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友松
【摘? 要】作文的教學重在實踐,重在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與感受走進語言文字。作文課的成功在于能否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受,有了真切的體驗,再加上好的語言積累,文章便一氣呵成。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真正激發他們表達欲望的原點來源于他們內心的感受,所謂“情動而辭發”。
【關鍵詞】感受作文;語言積累;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5.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7-0147-02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composition focuses on practice, and focuses on letting students enter the language with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The success of the composition class lies in whether it can touch the emotional heartstrings of the students, make the students feel cordial, have a real experience, coupled with good language accumulation, the article will be completed in one go.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 is an adult or a child, the origin that really motivates them to express their desires comes from their inner feelings, the so-called "resignation of emotion".
【Keywords】Feeling composition; Language accumulation; Emotional experience
理想速寫:一直以來,作文教學都在尋求著自己的突破。回歸真實,回歸兒童本身,用真實的體驗寫真實的事情;回歸生活,回歸兒童世界,用兒童的語言描寫兒童的故事與生活。漸漸地,我們找到了作文教學的方向,我們意識到作文的教學就是生活的再現,就是要引領我們的學生走向生活,它既是作文教學的基本目標,更是作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對于兒童,對于一個剛剛學寫文章的小學生來說,要如何走向生活,又要走向什么樣的生活?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能給學生一個支點,一個能夠到達生活彼岸的支點。我把它叫作“走向心靈”。無論真善美,無論假丑惡,只要是能觸及學生心靈的,哪怕是一瞬間,它都會迸發出色彩繽紛的光亮。
在初備這篇習作時,我們提出了課上組織一次活動的設想,試教后感覺這樣的活動很是突然,學生只是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經歷了一次“簡單”的活動,更何況那些扮演盲人、殘疾人的孩子,他們又怎能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深刻體驗到那種盲人向往光明、殘疾人追求健康的內心世界?第一方案被推翻后,我們又提出讓對方(借班上課)的教師幫助組織這樣的活動,幫助了解活動后學生的感受和體驗,甚至我們還打算派學校的教師預先去要授課的班級,精心策劃幾個有趣的或者是有益的活動。但這樣做的弊端很多,興師動眾不說,這樣的公開課能讓聽課教師師得到什么?還有這不是典型的為了作文而作文嗎?第二次設想宣告失敗。
這樣的路子行不通,怎么辦?我們又回想到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于是有人提出“讀學生日記,喚醒學生記憶”的做法,但隨即便又一次地被否定了。道理很簡單,這樣做只能滿足少部分學生的需求,展示的或者喚醒的只是為數不多的學生。正當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學生送來的新年賀卡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這次是借班上課,又恰逢新年將至,何不讓我們的學生給徐州的同學送上一份新年的祝福呢?這不也是一次很好的體驗活動嗎?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設想與我們所追求的教學理念是一致的。于是,一次能讓學生好奇、興奮、喜悅的教學愿景產生了,一條能讓課堂自創情境的路子產生了。
教學設計:
一、贈送禮物,激情造境
1.贈送新年禮物。2.學生欣賞禮物。
二、師生互動,打開思路
1.當你聽說遠方的同學給你捎來新年禮物的時候,你是什么心情?2.這是一份什么樣的禮物,你能給大家具體說說嗎?3.收到這樣一份別致的禮物,讓你想到什么?
三、自由習作,吐露心曲
教師巡視,作個別指導。
四、例文引路,滲透方法
1.教師帶給學生的禮物。(例文《護蛋》);2.這篇作文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五、交流收獲,評點習作
附習作要求:組織一次體驗活動,可以當一回盲人、聾啞人、殘疾人,也可以做一天教師,當一回家,參加一次文體排練或社區活動……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
備后反思:我們注意到中年段的習作要求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義是“情趣”和“真實”,諸如“樂于、自信、新奇、有趣、最深、最受感動、分享、快樂”等。實質上,高年段的作文教學也有這樣的含義和導向。所以,我們認為小學作文教學的著力點應該是習作情趣的激發以及真情實感的表達。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該有助于這種學習情景的創生。那么,在教學設計中如何滲透這樣的理念?這里僅截取第二個環節簡單說明。我們注意看,第二個環節中,教師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當你聽說遠方的同學給你捎來新年禮物的時候,你是什么心情?”或者驚奇,或者意外,或者興奮,或者由物及它。其實,這些不都是情趣的來源與產生嗎?“這又是一份什么樣的禮物,你能給大家具體說說嗎?”學生的情趣隨著對所贈送禮物的進一步了解而漸漸濃烈,并在心間慢慢升騰。一句句祝福,一聲聲問候,一份份純潔的情誼,無論是誰,都要沉浸在這美好的世界里了。同樣,學生在真實的經歷后,必定要激蕩他們早就深藏心中的情感之湖,并“一發不可收拾”!這時再來問“收到這樣一份別致的禮物,讓你想到什么?”可以想象學生的思緒無邊,學生的情感真摯。
此外,我們還想說,作文的教學重在實踐,重在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與感受走進語言文字。整堂課中,我們給學生安排寫的時間大約20分鐘(其實遠遠不夠),我們想通過這堂簡單的作文教學告訴教師們,作文課更需展示的是我們的學生,教師應該也必須把自己從喋喋不休的講解中解放出來,真正要做到的是參與、引領、鼓勵和分享。
專家點評:于永正(著名語文教育家):丁平老師在徐州執教了一節作文課,囑我做評。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該為這節課起個什么名字,實在憋不出來了,只好權且稱之為“感受作文”。
丁平老師這節課的價值就在于他告訴了我們“積累感受”的重要性,會感受的人,有了感受的人,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觀察,不能讓學生只看、只聽,還要引導學生發現事物的真善美、假丑惡,知道美在哪里,丑在哪里。發現的過程即感受的過程,教師要在不斷讀書、學習、探究的過程中,在不斷觀察、體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以及愛人的思想感情。沒有感受是寫不出文章的,大人、小孩概莫能外。
在課堂上,丁老師的“引導者”角色擔當得特別出色。在他的引導下,學生的說和寫完全成了一種“內需”。這與他的周密“預設”是分不開的。可惜,大會給丁老師的時間少了,如果再多給10分鐘,學生的作文會全部完成,而且一定寫得很精彩。一直以來,作文教學都在尋求自己的突破。如何上出簡單有功的作文課?丁平老師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嘗試。第一,讓孩子感動起來——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真正激發他們表達欲望的原點來源于他們內心的感動,所謂“情動而辭發”。其次,讓孩子的筆盡快“動”起來——簡潔的教學流程,將習作指導不著痕跡地滲透到與學生的平實的對話中,留給學生的是大塊的自由習作的時間。最后,讓孩子把精彩讀出來——孩子在讀的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欣賞。這樣,學生收獲的不僅是喜悅,還有自信。
參考文獻:
[1]于永正,于永正文集[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