,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幼兒園在教學方面都受到了影響。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溝通不再局限于面對面溝通,互聯網已經成為家庭與幼兒園了解兒童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聯網影響下家園共育理念在家庭與幼兒園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互聯網技術介入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是一個新生的教學模式。由于互聯網技術能夠對課程提供資源共享,因此,教師的教學內容更加全面。與傳統家園共育教學方式相比,家園共育模式教學的實施更是一種嘗試。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如何有效地開展家園共育合作模式是至關重要的。家園共育模式的實施,是讓家庭和幼兒園聯合對幼兒的學習、道德品質進行培養的教學模式。家園共育模式的建立不僅需要幼兒園和家庭對幼兒的被動督促,更需要幼兒本身對學習的興趣。如何妥善處理幼兒教學和互聯網之間的關系,達到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讓更多的人見證互聯網家園共育模式對幼兒教學的益處,值得大家探討。互聯網下家園共育不僅是在傳統幼兒教學模式上的創新,更是一種質化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打造出一種新型的幼兒園教學模式。
一、幼兒傳統家園共育存在的弊端
在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我國對學生教育方面越來越重視,因此,從小加強對幼兒的教育是重要的。對幼兒的教育最重要的兩個場所是家庭和幼兒園,因此,家園共育機制在幼兒園中是重要的存在。但是,目前我國幼兒園大都采取傳統家園共育模式,幼兒園主要通過開家長會、教師家訪和家長反饋等方式實施家園共育。隨著人們對幼兒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同時幼兒園中幼兒的數量逐漸增多。尤其是一些城市中大型的幼兒園,每一個班級幼兒的人數達到百人,而很多教師和家長的時間有限,因此,開家長會的次數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且家長會中教師并不能完全與每位家長交流,很多時候都是對幼兒在園中的整體表現做闡述,因此傳統的家園共育無法滿足所有家長的需求。
教師家訪了解幼兒的情況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家庭居住得都比較分散,因此,教師上門家訪也是一個相對耗時的過程,并不能夠及時了解每位幼兒的情況。家長上幼兒園反饋也不太現實,如果孩子沒有出現什么重大問題,家長也不會去幼兒園與教師溝通。傳統家園共育并不能實際聯系家庭與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隨著當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家園共育相比互聯網下的家園共育相形見絀。
二、互聯網在幼教中開展家園共育的作用
現階段,我國對于幼兒園教育方面已經制定了相關綱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在幼兒園的教育是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共同承擔的。家長是幼兒園教師重要的合作者,因此,在實施家園共育幼教模式中,幼兒園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家長參與到家園共育工作中,詳細地向家長介紹在當今互聯網數據大時代下實施家園共育的好處,能夠做到家長和教師對幼兒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雙向了解,從而更好地開展對幼兒教育的工作。在家園共育模式中,幼兒園教師應根據幼兒性格特征和家庭實際情況深入的認識,更有效地開展幼兒在園中的教育工作;在互聯網協助下家園配合,能夠更好地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狀況,同時在互聯網的便利下每周通過與幼兒視頻,增加和幼兒的親切感,從小培養幼兒的信任感。因此,互聯網背景下能夠更全面地開展對幼兒的教育。
(一)互聯網促進了家園共育中角色的轉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完善,互聯網技術在幼兒教育中被廣泛地應用,互聯網的滲透使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聯系更頻繁。互聯網背景下教師通過一些通信軟件,比如:微信、QQ、微博等,然后以照片和視頻的形式將幼兒在園中的表現發送給家長,通過互聯網將幼兒學習、玩耍的信息做到公開化,便于家長了解幼兒在園中的學習狀態。這樣,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家長對孩子的日常情況了解得更加全面。互聯網家園共育模式的實施使幼兒教育成為主體,家長和教師雙方會注入更多的精力關注幼兒,同時這也是對幼兒狀態的一個雙重保障。
(二)互聯網下教學資源共享方式的改變
