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 沈嫣



摘? 要:自21世紀以來,我國館校合作有了長足發展。關于館校合作現狀,目前散見于各類文獻或相關報道,未有針對我國館校合作全面且廣泛的調研,我國館校合作的整體畫像仍不清晰。研究采用基于場館工作人員、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三角互證法面向全國開展問卷調研,了解我國館校合作的開展情況、參與情況、實施效果及未來發展,并根據調研結論給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館校合作;現狀;需求;三角互證
中圖分類號:G3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502(2021)03-0060-13
作者簡介:胡芳,上??萍拣^副研究員,從事博物館科學教育相關研究;沈嫣,上??萍拣^科普研究人員,從事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相關研究。
一、我國館校合作概述
科普場館作為校外教育的重要場所,與中小學開展館校合作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我國館校合作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和成熟期這幾個階段[1]。自21世紀以來,國內興建了一批以科技館、科學中心為代表的科普場館,隨著理念的不斷改變,場館在設施、展陳和活動等方面都逐漸重視其教育效果,進一步為館校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2006年,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和中國科協共同啟動“科技館活動進校園”項目,更是擴大了館校合作的覆蓋面,提升了場館的教育質量,促進了館校合作的長足發展。
館校合作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浙江省科技館構建了館校立體式互動,在活動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建立了完善的參與機制、溝通機制、活動實施機制、評價反饋機制,并為活動的設計開發構建了豐富的資源庫[2]。青??萍拣^在館校溝通方面建立了良好的機制,每月科技館內部員工都會召開館校合作情況小結會,總結上個月的合作情況,并規劃好下個月的合作計劃;在外聯方面,該館專門設置對接負責人制度,為五所合作學校分別安排了五位兼職外聯館員,與學校建立起經常性的聯系[3]。在學校課程與場館課程結合方面,科普場館也進行了較多嘗試,既有學校課堂外的拓展活動或綜合實踐活動,又有與課程標準相結合的教學活動。例如,浙江省科技館與區教育局合作,把學??茖W課的課堂搬到了科技館的展廳,結合展品展項實施科學教育課并進行競賽活動[4]。廣州博物館更是與廣東實驗中學共同推出2學分的選修課“廣府歷史文化專題課程”,這將計入學生高中三年的學業成績,有力促進了館校合作的深度[5]。
在多年的館校合作中,各場館在與學校合作的運行機制、溝通方式、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做出了種種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合作過程中仍然面臨多種難題。例如,教育活動在內容設置上缺乏系統性,與學校課程銜接不夠緊密,沒有充分考慮學校和學生的需求[3];合作模式單一,缺少研究性科學課題、科學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等[6];學生參觀時只能簡單參觀而非深入探究[7][8]。
我國館校合作的情況,多見于各類文獻中不同場館的點狀情況,或是對館校合作機制和策略的理論探討。目前,還未有針對我國館校合作的全面且廣泛的調研,我國館校合作的整體畫像仍不清晰。因此,本研究通過對全國各類科普場館的大范圍調研,以了解目前場館館校合作的現狀及未來需求,為科普場館館校合作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和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為了解我國館校合作的整體情況,在保證數據收集覆蓋面的同時,保證數據的真實客觀,研究采用基于三個數據來源的三角互證的問卷調研法。三角互證法的基本原則是,從多個角度收集針對同一問題的觀察和解釋,并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比較,確認不同視角的信息是否相互證實,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不同的維度是指不同的研究理論、研究方法、資料來源或不同的研究參與者等。收集信息的維度超過兩個,則可稱為三角互證法。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數據來源分別是場館參與館校合作項目的工作人員、學校教師,以及參與館校合作項目的學生。調研采用線上與線下方式面向全國發放問卷。內容包括參與者的基本信息、活動開展情況、活動參與情況、參與動機、活動開展效果、遇到的問題及需求。關于活動開展情況、參與情況和活動開展效果,本研究從場館工作人員、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收集數據;關于工作人員和參與動機、遇到的問題和需求等館校合作未來發展相關的問題,則從場館工作人員和學校教師兩方收集數據。由于不同數據的特殊性,因此不是所有數據的收集都是基于兩個或三個視角,研究也包括基于一個視角收集的數據。
