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弈陽
摘 ?要:課堂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都有賴于良好的課堂秩序。低段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學生,初入校園,活潑好動,難免產生不適應小學學習生活等情況。一年級是學生養成良好課堂行為習慣的開始,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獲得自信心尤為關鍵,因此,從教者必須對低段學生的班級管理的研究予以重視。
關鍵詞:小學低段;課堂問題;班級管理
一、問題關注的現實意義
根據小學階段劃分,小學六年可以劃分為三個學段,分別為低段(1-2年級)、中段(3-4年級)、高段(5-6年級)。小學低段,尤其是一年級,正是小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開始。
班級是學校最基本的組成單元,班級管理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班級管理的好壞不僅影響學生個體、班集體的發展,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學校管理是否成功、教學質量優良的重要評判指標。低段學生恰恰處于幼小銜接的關鍵階段,因此做好小學低段尤其是一年級學生的班級管理工作尤為重要。
二、文獻綜述
一方面,國內有關小學班級管理的專業性研究少之又少,雖有專業教育學家對此進行針對性的系統性研究,但涉及的理論性內容更多,這在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的理論研究基礎,宏觀概括能力很強,對于班級管理出現的具體問題很難用某一點理論解釋說明,另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及實踐性值得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法
通過閱讀關于班級管理的書籍,查閱期刊、文獻等文字材料進行整理概括,為本文的發展提供行文思路。
(二)觀察實踐法
通過自身實際教育教學經歷的總結和日常在班級中對學生行為的觀察進行記錄,為本文當中課堂管理出現的問題總結及嘗試解決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實施途徑。
第二部分 問題研究
一、班級管理的內容
在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的《教育學基礎》中,班級管理分為:班級組織建設、班級制度管理、班級教學管理和班級活動管理。
(一)班級組織建設
良好的班集體是班級組織建設的重要基礎,班主任對班級學生個體進行了解以后,才能有針對性的對班集體進行整體規劃,確定班級發展整體方向。而組織建設又離不開班級確定好自身的班級發展目標和班級制度建設。
班級發展目標必須依托于學校德育要求,符合學校發展定位。每學期的班級發展目標因上一學期發展結果略有調整,同時又結合學校年度德育目標及本班學情及時調整,作為班主任必須抓住本班學生發展的共性特點,同時又要突出其班級發展的個性色彩,避免班班相同,毫無生機與特色。
(二)班級教學管理
班級的教學工作是學校工作的核心,班級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質量的組成單位;班級體作為學生個體的集合,能夠實施良好的班級教學管理、打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班級教學管理方面,低年級學生重點做好兩方面的指導,一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學習方法的指導,二是培養學生的課堂自信心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在學生學習習慣培養及學習方法指導方面,教師首先要明確低段教學中《學科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明晰三維教學目標,在充分分析學情的基礎上,避免教學過分拔高,最優效果是學生能夠借助已有習得經驗經過簡單指導習得新的知識經驗。
在激發學生課堂自信心及學習動機方面,班級教學管理重點在于激發學生正學習動機,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堅定自己的學習意志。
(三)班級常規管理
常規即為日常行為的規范,班級的常規管理指的是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期間,根據教育目的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依照班級的制度規定,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對班級全員日常生活、活動的管理。
作為班主任對于班級的常規管理是全面而細致的,對于其他科任老師以及家長的溝通也是必不可少的,所有對于班級的常規管理,其目的都是在于促使班級形成一個健康向上的班集體,方便開展班級教育教學活動。
二、低段班級課堂管理現狀及問題
(一)班級組織建設--制度制定不民主,目標規劃較滯后
小學低段的班主任常常因為工作繁重,加之學生年齡階段特點想法不全面不成熟,所以一般的班級制度制定基本由班主任包攬。低段班級事物繁多,班主任疲于應對導致本班制度不能做到與時俱進,貼合本班學生特點,制度的修改常常比較滯后。班級目標的制定應該在學期初由班主任結合本班學情,基于上一學期的完成度,與科任教師溝通而來,是通過嚴密分析后能展現班級特色的目標,是班級發展的指揮棒。
(二)班級教學管理--學習興趣被忽視,科任課堂學生散漫
除公開課外,在日常教學當中教師基本不會花費時間在課程的創新和學法的指導上,而且教學過程中多以講解法為主,課堂缺乏創新活力。小學課堂教學方法的單一導致一年級學生剛入學就產生缺少學習興趣,需要孩子花費一段時間去調整自己的狀態,適應小學生活。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工作的核心,每天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及心理特點尤為理解,班級課堂良好秩序的開展離不開班主任的指導與管理。科任教師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中接觸更加頻繁,但是課堂秩序并不理想。
三、低段班級管理的基本原則及方法建議
(一)班級組織建設的一致性與可行性原則
班級制度的制定必須與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相一致,同時又要結合學校教育特色,與學校教育要求相統一,制定完成后又要做到知行統一。同時制度的制定不能脫離班級管理工作實際,制度切忌寬泛空洞,需要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二)班級教學管理的創新性與主體性原則
低段學生還未與幼兒園完全脫鉤,幼兒園中花樣翻新的課堂教學設計也十分值得小學低段老師學習借鑒,一年級教師在接管一年級班級之前,應充分的做好準備工作,明確這一階段學生的特殊性所在。
(三)班級常規管理的自主性與反饋激勵原則
班主任在制定班級常規工作分配時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同時又要堅持每隔1-2天對班級內出現的問題進行反饋,并且建立激勵性原則,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并使之保持下去,長此以往形成習慣。
總結:班級管理工作并非無章可循,班級管理者只要肯下功夫,研究好學情,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目標,班集體定會
參考文獻:
[1]李澤嬌.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課堂學習習慣培養研究[J].考試周刊,2021(1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