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香
摘要:信息時代,科學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基本依托載體就是計算機,計算機技術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生活與工作方式,因此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十分有必要的。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信息化;教學改革
小學階段開設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旨在普及計算機教育,促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知識,為今后的學習與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礎。那么,具體而言,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應該如何開展呢?下面筆者將結合多年的計算機教學經驗展開論述。
一、創設教學情境
由于年齡的原因,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小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從而轉移關注點。為此,在小學計算機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那么,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比賽的情境
小學生普遍比較爭強好勝,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為學生創設比賽情境,使學生興致倍增【1】。比如,學習“鍵盤的操作”時,由于鍵盤操作和指法練習比較枯燥,所以小學生的練習興趣不足。為此,筆者創設了比賽情境,要求學生進行比賽。在比賽中,小學生都拼盡全力,自覺規范指法與坐姿,并且在輸入速度方面也有所提升。
(二)創設直觀形象的情境
在一開始的計算機教學中,教師需要創設一個直觀、形象的情境:“計算機就像是我們的人體一樣,有很多的部件組成。計算機的外觀:主要有主機、顯示器、鍵盤、鼠標這幾大部分??床灰姷膬炔繕嬙煊蠧PU、內存、光驅、主板、硬盤、電源、軟驅、顯卡、網卡等。如果我們把計算機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CPU就相當于人的大腦,因為它能夠控制計算機,還可以進行運算;主板相當于人的血管和神經,它能夠控制其他的硬件;聲卡相當于人的聲帶,因為計算機所發出的聲音都需要由聲卡來完成;顯卡相當于人的眼睛,因為它主要是顯示圖像的;顯示器相當于人的臉部,它可以顯示大腦(CPU)處理的信息,它是計算機的輸出設備,輸出了計算機處理后的信息。”將計算機比作人體,為學生創設了直觀的情境,能夠直觀、形象地使學生了解計算機各個硬件的功能,強化學生對于計算機知識的掌握。
二、鼓勵探究學習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涉及到了很多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這些知識與技能相對于小學生而言,都是比較枯燥的,如果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容易使小學生感覺到無趣,從而打擊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為此,教師應該積極改進與創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的方法,鼓勵探究學習,使小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獲得更完整、更全面的知識體系。
(一)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很多時候我們在學習計算機的過程中,都是經過自己的慢慢探索與發現,才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知識與技能,而經傳授獲得的知識,反而會不牢固。比如,教學“PPT”的相關內容時,要教授學生插入圖片,可以不必直接手把手地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聯想WORD插入圖片的方法,自己來摸索PPT插入圖片的方法,并且對比其與WORD插入圖片的異同。由于之前的知識經驗,學生很快便找到了插入圖片的方法,并且也掌握了PPT和WORD在插入圖片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牢固掌握。
(二)組織小組合作探究
新課程改革倡導小組合作形式,倡導在每一門學科中都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的協作與互動。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教學中,也需要適當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使探究學習更進一步【3】。如,在教學下載、保存資料的時,沒有直授給小學生下載和保存資料的方法,而是給每個小組都布置了一項任務——向來自遠方的朋友介紹自己的家鄉。雖然小學生都生長于這片土地,但是對于家鄉的了解并不全面,需要上網搜集資料,主要是一些文字資料、視頻資料和圖片資料。由于不知道如何下載,所以小組內的學生都聚集在一起討論,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摸索著下載和保存資料的方法。很快,小組通過百度搜索引擎獲知了下載和保存資料的方法,小組長合理安排任務,將文字資料下載、圖片資料下載和視頻資料下載的任務分給了不同的成員,最后,通過小組展示方法和結果,教師引導總結并鼓勵,教學目標就達成了。
三、進行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圍繞一個相關的任務問題,利用多種學習資源,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師生交流等方式來完成學習任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門學科是十分注重實踐性的,如果僅僅是理論傳授,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所獲益。為此,教師應該提出具體的實踐性操作任務,使任務驅動學生探究,驅動學生獲得扎實的技能。
(一)循序漸進,合理安排任務
在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認清自己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特點,考慮到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合理設計任務,循序漸進【4】。比如,教學操作系統中的文件和文件夾管理的時候,很多學生表現出了不理解的神情。針對學生不了解文件和文件夾這一情況,筆者先設計了一個繪畫任務,繪畫是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項內容,他們在前面學習過繪畫的相關內容,所以此次繪畫任務的布置目的在于鞏固學生對于程序窗口、菜單和工具按鈕的認知與使用,同時使學生更好地操作鼠標,保存繪畫作品。這是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任務,在這一任務完成之后,筆者又布置了編寫文章的任務,讓學生打開寫字板,將自己上節課所學的內容簡單地輸入到寫字板中,進行簡單的編輯,并且進行保存。這個時候,學生發現桌面上有兩個文件,而且圖標是不同的,于是他們了解了文件的類型。同時,由于桌面上出現了不同的文件,進行文件管理這一任務便自然形成了。筆者布置了使用資源管理器進行文件管理的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資源管理器來分類進行文件管理,并且建立不同層次的文件夾,同時對前面的文件進行相應的移動、復制、改名、刪除等操作管理。
(二)因材施教,注重任務的可擴展性
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學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設計同樣的教學任務,就會導致學生無法通過任務獲得最佳的發展【5】。為此,教師在任務驅動教學中,應該因材施教。一些優生在完成任務之后,能發揮自主能動性,調動自我認知進行擴展,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比如,在WORD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可擴展的任務,要求學生自己輸入藝術字,并且加以調整和美化。學生在輸入藝術字之后,又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對藝術字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使藝術字變得更漂亮。又如,在PPT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布置一個可擴展性的任務——設計家鄉介紹幻燈片,內容和版面由學生自由發揮。這個任務對于頁碼、資料和排版等并沒有太過明確的要求,所以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有的學生按照書上的范例進行了簡單的處理,也有的學生設計了精美的PPT,圖文并茂,大大超乎了我的意料。
四、進行學科整合
計算機的應用范圍是比較廣泛的,不僅可以應用到教育教學領域,也可以應用到各學科的學習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工具性與交叉性特點,充分結合語文、數學、外語、思想品德等學科,進行學科整合,使小學生通過計算機的學習達到學以致用的最終目的【6】。
比如,學習了關于“WORD”的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近期的作業輸入至WORD中加以保存;學習PPT的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近期的語文課程,設計學案,在PPT中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加以體現;學習畫圖之后,讓學生結合美術課中所學的內容來進行電腦繪畫……教師在小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中進行學科整合,不僅能夠使小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掌握得更牢固,還能讓學生感受到計算機知識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培養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更多的計算機教學方法還需要我們在后續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過程中加以不斷的探索和思考,研究和總結,力求探索出一套適合小學生學情的高效的教學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從而切實提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教學效率,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顧黃凱.著點興趣 規范操作 激勵自信——基于小學計算機教學實踐[J].中小學電教,2015年11期
[2]趙卓.如何在小學計算機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年11期
[3]周蒙剛.淺談計算機教學的方法[J].好家長,2016年04期
[4] 張連福.探索小學計算機的課堂教學[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22)
[5] 徐燕紅.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教育觀察(下半月). 2016(04)
[6] 秦曉峰.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 現代交際.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