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詩藝 徐文靜 孫云鴻
摘要:近年來,風水在景觀建筑上的運用越來越多,設計師通過對建筑的布局進行風水規劃,使建筑與周圍環境更加適應。本文以牛首山佛頂寺為例,從寺廟選址的特點、風水對景觀配置的影響、風水理念影響下的選址布局等方面,探究風水學對中國寺廟選址及其景觀的影響研究。風水理論對我國建筑的影響非常深遠,因此在寺廟選址和景觀建筑設計過程中,運用風水原理可以讓寺廟更加合理地融入自然環境中。
關鍵詞:風水學;佛頂寺;寺廟選址;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9-00-02
1 風水學與牛首山佛頂寺的歷史
1.1 風水學的演變
風水學是我國的一門傳統學問,“福壽之人居于風妙境”,風水的核心思想是通過人與大自然之間和諧共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風水學最早主要用在房屋的朝向、宮殿的建造等處[2]。關于風水的理論流傳至今,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流傳,有些經過民間術士的炒作被夸張化、神話化[2]。發展到現在,原本傳承的傳統文化變成了玄學,被少數人壟斷,誤解成“迷信”[3]。郭璞的著作《葬書》中說到有關埋葬的理論,認為埋葬人的地方,有風會讓葬者的生“氣”散去,但是水會鎖住“氣”,因此得到水的輔助為上乘,得到風的輔助次之,由此看出古人對于風水學的理解就是用于相地選址,希望選擇的環境能謀求安吉,避開災難[4]。風水學在早期其實與建筑活動密不可分,它貫穿整個設計建造的過程中,從最初的用地規劃選址到建筑的建造,再到園林小品設置和室內外的裝修設計[5]。現代的房地產品牌也會對居住區的布局進行風水規劃,“風水寶地”是現代住宅區的一大賣點[6]。
1.2 牛首山佛頂寺的歷史
牛首山佛頂寺是供奉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涅槃后留下的佛頂骨舍利的寺廟,這是牛首山佛頂寺最珍貴的寶物[7]。古書中說,見到佛的舍利等同于見到佛。南京牛首山佛頂寺以保護遺跡為主,供奉佛寶為主旨,在最大程度上保護牛首山的歷史文化遺存的同時,修復牛首山原本的天然生態景觀[8]。在保護自然時,創造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成為南京標志性的寺廟建筑之一[9]。
牛首山佛頂寺在牛首山主峰的西南側[10],佛頂寺歷史悠久,在歷史的更迭中幾經波折,唐朝時期寺廟的發展極其繁榮,全國各地興建寺廟,當時名為佛窟寺,到了北宋時改名為宏覺寺。南宋時期戰亂被毀,明代重新修復[11]。到1856年,由于洪楊之亂,寺廟再毀,香火中斷百年。隨著文化建設的加強,佛頂寺在2015年重新完成建設,坐落于南京江寧區,寺廟的名字取山頂供奉舍利之意,名為佛頂寺,寺院的整體呈現唐代建筑的風格[12]。
2 佛頂寺景觀建筑分析
自然環境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提供了基本物質條件,誘發社會審美趨同性,形成風水格局[13]。陰陽在聚落空間表現上體現為人工和自然相結合,又通過人工反映出自然的陰陽關系。要在景觀中體現出虛實關系的趨勢,勾畫出相對的人與自然的關系[14]。這種概念產生環境的層次關系是設計的主線,是狹義和廣義的普適性,并且也在趨勢中建立建筑與建筑的圍合空間[15]。
風水師在選擇寺廟選址環境時往往認同“山環水抱、藏風聚氣”,注重氣場與諧法[16]。著作《青囊經》也提出:“理寓于氣,氣囿于形。”[17]風水的藝術性在于體現人們下意識的審美感受,需要注重氣場和諧與否,對建筑、山水、植物進行平衡布局[18]。在風水學的影響下,景觀配置以自然特征為基礎,逐漸變成一種體系化的像素規律,通過事物的對應調整選擇“因”而得到預期之“果”[19]。
