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廣榮
學校管理因素諸多,作為管理者,校長在辦學過程中處于管理系統的核心位置、主導和決策地位,校長的思想作風、行為作風如何,關系著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能否順利進行。而在學校工作中,教育思想、方針的貫徹和一代新人的培養,歸根到底要依靠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所以學校管理的最基本因素是對人的管理。要科學地管理好學校,就要一定堅持“以人為本”的策略。那么,校長應如何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藝術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采用目標激勵,組織教師參與管理,達到心理認同
正確的管理目標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一個標志,也是調動廣大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前提。管理目標的制定需要組織廣大教師參與并審議通過,把近期管理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相容納。目標管理的尺度還要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要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遵循和諧人際關系的法則,積極組織教師參與管理,充分讓教師為學校工作提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把學校決策變成教師意見的集中體現,使教師對學校管理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從而自覺地將領導決策內化為全體教師的實際行動。
二、運用情感激勵,尊重和滿足教師需要,達到情感共鳴
情感管理是“以人為本”管理藝術的的方法之一。要使學校管理與教師情感產生共鳴,需要從尊重和滿足教師的需要出發來溝通,而不應該有“一尺二標”。教師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從馬斯洛的現實說和人的生存本能需要出發,校長在治校過程中要注重自己的感情投入,在生活方面主動關心教師疾苦,把教師的困難當成學校困難,真誠對待,盡力想方設法去解次,且忌擺架子、拉官腔。
教師的需要中最敏感、最強烈的要求是渴望得到領導的尊重。為此,校長應協調好與教師的關系,首先應明確校長和教師之間是平等合作的關系。作為學校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師生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勞動和創新精神,對教師的工作要給予肯定,鼓勵他們創造新的業績,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和骨干作用。
三、創造良好的環境,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達到心理相容
創設良好的環境對教師的心理和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風、和諧的人際關系一旦形成,就會對那些不符合環境氣氛的心理和行動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強制”他們與學校環境相適應。這種個體在集體環境中受到無形壓力作用,首先在外表上表現為順從,進而在情感上接受,最后在信念上自覺地與環境氣氛達成一致的指向。這時良好環境對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就起到了保證作用,對教師具有內在的鼓勵作用?;谶@一點,校長應尊重在教師中開展愛崗敬業的教育活動及講政治揚師德,樹形象爭奉獻等活動,創造正確的輿論導向,使教師自覺維護集體榮譽和利益,為搞好學校工作,在心理上聚成一種內在的向心力。
在學校管理中,校長要以民主作風、求實精神去影響教師,提高信任度。信任是雙方的,校長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首先,充分相信副校長,讓其發揮在分管的職責范圍內的作用,有困難一起研究,有事共同商量,出成績大家共享。這樣,校長不必事事躬親,才能從各種繁忙的事務之中解脫出來,去履行督查、指導、激勵的職責。其次,要充分尊重教師的勞動,千方百計保護教師工作積極性,布置工作時,設身處地為教師著想,經常進行心理上的位置互換,避免發生情感沖突。
四、制定獎懲制度,進行工作考核,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勢
獎勵可以使教師獲得自尊和榮譽需要的滿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促成教師積極向上,干勁十足的心理氛圍,使大家意向一致。學校獎懲制度的制定既要合乎實際,又要具有全面性、科學性。一方面要使教師能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感覺刺激,誘發動力,另一方面也要使教師從獎懲制度中明辨是非,了解前車之鑒,防患于未然,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定勢,有效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教學行為的規范化、科學化。
有一位從事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學者曾說:“學校行政管理工作是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校長是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一方面,校長要通過指令、采取行政措施等行使行政職權;另一方面,還必須充分運用人際關系、情感激勵等因素,對學校組織及其成員施加影響,才能更好地實現行政目標。”許多成功的學校管理事例也表明: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為了達到“把好方向,抓好大事,出好思路,管好班子,行使職權”的目標,校長在管理工作上必須以人為本,合理地把握教師心理特點,充分尊重教師,才有利于科學地管理學校,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