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榮,于建紅
(江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56)
2019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指出要“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指出“課程目標要堅持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強調教學過程中“強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解決好創新性、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問題,杜絕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現象”等。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宣言提出要緊緊抓住課程這一最基礎且最關鍵的要素,持續推動教育教學內容更新,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基于上述一系列要求指導,本文結合“物流經濟地理”課程教學實踐,提出關于本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物流經濟地理”是物流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其課程學習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等部門的生產空間布局,明確各部門、各產業組織的形成、分類、分區及演化的基本過程與規律,進而掌握物流基礎設施與組織部門的空間布局原理、原則與技術方法等,達到我國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相關要求。
由于本課程知識體系為地理學、經濟學、經濟地理學與物流學多學科交叉的結果,又存在應用性強的特征,在實際教學中存在一些難題,具體如:(1)教材編寫存在難度,因多學科交叉且受限于編者專業等,缺乏綜合且體現專業特色的教材。大部分教材偏重于地理或經濟地理方面的知識,物流專業知識難以融合進去;(2)缺乏相關理論體系支撐,一方面物流管理屬于較新的專業,自身理論體系不夠完善;另一方面,現有教材多從地理與經濟地理現狀描述展開,鮮有探究現狀背后的理論知識,難以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3)案例教學不易,鑒于課程知識體系較綜合且應用性強,既需案例內容豐富、新穎,又要啟發、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發現問題,并能形成現狀分析與背后理論之間的有機銜接。
綜上,提升“物流經濟地理”教學質量首先需要重視課程的學科背景,厘清其背景學科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完善知識的理論體系,形成清晰的邏輯框架;進一步將現有教材中對現狀的描述與理論體系相結合,并應用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思考、互動,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征的學科,分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兩部分。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征、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演化規律的學科;而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經濟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研究范圍包含農業、工業、商業、交通、旅游等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
經濟地理與物流地理之間存在互動演化關系。經濟社會活動產生物流服務需求,而物流服務支撐要素的流通,改變要素的空間分布,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結構、空間形態與要素相互關系的演化。物流經濟地理的學習須以自然地理環境、經濟活動空間分布及其演化發展趨勢等為基礎,來探尋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中的物流活動規律,以構建更科學合理的物流網絡形態,去支撐社會經濟各產業與部門發展,并創造最大時間和空間效益,如圖1所示:
圖1 學科關系示意圖
“新文科”建設、“雙萬計劃”等指導思想為物流經濟地理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與思路。通過梳理學科關系、分析課程特點、總結教學實踐的經驗教訓,本文提出以下4點提升“物流經濟地理”教學質量的策略。
經歷漫長的實踐與科學研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已形成了完善的理論框架體系,具備豐碩的研究成果。鑒于學科之間的密切關聯與互動發展關系,在“物流經濟地理”的教學與學習中,可將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相關理論融入教學中,形成現象與理論相結合的知識框圖。
以我國農業物流地理的學習為例,現有大多數教材的篇章內容以農業產業構成、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地理空間分布特征等介紹為主,一方面與中學地理內容有重復,另一方面僅停留在現狀,缺乏對歷史與現狀關系、動態變化規律以及相關驅動要素的解釋。若教學過程中僅照本宣科,則無法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不能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亦不符合“雙萬計劃”的教學目標要求。