三、研究結果
(一)樣本描述
問卷的發放主要采用線上發放的形式,具體發放方式為通過全國科普場館“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微信管理群向全國138家科普場館的工作人員發放問卷,再由這些工作人員向與其所在場館開展館校合作的學校老師和學生發放問卷??紤]到學生填寫問卷的便利性,部分學校的學生問卷采用紙質版。最終,針對場館工作人員的問卷,線上回收有效問卷304份;針對學校教師的問卷,線上回收有效問卷377份;針對學生的問卷,線上回收有效問卷2608份,線下回收有效問卷3810份,學生問卷共計6418份。
從圖1可以看出,填寫問卷的場館工作人員主要來自省部級(42.43%)和地市級(42.43%)的場館;少部分來自國家級(9.87%)和縣區級(5.26%)的場館。因此,通過本研究問卷收集的數據,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全國不同級別場館館校合作項目的開展情況。
(二)館校合作項目開展情況
圖2為場館工作人員、學校教師和學生針對館校合作開展項目類型反饋的統計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對于館校合作中不同類型活動的開展情況,三者的反饋是相互印證的。在三者的認知中,展覽展品講解與輔導、展廳科學實驗演示與游戲是開展最多的活動;不在選項中的其他活動類型、科學研究類項目、戶外考察研究是開展最少的項目,除上述活動類型之外的活動類型的開展頻次則居于中間。雖然在場館工作人員、學校老師和學生的認識中,處于中間頻次的活動排序各不相同,但是相互之間差異不大。由此可以看出館校合作中不同類型活動的開展情況,場館、學校和學生三者之間的認知是比較一致的。從結果可以看出,目前場館提供了較為豐富的館校合作項目形式;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為觀看型的參觀活動,以滿足大批量學生的需求,少部分為動手參與類活動,最少的是耗時耗力的研究性項目。這說明當前館校合作比較欠缺研究性項目。
為了進一步驗證場館工作人員、學校教師和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相互印證,本研究還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學分析。由于研究屬于3個及以上觀察者的有序分類變量的一致性檢驗,因此采用Kendalls W檢驗。判斷檢驗結果的Kendalls W系數分布在0~1之間,數值越大,一致程度越高。本研究檢驗結果顯示Kendalls W系數為0.67,可見三方的意見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三)館校合作項目參與情況
1.學生參與動機
從圖3可以看出,學生參加館校合作項目的內部動機“主動參加”和外部動機“學校安排”是主要原因。這說明學校為學生提供參與場館課程的機會,以及促使學生認識到場館學習的價值,是學生認可場館學習的重要條件。另外,少部分學生提及是父母要求促使他們參觀場館學習,由此可見,父母在學生利用場館課程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2.參與學生的學段分布情況
圖4為從場館人員視角與學校教師視角來看,參與館校合作項目學生的年級分布圖。從圖4可以看出,兩者趨勢相同,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幼兒園的人數依次遞減,其中小學生的占比為一半左右,為館校合作的主要受眾。關于幼兒園學生的占比,學校教師視角與場館人員視角差異較大,從場館人員的視角,參與館校合作項目中幼兒園占比最少,但其比例與高中生比例差異較小,但從學校教師視角,幼兒園的比例明顯少于其他學段。由此可見,雖然幼兒園和高中學段的學生參加館校合作項目的占比差異不大,但是幼兒園及其教師與場館的溝通聯系不如高中緊密,因為本研究問卷的發放,教師和學生的問卷是由各場館發放,因此參與問卷調研的幼兒園教師占比較少。
3.學生參與次數分布情況
從圖5可以看出,學生參加館校合作項目的次數分布由多到少依次為1~3次(72.42%)、4~7次(21.15%)、8~10次(3.49%)、10次以上(2.94%)。隨著參與次數的增多,參與人數卻急劇減少,其中參與人數最多的為1~3次,這說明目前大部分學生對于場館的學習還處于興趣階段,有待進一步提升其(或其所在學校)對場館學習的黏性;而8次及以上所占比例僅為6.43%,這說明已有部分學生(或其學校)喜歡場館的學習并愿意多次參加,在一定程度上開展成體系的場館課程具備一定受眾。
4.每次參與活動的學生人數分布情況
教師帶領學生參加活動的人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參與的項目類型,同時還可能會影響學生參加活動的效果。從圖6可以看出,每批次人數的分布占比從高到低依次為30~50人(27.32%)、100人以上(24.93%)、10~30人(23.08%)、10人以下(13.53%)、50~100人(11.14%)??梢妳⒓禹椖康膶W生通常以兩個班級或整個年級的規模參與活動,所以場館提供的活動多為參觀式或簡單體驗型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不利于深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也不利于吸引高年級的學生參加場館課程。
