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動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機遇。移動技術使學習者可以使用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本文介紹了移動學習這一概念和特點,以非正式學習理論、混合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理論為支撐,提出了“課內+移動學習” 英語教學模式。還討論了“課內+移動學習”的三個階段,為這種教學模式設計提供了現實的依據。 以智能手機為終端的移動學習教學模式融入課堂的實際教學案例,解決了傳統英語教學中缺乏情境互動和時間地點的局限性。
【關鍵詞】“課內+移動學習”;高職英語教學;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譚泉泉(1983.11-),女,漢族,江蘇揚州人,揚州中瑞酒店職業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高職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1. 2019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信息化背景下‘移動學習對高職院校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9SJB999);2. 揚州中瑞酒店職業學院教學研究課題“基于‘課內+移動學習模式的高職英語教學的應用研究——以揚州中瑞酒店職業學院為例”(項目編號:B2020101)。
一、前言
當前,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方式走入人們的視野。從正式學習到在線學習,移動學習已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提供了一種終身學習的新形式。更多的學習者使用手機、iPad等通訊設備來學習,獲取信息,并促進個人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也考慮將移動學習融入課堂教學中。隨著5G時代的到來,移動學習為教育帶來了更廣闊的前景和希望。移動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改革英語聽力、口語、詞匯、語法等教學提供了新的機遇。移動學習可使學習者使用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移動技術在語言學習方面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可幫助學習者平衡學習時間,豐富學習內容并提高學習效率。融合了“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能更高效地實施教學。
二、理論基礎
根據移動終端設備的特殊性以及移動學習的復雜性,移動學習離不開相關理論的支持。下面筆者將分析相關的四個理論基礎:非正式學習理論,混合學習理論、活動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理論。
1. 非正式學習理論。“正式學習”主要是指學校的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以及參加工作后接受的教育。“非正式學習”是指在非正式時間和地點的學習,通過一些途徑傳播和滲透知識,并進行非教學式的社交互動,自我調節,自我學習。與正式學習相反,非正式學習也被稱為內隱學習。非正式學習有明顯特征,例如學生在課堂外的學習。除了基于移動學習方法外,為了提高學生的交流熱情和參與度,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易于溝通的環境。通過這樣的交流可以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以及學生和專家之間共享知識。也就是說,學習者打破了以前課堂親身教學的傳統,建立了新的學習者共同創造知識的學習模式,這是基于移動學習的最突出特征。
2. 混合學習理論。將現代化電子網絡學習的優勢與傳統學習方式相結合的學習是混合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及時啟發、指導和監督,這樣的學習對于學習者的學習熱情、主動性和創造力也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為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可將兩者結合起來,使它們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目前的混合式學習需要將現代網絡技術驅動的學習方法與以前的傳統學習方法相結合。確切地說就是結合學生的創造力、主動性,啟發學習主體,教師指導和監督,并通過互補的方式實現最佳學習目標。通過解決和滿足的特定要求,以不同的方式解決不同的問題,希望以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大的回報。
3. 活動學習理論。在實踐中,學習是活動學習理論的基本概念,即學習是一項實踐活動,學習者可以通過相互學習解決問題,在教師或者專家的指導下,相互幫助,相互學習、討論和分享。此外,活動學習理論還指出,學習過程并不是知識的傳播和接受,而是有目的的前攝性練習,以及有目的性的可操作性的思維活動。因為思維和行動相輔相成,相互學習行動和意識形態是相輔相成的。活動學習理論將問題視為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之一,活動的效果強調問題在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該理論認為,只有參與學習者的生活,將學習者帶入“最近發展區”,才有可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習者可以主動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并最終獲得知識。
4. 建構主義理論。移動學習將建構主義學習作為其主要基礎理論的關鍵在于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創造他們自己的知識結構,而不是接受老師的傳播。因此,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獨立的主動學習和創造知識的個人行為,而不是被動接受處理。此外,外部信息沒有特定含義,并且其含義的實現是基于學生對新語言的學習經驗和已有知識,并由兩者共同作用形成。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調動了主體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學習成為整個學習過程的重點教學活動。建構主義學習的主體是老師,中心點是學生。在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中,老師在推進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而學生是知識構建的實踐者。因此,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接受灌輸的知識和信息,而老師的教學不是傳播和灌輸知識的過程。