傳統的幼兒園教學模式注重更多的是教師對幼兒課本知識的講授。幼兒由于年齡較小,因此對于教師講授的課程可能并不理解,然而,幼兒對動畫視頻更感興趣,動畫視頻能促使幼兒更主動地去思考和想象。目前,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很多幼兒園都開設了微信公眾平臺,教師通過文章、視頻的方式能更詳細地呈現園中的相關信息,幼兒園能以公開化的形式對幼兒進行管理,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幼兒在園中的情況。對于更加注重幼兒教育的今天,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的教育更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轉變對幼兒的教學方式,以教學內容與動畫相糅和的教學方式幫助幼兒吸收知識。對幼兒教育的初衷是使幼兒群體接受普及化的教育,面對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借助互聯網公開地分享優秀的教學資源,豐富幼兒學習的內容,對幼兒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互聯網應用于實施家園共育的策略
由于互聯網具有信息共享性,因此,家園共育模式的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更具有公開性,能使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這根紐帶聯系得更加緊密。教師應通過互聯網使家長了解幼兒在園中的狀況,從而與家長更好地交流幼兒教育的情況。幼兒教育在家長和教師相互配合下,對幼兒的成長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同時家園共育在互聯網的實施下極大地方便了家長對幼兒情況的了解。家長通過互聯網可以對幼兒園中的園中設施和教學情況提出建議,更好地保證了幼兒在園中學習質量。下文是對互聯網應用于實施家園共育策略的闡述:
(一)幼兒園開設微信公眾平臺
幼兒園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可以在園內開設微信平臺公眾號,讓教師定期推送幼兒在園內的表現、園內活動、教師教學視頻、親子教育等內容,使家長通過網絡就能夠了解幼兒在園中的活動和教師的教學質量。此外,開展親子教育活動增強家庭與幼兒園的相互聯系,這對家園共育模式的實施也有著重要的載體作用。這些活動的開展幫助家長在家中就能對幼兒教育提供借鑒,加強幼兒與家庭的互動,使家長開展正確的幼兒教育。
(二)教師建立班級微信群
幼兒園中班級微信群的建立,對于教師的教學和了解幼兒在家庭的情況是一重要的輔助工具,便于教師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幼兒的情況,同時也方便家長在不浪費時間的情況下對幼兒園或者教師提出相關建議。通過班級微信群教師可以及時發布信息,讓家長及時了解園中教學制度的更改和幼兒管理措施的完善。班級微信群的設立增強了園中信息的透明度,此外增強家長在家園共育模式中的參與感,讓家長明白親身參與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三)家園互動,建立討論論壇
家園共育模式的建立對于家長來說是一種新的育兒教學模式,大部分家長并不理解幼兒園這一新的教學方式;更多的家長認為將幼兒送進幼兒園,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園中教師應當承擔的責任。通過家園互動建立討論論壇,目的是讓家園共育教學模式被更多的家長接納,更好地向家長普及幼兒教育科學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因此,幼兒園可以為家長搭建和教師交流的論壇平臺,使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幼兒在園中和家庭中遇見的難題,方便教師和家長共同商量和解決幼兒在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幼兒園中大部分幼兒都存在的問題或者現象發布到論壇中,讓更多的家長參與討論,如何解決幼兒教育方面的問題。此外,幼兒園所設置的家園互動論壇,目的是讓家長抒發對幼兒教育方面的見解,因此應加強對論壇的管理,與家長們共同建立一個文明的論壇。
四、結語
總之,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幼兒園教師對幼兒教育實施家園共育機制,能更好地為幼兒創造一個學習和成長的環境,同時也更方便教師和家長對幼兒教育的交流,因此幼兒園要積極推進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合作模式。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家庭教育專項課題“互聯網背景下的家園共育模式探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ZX259)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敏.“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9(17).
[2]黃凱健.“互聯網+”背景下的幼兒園家園共育實踐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03).
作者簡介:劉小琴(1979-),女,漢族,甘肅天水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