環境空間和整體建筑具有同源一致性[20]。牛首山佛頂寺在景觀配置規劃中,選建于牛首山文化旅游區,以牛首山為主要建筑之一,所以利用傳統中軸線的格局仿照唐朝風格建設七座殿堂,形成軸線分治格局[21]。風水學中水為上者,水是氣的載體。佛頂寺中枯山水的應用更加體現金陵四十八景之“牛首煙嵐”[22]。山水之中,必然有山有水,枯山水中的“枯”代表有山而無水,二者相互結合,恰是最具有特色的日本造園形式之一[18]。以石為山、島嶼及船只,白色沙子代水,沙堆紋理代表水流動時的波紋,營造出一個微型景觀世界[23]。景觀配置體系架構在各節點之間相互聯系和滲透,依托自然生態、歷史、主觀審美等復雜原因的改變,將風水思想融入現代景觀設計中,使其組成相互聯系的統一自然相似的整體[24]。
3 風水學對中國景觀建造的影響
3.1 風水理論的應用
風水理論對建筑的影響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風水文化意識的興起[21]。從考古發掘來看,仰韶遺址建筑便處于地理環境較好的地區,依山傍水,滿足生活的需要,符合后人根據風水理論總結出的最佳要求[25]。中國風水中最佳位置要求有“來龍”和“玄武”,山脊、北部連續的山脈作為屏障,環繞著低海拔山丘,被稱為保護山峰的“青龍”和“白虎”圍繞,前面是“朱雀”[26]。
我國的建筑大多以南向為主。方位在古代非常重要,是皇家尊貴身份的體現,也是古人尊卑等級劃分的結果。根據風水學理論,建筑的選擇應注意“山川薈萃,風水匯集”。老子說:“萬物皆負,持陽,中氣以和為貴。”[27]這是最基本的原則。所謂“陰陰抱陽”,是指建筑后面有一個主峰“來龍山”,在崗阜有一個次級峰頂(玄石)或左魚璧山,或青龍和白虎山,上面有許多綠色植物;在它的前方有一個宛如月亮一樣的水塘,水塘被稱為“朱雀”;還有一個對水的“瀑布山”[28],軸線應南北走向,因為在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中,方位也分為兩部分:一是反映南方均衡,二是反映中國在北半球的地理條件[29]。這樣就形成了“四靈守中”的風水格局[30]。
3.2 廟宇選址的獨特之處
廟宇的選址不同于其他類別的建筑,其他建筑會回避一些懸崖、山頂等寓意不好的地方,而廟宇敢于選擇在這些地方修建[31]。比如山西的懸空寺立在十分陡峭的懸崖上,非常令人震撼,也體現出了風水學選址與其他建筑選址的不同[32]。與民國時期廟宇的概念不同,寺院選址要么選擇風水環境十分優美的地方,要么選擇形煞之地。風水學以易學為基礎,認為事物可以通過改造進行逆轉[33]。不存在無法逆轉或改變的事物,利弊可以轉化。改造后,極壞的土地可以變成優秀之地[34]。佛頂寺就是建在山中懸崖陡峭之地,與牛首山互相映襯,融為一體[35]。
4 結語
風水作為我國建筑選址規劃的重要理論依據,影響了許多重要建筑選址和建設,隨著風水理論體系的逐步完善,從帝王將相的宮殿建造、墓葬選址到尋常百姓家的家具擺放、房屋朝向,風水學滲透于華夏九州的每一寸土地。在寺廟建筑選址和景觀設計中,風水學認為寺廟是不同于普通建筑的鎮物,因此借用氣場和諧法,通過調節因果關系,把寺廟建在極端場地,以鎮物之氣場調節轉換邢煞之地,再配以周圍自然環境的設計,將寺廟與周圍環境融合,在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中平衡,以此達到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曉晶,吳冬蕾.中國畫中的“雅”與“俗”——以齊白石繪畫題材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14-15.