為此,在教學中采取以下方式:農業發展現狀等內容主要由學生結合課本與網絡信息學習,農業物流地理理論部分引入“農業區位論”相關內容。其益處有三:一是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通過自學加深對農業地理現狀的認知;二是“農業區位論”理論有助于理解農業空間分布的規律,并可拓寬學習的時間維度,從歷史演化看農業區位變化,進一步明確物流空間布局演化的驅動要素;三是可以進行古今對比,農業區位論有其農業經濟時代的理論背景,而在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及農業物流布局又受其他外部因素影響,通過現狀分析提升理論應用的靈活性。
經典理論具有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解釋力度,而與教材已有的案例相比,時事案例往往更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也因經濟社會背景、生活環境相符而便于學生理解。海量的網絡信息為獲取教學案例提供渠道,在教學中可采用新近發生的新聞報道作為案例基礎資料。
如在“我國物流交通地理”章節的學習中,為便于學生理解“點軸開發模式”,選取了2020年7月新開通的滬通鐵路為案例。南通在地理上與上海僅有一江之隔,直線不到200km的距離,但在滬蘇通鐵路開通以前,南通前往上海方向的列車要經過南京,至少要3.5個h才能到達。滬蘇通鐵路開通運營后,上海至南通時間壓縮至1h6min,南通自此進入上海的“一小時都市圈”,交通網絡的銜接便利了兩地間的產業擴散、協作。《2019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報告指出,南通是長三角最大的技術專利輸入城市;此外,南通還和蘇州簽署《關于加強蘇通跨江融合發展的戰略合作協議》,和無錫簽訂《關于加強錫通跨江融合發展的戰略合作協議》等;上海與蘇南等經濟發展中心的效益正向南通及其周邊城市外溢。
滬通鐵路的例子充分顯示了物流/交通在影響區域區位變化、推動產業集聚與擴散中的作用,是“點軸開發”的典型模式,學生們借助這類案例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
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持續,長時間的老師講授往往效果不佳,學生會疲倦困乏甚至打瞌睡。在一個知識點結束后,采取提問與小組討論的方式,結合發言與成績激勵,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如在“農業物流地理”教學過程中,結合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空間分布特征等認識,請同學們分小組先討論農產品物流存在哪些困難,進一步討論有哪些提升我國農業物流水平的策略或建議。小組討論中學生們思考的興趣提升了,通過討論認識到自己思考的不足,彼此學習形成對某一問題更加深刻的認知。這一學習模式還使得本課程學習與專業其他課程產生聯系,如農產品物流的困難源于需求與供給兩個層面,需求角度產品自身特性、時空分布特征增加了物流難度;供給角度基礎設施網絡形態、供應鏈的合理性、冷鏈物流的成本等均影響農產品物流發展。
物流是派生需求,服務于經濟。“物流經濟地理”的學習需要以經濟分析、經濟區位演化為基礎。地理則涉及空間布局、空間分異與空間演化等,需要引入地理學習工具與技術。
如在工業、商業分析中采用統計學方法與軟件,通過對產業相關數據的整理、分析,查看產業的發展特征、演化趨勢;進而借助電子地圖、ARCGIS等地理學相關工具,通過數據輸入、圖形輸出,將空間地理信息、經濟信息與物流信息融合,使平面信息立體化。不僅使課堂內容生動起來,也可幫助學生掌握多學科的學習、思考與分析方法。
“物流經濟地理”是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關聯的課程,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大問題是知識與現實脫節。為此,可通過安排課內“課題調研”來促進知識的應用。調研題目由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點自選;老師則可在每章節結束后基于章節內容提供“課題研究”的參考題目。如在“物流交通地理”學習結束后,供研究的題目有:某港口形態的歷史演進及對腹地產業與城市的影響;選擇一條鐵路/高鐵,通過統計數據變化、比較,分析鐵路/高鐵對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布局、分工)、城鎮網絡等的影響等。
課內調研的過程由學生自主展開,基本步驟包括:選題→提交調研大綱→提交調研報告→課堂PPT匯報。在自主調研過程中,學生學會查考資料、整理與分析數據、練習運用計量模型、采用理論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等,強化了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與理論應用能力。
“物流經濟地理”的教學需要結合課程交叉性強、應用性強的特點展開。在教學內容方面,應充分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精華,圍繞物流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從現狀描繪到理論解釋,再到典型案例,形成各章節的教學邏輯。在教學方法上,應當激勵學生參與,運用小組討論、鼓勵發言、學生調研、學生報告等多種形式,實現教學互動、教學相長,進而培養學生復雜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最終實現“雙萬計劃”提出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