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玲
現代小學道德與法治的一項主要趨勢就是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既可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把道德法治知識寄托于游戲中,且也能夠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美,對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予以培養。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簡要論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狀,重點探討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以期為大家提供有效參考,促進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高。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狀
小學階段開展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活動,不同于中學、高中以及大學期間的相關課程教學。雖然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較強的教育管理可塑性,但認知接受能力卻不高,因而相較于其它階段的在校學生,小學生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學習上存在顯著不同。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其生活的外在客觀世界還未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可以說在人生觀念、德育觀念的形成上還一片空白,而這就將教師引導性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性給凸顯了出來。
新課程理念中明確提出:“生活是知識的主要來源地,生活是第一性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立足于生活實際,實施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予以有效解決。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因為這一課程涉及到社會知識、道德規范以及生活常識等內容,而這些均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因此也就讓這門課程的生活化比其它課程更為突出。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方式予以優化,對學生實施生活化教學,在促進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提高的同時,也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法治素養。
課標中關于生活性的介紹。課標中介紹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正如課標中介紹的這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課程,兒童的生活為課程學習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兒童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
二、生活性對于學生的意義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中的事物和事件本身是具體形象的,是學生熟悉的、常見的,有利于激發學習的興趣,適合學生學習。以四通八達的交通為例,課前的兒歌導入,兒歌中介紹了具體形象的交通工具,學生熟悉而且感興趣,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欲望。
低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是以無意注意為主,給出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發他們的有意注意,更利于學習活動的進行。正是如此,低年級的教材以生活情境為主線,知識學習貫穿其中,并引導學生將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四通八達的交通》一課通過不同的情景引導學生認識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比較不同交通工具的優勢,最終讓孩子們幫老師一家選擇合適的旅游路線,學以致用才能促進學習。
三、在實際課堂中以生活性貫穿教學過程
以四通八達的交通為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如:讓學生介紹一次難忘的乘坐某種交通工具的經歷。這是基于學生豐富多樣的出行經歷,通過自己的描述讓學生認識不同的交通工具的特點,感受不同的交通方式帶來的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學生的介紹能引發其他人的共鳴,因為這些出行經歷都是大家有過的或者能想象到的。暢所欲言介紹完自己一次難忘的乘坐某種交通工具的經歷,我又相機出示生活中幾種常見的交通工具讓學生說說他們的特點。從生活經驗出發,學生即使說不出來,別人說時也能引發他的思考。
1.營造生活式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需將生活教育的理論融入教學活動中,并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教師的教學效率。教師在正式開展課堂教學前,需明確生活教育理論的各項要求,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學習計劃,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也便于將生活元素滲入課堂教學中,進而順利開展生活化教學,使學生立足于生活對知識進行理解,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
2.模擬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需要實用性很強的內容,這些內容既是對學生日常生活的引導,也能夠初步培養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規則意識。教師在講這些內容時,可有意識地將生活中的部分特定場景或情境予以模擬,把生活背景搬到課堂上,使學生對這些知識內容的體現有更深刻的感受。借助這樣的方式會將學生的教學參與熱情更好地調動起來。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形成更加豐富的學習感受,并將部分課堂活動或學習實踐任務結合起來,在第一時間對所學知識予以應用。
3.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與實踐,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首先,教師應就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做進一步加強,可將教學主題或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感受這些內容,如此相較于單純的文字描述往往會帶給學生更直觀的學習感受,也會起到更明顯的啟發效果。教材中大多數內容的生活化色彩均非常明顯,為此,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進行生活化教學場景的創設,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走進學生的生活,掌握第一手的學習資源。
課程的生活性特征是由學習對象決定的,根據學習對象的特點設計課程才能有利于他們的發展。教學設計應緊扣學生的生活環境,所有知識的學習都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正遷移引導學生掌握新的知識。
課堂是學生的,學習資料是學生的,獲得的成長是學生。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協助者,這是新課改提出的要求,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更能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學生的知識層次不同、學習環境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我們要合理利用教材使其更適合學生的學習。在很多老師的課堂上,都會提前為某節課的學生準備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深刻理解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內容,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教師在教學時,應積極探索各種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活動予以不斷豐富,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法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