三、“課內+移動學習”模式
“課內+移動學習”模式是一種基于課外自我學習和課堂互動學習的模式。 簡單地說,這一模式可分為三個階段:課前準備、課堂學習和課后探索,可實現以下四個方面的結合:
1. 正式學習和課外非正式學習的結合。該模式將英語學習擴展到課外,來彌補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不足。 學生通過在課外學習與課堂內容相關的知識,并通過反復聆聽提高準確性和流利度,課后進行相關練習。 在課堂上進行正式學習,在課外進行非正式學習,既可以做好課前準備,還要在課后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
2. 課堂上融合教師指導的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結合。在課堂,老師講授語言知識,包括詞匯、語法、發音、語調等。 在課堂教學時間的一部分,學生開展小組互動,并在互動中鍛煉英語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根據學習內容的實際需要,老師可以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方法。
3. 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地位和學生主體性的結合。在課堂教學階段,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不管是在課前的知識儲備教學或是課后的語言技能訓練,老師是導師、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通過支撐性的教學策略,逐步指導學生從學習語言知識到獲得語言技能,并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策略。 作為學習的主體者,學生應該充分參與課堂學習,擺脫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被動學習狀態,應在學習互動中改進有意義的學習。“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是學生積極構建知識的過程。
4. 在教學過程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教學的結合。混合教學模式下的教學媒體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師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進行學習,例如語音室、多媒體計算機、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從而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結合。
四、“課內+移動學習”模式的教學實踐
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創設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移動學習的便利性,讓學生可以經常訪問與課堂內容有關的信息以進行預習,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
課堂學習階段:學生通過以下方式學習語言和知識技能。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打破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技術與手機App及英語學習平臺上的學習素材,更新PPT內容,調整教學方法和學習互動模式,提供額外的學習資源,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創造真實情境。在教學中,老師指導學生使用相關的移動設備進行自學。需要反饋時,可以使用移動設備的督察功能以掌握課堂實時教學的效果,并在學生有問題時及時解答。 學生還可以使用手機來檢查學習進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階段,老師應轉換成為引導者和監督者,并將課堂學習權轉移給學生,以便學生可以在互動中培養思考的能力。將接受學習、有依賴性的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為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提供條件。
課后探索階段:課后拓展知識,積極探索。通過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學習,學生們已經對本單元的語言知識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課前準備和課堂學習之后,學生基本上形成了對學習內容的認識,提高了表達的準確性,但這不是學習內容的結束。語言學習的目的是在交際中正確使用語言。因此,下課后,老師會設計任務情景,安排需要合作完成的相關任務, 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使用語言,在合作中進行探索,逐步提高演繹情景中的語言交流能力。
五、結語
本文從移動學習的概念和特點入手,通過對基于手機的移動學習融入英語教學進行可行性分析,總結了“課內+移動學習”這種新的英語教學模式。以智能手機為終端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增加了實踐移動學習理論的實際教學案例,解決了傳統英語教學中的一些弊端。同時,討論了“課內+移動學習”的三個階段。移動學習仍然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使用智能手機學習成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目前,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還沒有成熟的教學模式。筆者提出的“課內+移動學習”模式會在將來的實踐中進行更深入的總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Callanan M, Cervantes C, Loomis M. Informal Learning[J].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 2011(2):646-655.
[2]Arnseth H C. Activity Theory and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Contrasting View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J]. Pedagogy Culture & Society, 2008(16):289-302.
[3] Kocadere S A,Ozgen D. Assessment of Basic Design Course in Terms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51: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