[2] 許寧,管雪松.極簡主義在SPA會所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33(23):45-46.
[3] 蘇長志,楊杰.展示媒介下的品牌互動性創新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50-151.
[4] 孫魯寧.回歸公共性——對鄉村轉型建設中藝術介入的思考[J].藝術科技,2020,33(23):143-144.
[5] 吳曼.結合感覺統合理論的特殊兒童康復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25-26.
[6] 譚苗苗,魏思文.從貝聿銘的香山飯店看中國建筑的昔影新妝[J].藝術科技,2020,33(23):162-163.
[7] 江緹,丁山.“公園城市”理念模式與實際探索——以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4):147-148.
[8] 雷浩然,王藝,孫琦.淺析書籍生態設計的創新與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4):32-33.
[9] 洪嘉樂,孫琦.生態文化變遷下的水鄉價值重塑研究——以蘇州平江歷史街區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158-159.
[10] 白云,回鈺.枯山水在庭園微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33(23):1-2.
[11] 陳子瀾.枯山水藝術在當代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33(23):47-48.
[12] 韓佳洋.試論中日合作動畫的現狀及問題[J].藝術科技,2020,33(23):89-90.
[13] 張亦禹.探究江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藝術及其傳承與發展[J].藝術科技,2020,33(21):173-174.
[14] 張知祺,耿植榮.鎮江“城市山林”景觀設計的運用——以南山綠道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1):181-182.
[15] 夏宇蔚,陸怡婷.漢字符號的視覺傳達及創意策略探析[J].藝術科技,2020,33(21):33-34.
[16] 彭浩楠,張耀.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68-169.
[17] 齊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亭子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56-157.
[18] 施帆.公共空間中立體綠化的應用設計分析——以上海世博會場館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35-36.
[19] 鄧永芳,劉國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體系——關于十九大報告生態文明建設的十個理論層面[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06):1-10.
[20] 姚亦鋒.六朝時期的南京風景園林[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06):64-72.
[21] 李房英,郭雅敏,何菊.城市公園消極環境行為研究——以福州倉山區兩公園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0(06):78-85.
[22] 劉華軍.適應主義與生物適應性[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0(06):48-59.
[23] 唐金愷,郭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環境倫理審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06):32-42.
[24] 徐文靜,張寧.論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濰坊風箏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88-89.
[25] 周錄燕.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景觀設計的結合[J].藝術科技,2020(21):179-180.
[26] 熊瑤,嚴妍.激發思路,推進設計——環境設計專業模型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178-179.
[27] 王小檸.中國傳統園林繪畫中的“物—景—境”思維[J].美術教育研究,2021(01):24-25.
[28] 祁雅文.以圖像學方法分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J].藝術科技,2020,33(21):119-120.
[29] 周揚,湛磊.淺析石雕藝術在古典庭院中的應用——以故宮建筑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99-100.
[30] 張亦禹.探究江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藝術及其傳承與發展[J].藝術科技,2020(21):173-174.
[31] 張知祺,耿植榮.鎮江“城市山林”景觀設計的運用——以南山綠道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1):181-182.
[32] 駱皓偉,金曉雯.基于生態理念的古運河景觀設計——以京杭大運河廣陵段為例[J].藝術科技,2020(21):193-194.
[33] 黃瀅,孫佳慧.超現實主義在景觀拼貼圖繪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21):25-26.
[34] 楊永康,湛磊.淺析地域文化對建盞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0(13):44-47.
[35] 葉潔楠,海濤.藝術的雅俗共賞——舞陽農民畫賞析[J].藝術科技,2020,33(23):23-24.
作者簡介:胡詩藝(2000—),女,湖南岳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徐文靜(2000—),女,山東日照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孫云鴻(1985—),男,江蘇泰州人,碩士,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