(四)館校合作實施效果
1.最受歡迎的活動分布情況
從圖7可以看出,場館工作人員與學校教師均認為“科學知識拓展補充課標的教育活動”最受歡迎,其次是“科學知識完全契合課標的教育活動”“科學知識部分契合課標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和場館教育的差異主要在于場館更傾向于拓展性活動,而老師則希望在開展拓展性活動的同時,也開展相當數量的與學校課程標準相契合的活動。
注:在進行占比運算后保留兩位小數精度的情況下,圖7中場館人員和學校教師各自所有選項占比加和不為1。
2.參加館校合作活動對學生的影響
本問卷從“對在校學習成績的影響”“對科學的興趣”“對科學的態度”“對科學事業的影響”這四個方面(每個方面又細分為三個或四個小方面)來調查學生參加館校合作項目對其發展的影響,以了解參加項目對學生當前升學需要和未來科學素養發展的影響情況。這部分問卷采用李克特四點量表的形式,每道題目有四個選項,依次是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實驗數據依次按4、3、2、1計分,均值超過2即代表產生積極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在“對在校學習成績的影響”“對科學的興趣”“對科學的態度”這三個方面,每道題目的平均分均在3.5分以上。這說明學生參加館校合作項目對他們的學習成績產生了正向促進作用,滿足當前迫切的升學需求,同時激發他們對科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興趣,并對科學產生比較正確的認識。盡管在“對科學事業的影響”這方面的均值為3.0~3.4之間,積極影響不如其他方面大,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未來愿意從事科學研究或科學普及工作,這說明目前場館開發的課程應當適當關注對學生科學事業觀的影響。
(五)館校合作未來發展
1.館校雙方人員參與的動機
后期要推動館校合作更好地發展,首先要了解直接參與工作的人員的動機,以及面臨的困難與需求。
在參與館校合作工作的動機方面(圖8),學校教師和場館人員參與館校合作工作的前三種動機是:館校合作對學生的科學學習有價值,能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能為學校教學提供新思路或提升場館的社會影響力。這三種動機都是基于教師對場館教育價值及獨特性認可所激發的內部參與動機,是他們參與工作的大部分原因。“領導安排”這一因素占比較大,說明已有較多學校領導認可館校合作的價值并將之納入工作范疇;但是極少有學校出臺相關的獎懲制度,這說明大部分學校未將館校合作納入考核體系,合作主要憑借學校領導和教師自發推動,從長遠來看,不利于館校結合的可持續發展。
2.雙方各自遇到的困難
對場館工作人員而言,他們是策劃和實施活動的主力軍,因此他們最大的困難是自身專業能力不足,其次就是時間緊、人手不足(圖9)。對于學校教師而言,從圖10可見,遇到最多的困難均為外部客觀條件,由高到低依次為活動準備時間緊、經費不足、學生外出管理存在問題以及人手不足,除此之外,家長和學校領導支持與否也是教師參與項目所遇到的困難。
3.雙方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館校合作是場館與學校雙方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而共同進行的教育項目,因此雙方的工作除了本單位資源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雙方的溝通合作也對工作產生重要的影響。從圖11、圖12可以看出,教師認為在合作過程中的主要困難是場館資源或者他們所獲知的場館資源較少,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而來自場館工作人員的反饋可能恰恰回答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因為學校的需求總是集中出現在高峰時期,每次學生人數也較多,因此難免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從場館的反饋也可以看出,由于教師較少參與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合作過程中可能導致場館單方面貢獻更多。
4.雙方對己方的需求
從圖13、圖14可以看出,場館工作人員和學校教師對己方的需求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最迫切的需求是實踐合作所需的時間與人力。館方工作人員在提升自我課程開發實施能力方面也有較大需求;次之是希望領導給予更多支持;最后才是作為獎勵的外部需求;而與課程相關的評價需求極少,可能是目前大部分館校合作項目還未將評價作為工作重點的緣故。
5.雙方對對方的需求
由場館工作人員對學校的需求反饋可見(見圖15),他們在實踐中發現家長支持對合作有很大影響,因此迫切需求家長、學校及教師能積極支持、參與合作課程的開發實施,學校教師不應僅作為組織者或管理者;同時希望學校將合作項目作為常規課程,并激發學校內在參與動機,而非由于外部要求參與合作,導致活動時間與人數集中。
