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巖
摘 ?要:目的 ?研究對肝內膽管結石患者實施精準肝切除手術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擇2019年2月~2020年3月期間伊犁州友誼醫院普外科收治的52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所有患者分別設為對照組(實施傳統肝切除手術)和實驗組(實施精準肝切除),每組各含26例患者并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收集對比。結果 ?實驗組患者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更短,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在對肝內膽結石患者行手術時,采用精準肝切除手術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精準肝切除手術;傳統肝切除手術;肝內膽管結石;并發癥;術后恢復;療效對比
中圖分類號:R65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5-0041-03
肝內膽管結石在臨床外科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情,主要是由膽道和膽汁淤積引起,患者在發病期間會表現出腹痛、高燒、寒戰和黃疸等癥狀,對患者身心都會造成不良影響,為此需要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臨床在對這類疾病治療方式的選擇上主要以手術形式進行治療,但傳統的外科切除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恢復程度較慢,且有可能伴隨多種并發癥。為此臨床提出縮小切除范圍,盡可能保留患者肝功能的要求,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精準肝切除手術開始被臨床大量應用[1]。本次對這類患者治療方式展開討論,分析了在進行治療時采用精準肝切除手術的實際療效,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伊犁州友誼醫院于2019年2月~2020年3月期間收治的52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目標,利用隨機數字表對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2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35~55歲,平均年齡(44.17±6.32)歲。實驗組2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35~55歲,平均年齡(45.06±7.02)歲。對兩組對照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診斷確診為肝內膽管結石;②治療過程中意識清晰;③患者均無感染情況;④患者臟器功能良好。
排除標準:①肝膿腫;②急性膽管;③膽管細胞性肝癌;④需急診手術患者。
1.3 ?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先行常規治療,包括輸液和抗感染治療等,詳細檢測兩組患者各項體征數據,后全部進行手術治療,在手術方式選擇上,對照組患者選用傳統肝切除手術,實驗組患者采用精準肝切除手術,具體如下。
對照組所有患者在手術方式選擇上選用常規肝切除手術,麻醉方式選擇行氣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于腹肋緣下做斜行切口,切口約20 cm,對患者進行逐層開腹,仔細探查患者肝臟、肝門系統和肝內膽道具體情況,首先使用膽道鏡將一級結石取出,同時對患者肝管的狹窄情況進行準確評估;然后依次利用從小到大的膽管鏡對患者狹窄部位進行擴展,同時將二級結石取出;最后再實施傳統肝臟部分切除手術對患者行肝葉和肝段摘除,使用手術器具將三級及以上級結石取出。
實驗組患者實施精準肝切除手術,在麻醉方式和切口處理方式上采用與對照組患者同樣的操作方式,在處理三級以及以上級結石時,治療方式選擇精準肝切除術,根據手術前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結果準確判斷患者肝內實質血管走向,做出預切線,并且按照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詳細探查,建立術前肝臟三維重建模型,對患者病情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病變范圍和手術中可能需要切除的范圍進行準確判斷,最后明確手術需要切除準確部位。確認后使用相關手術用具將患者體內結石取出。
1.4 ?觀察標準
本次研究需要對所有患者行手術治療時手術情況、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情況進行收集對比,其中術后并發癥包含術后感染、胸腔積液、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手術情況包括患者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住院時間;治療效果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7 d清晨空腹靜脈血,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主要包括丙氨酸轉氨酶(ALT)和門冬氨酸轉氨酶(AST)。
1.5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4.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n(%)]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均有一定療效體現,在術后恢復時間和手術中出血量上均有一定表現,但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比對照組患者更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接受手術治療后產生并發癥數量對比
兩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對照組患者中出現4例感染、1名患者現胸腔積液、2名患者現上消化道出血,共計7例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26.92%;實驗組患者中共出現1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感染,共計3例患者產生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1.54%,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對比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其中實驗組患者術后肝功能指標數據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民眾患膽結石的概率不斷上升,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膽結石是由膽道感染和膽汁淤積引起的常見臨床疾病,在患者體內的分布有著一定的不規律性和隱蔽性,患者如果沒有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還能引發膽管壁增生和膽管炎的癥狀,對患者身心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2]。
在對這類疾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臨床采用肝切除手術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目的以將結石消除干凈為主。但由于手術中存在近端狹窄等原因,導致手術難度較大,同時這類手術還存在一定的復發性和二次手術率,在實際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切除的范圍較大,產生的失血量較多,同時還會引發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手術療效會造成一定影響,同時使患者在術后恢復方面的效果降低[3]。
基于這一特性,臨床提出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盡可能保留患者肝功能完整性,幫助患者得到更好的術后恢復效果這一理念,因此,精準肝切除手術開始被臨床應用起來[4]。相較于傳統肝切除手術,這類手術通過生化影像的方式對患者肝臟功能和患病范圍進行準確評估測定,同時準確探查血管走向,對手術中需要切除的肝臟范圍進行準確分析判斷,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患者肝臟功能性,減小了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產生的影響,在術后表現上,患者恢復情況較好且僅造成較小的創口,在臨床治療上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5]。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類手術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準確的術前檢測,并且做好充分有效的評估工作,同時在手術中需要嚴格觀察患者各項體征數據變化情況,對于發生的異常情況要及時進行處理,才能確保手術正常有效的開展。
本次討論也證明,實驗組患者在術后住院時間上比對照組患者用時更短,在手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上較對照組患者更低,同時在術后肝功能指標上也比對照組患者更低,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在采用手術形式對肝內膽管結石患者進行治療時,在手術方式上采用精準肝切除手術可以起到更好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高智.比較精準肝切除術與傳統肝切除術在治療肝內膽管結石中的作用[J].吉林醫學,2018,39(10):161-162.
[2]陳經緯.用精準肝切除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效果評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10):105-106.
[3]肖衛星,周君,顧夢佳,等.精準肝切除在肝內膽管結石手術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6,25(2):41-46.
[4]朱怡貴,羅永香,鄭達武,等.精準肝切除在肝內膽管結石手術治療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61-62.
[5]張高智.比較精準肝切除術與傳統肝切除術在治療肝內膽管結石中的作用[J].吉林醫學,2018,39(10):1959-1960.
[6]高王軍,王治偉.精準肝切除在右側肝膽管結石中的應用及手術技巧探討[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7):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