從教師的需求來看,從圖16可以看出,當前教師對場館的迫切需求是了解場館現有的活動菜單以便從中挑出合適的項目,越來越多的學校認識到場館學習的價值,使得場館課程供不應求,因此希望能參加更多場館課程。另外,教師也想了解展品資料及活動管理實施的指導,這表明教師可能想參與或獨立實施場館課程,甚至開發課程;但相比較而言,在課程評價方面,有此需求的教師相對較少,可能學校教師自有一個評價體系。
6.雙方對培訓的期望
針對場館工作人員的調研結果可見(見圖17),當前場館工作人員最需要場館情境下的教學理論和實踐型案例分享;其次是活動設計實施的培訓,而對于活動效果評估的需求最低,這可能與當前館校合作暫未關注效果評價有關。針對學校教師的調研結果顯示(圖18),教師可能對效果評估有自己的方式或他們已認可場館學習效果無須評估,更關注的是合作案例經驗借鑒以及項目實施、開發、管理等方面的提升??梢婋p方都需要理論學習、案例分享以及具體活動實施的指導,而對于活動的評估目前涉及較少,有待在未來的項目實施中加強。
四、總結與建議
(一)館校合作項目開展現狀與效果
通過本研究基于場館工作人員、學校教師和學生三角互證的問卷調研,我們可以發現,當前館校合作的受眾對象以小學生為主,少部分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最少的是幼兒園兒童,并且填寫問卷的幼兒園教師極少,因此本研究的問卷調查結論對于幼兒的館校合作工作存在局限性。館校合作項目對學生在校學習成績、學生的科學興趣、學生的科學態度、學生對科學事業的態度均有積極影響。從調研結果還可以發現,當前我國場館具備一定構建學前到高中非正式學習課程體系的基礎,當然在幼兒階段的積累還比較薄弱,其次是高中階段。這與調查揭示的每批次參與活動的學生大班級或整個年級的規模有關,這既增加了參與者管理幼兒安全的難度,也不適用于高年級獨立探究學習為主導的學習方式,所以目前大部分項目都以參觀性活動和簡單的體驗性活動為主,欠缺深度且不成體系。因此,對于不同學段的學生,場館應該提供不同形式和深度的課程,學校方面也應盡量將館校合作項目作為學校常態化課程,保證每批次學生的參與都能達到最佳的活動效果。
(二)館校雙方未來發展的需求
從調查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參與館校合作項目的場館工作人員與學校教師均以內部動機激勵為主,即認可場館學習價值及提升自我專業水平,其次是領導要求、獎懲制度等外部動機激勵。內部動機的激勵對于館校合作工作的深入發展極其有利,但考慮到“幸存者偏差”,愿意填寫問卷的被調查者在很大情況下都是關注館校結合的,因此調查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仍然需要場館方面和教育系統方面最大限度地激發項目實施人員參與項目的內部動機。另外,還需要雙方機構及其主管部門通過頂層設計,合作解決場館工作人員和學校教師遇到的外部問題,包括活動時間、經費、人力和流程等;同時,建立規范的、促進館校合作項目運行的資源庫,以滿足他們在項目實踐中對彼此的需求。
(三)館校雙方參與人員專業提升的需求
館校合作項目對于學生發展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受到相關實施者專業水平的影響,這同時也會制約項目的輻射學校范圍。由于問卷所呈現的場館工作人員與學校教師的培訓需求相似,主要集中在案例借鑒與開發、場館情境中的教學方法、項目的實施管理等具體操作方面,因此基于此結果,雙方機構及其主管部門應融合各自資源和利用各自培訓體系,合作構建分類分層、立體通用的場館教育理論、案例及實踐相關培訓,以滿足場館工作人員和學校教師提升專業水平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宋嫻.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機制研究[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16.36-42.
[2]陳曉君,鄧文娥,傅盈.構建館校立體式互動 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發展[J].科技通報,2011,27(04):625-630.
[3]張若婷.館校合作實踐中的經驗探索與啟示——以青??萍拣^為例[J].科普研究,2015,10(05):92-98.
[4]龔劍.科技館進校園中科學教育的實踐與創新[J].科技通報,2013,29(04): 223-225+229.
[5]羅興連.博物館課程入名校學分——廣州博物館與廣東實驗中學館校合作模式探究[J].博物院,2019(03):114-120.
[6]吳千.探索科學教育合作模式 開創館校結合新思路[C] //中國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全球科學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館校結合——
第七屆館校結合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2015:6.
[7]劉嵩萍.科技館物理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4.37-49.
[8]鄭堅.淺析科技館活動進校園的實施方案[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10):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