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現代建筑設計中引入傳統文化是一大重要創新,不僅可提升建筑設計品質,也有利于凸顯民族特色。本文首先對傳統文化進行了簡要分析,其后詳細探討了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價值,最后圍繞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策略展開分析,以期可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建筑設計;應用價值;傳承;應用策略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2.039
1、引言
傳統文化是民族價值觀的體現,傳統文化依靠以各種漢字符號與文化意象形成的文化記憶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將傳統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在現代建筑中展現出來,形成鮮明的文化記憶,是如今傳承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加強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意義。
2、傳統文化概述
文化為人類社會所獨有,其內涵極為豐富,尚無一個定義能窮盡其內容。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空間以及久遠的時間綿延中所形成的帶有上述特征的有形無形因素的總和,它已內化為某一族群的習慣性力量,并且外化為一種生活方式,人們的生活無時無處不受到這種力量的約束。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人們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的表現和地理環境融合后形成的獨特地方文化特色。而在不同地域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空間的交往過程中產生的歷史成像便被稱為文化記憶。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中被轉變為人們的文化記憶得以傳承,這個過程需要符號和意象作為載體。
人們通過符號和意象認識環境,組建自己的記憶。在城市建筑和城市空間中存在的符號與意象豐富多彩,既包括城市造景、城市家具、城市立面,也包括城市空間與建筑之間的人居環境。在后現代主義建筑浪潮的推動下,現代建筑空間已經被視為重要的地區文化標志,展現城市環境中的藝術形式和文脈記憶點,同時在時間的積累下令人們逐步形成獨特的社會文化記憶。
3、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價值
3.1價值觀和審美觀方面的影響
我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文化璀璨奪目,對不同領域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在建筑設計領域,設計師通過作品表達出來的審美理念也會對觀看者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產生影響。因此,將傳統文化應用于建筑設計領域,首先會對設計師的設計風格、設計靈感、審美觀、價值觀等產生影響,進而通過設計師的理解和傳播影響觀看者的價值觀與審美觀。例如,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方九里,旁三門、左祖右社、移步異景,天人合一、因勢就成等在古代營造活動中均得到體現。在當代城市密度不斷增加的形勢下,空間上的樂趣會被壓縮的很小。因此在城市的設計中,利用有限的條件,創造溫馨、舒心時刻。在這種環境中,享受美好時光。這些傳統的設計手法如果處理的好,依舊可以達到往往會促成一個具有現代審美最新的立意產生,讓人居者達到更高層次的相互交流(圖1)。
3.2對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的影響
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城市環境復雜多樣,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碎片化和電子化的信息充斥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正在社會的變革中慢慢流失。將傳統文化引入建筑規劃設計領域后,一方面,設計師們開始以人為本,遵循傳統文化中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導人們回歸寧靜祥和的生活狀態;另一方面,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與傳播改變了現代建筑規劃設計一味推崇西方理念的現狀,讓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認同感,也是一種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4、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策略
4.1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與應用
在現代建筑設計過程中,不僅要運用傳統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還要注重具體文化元素及技法的使用,下文主要幾種常見的傳統文化技法展開分析:
(1)建筑軸線:傳統文化中的軸線是當代建筑設計中常用的元素之一。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建筑設計,對軸線的應用就是在物體上下或者左右的中間選取一條線為基準,貫穿整個設計構圖,使設計達到上下均勻或左右均勻的狀態。這種方法不同于國外所用的斜線布局方式,是我國獨有的設計造型手法。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尤其要注意這點,中軸是建筑視覺重心,只能通過強烈的視覺暗示來強調視覺重心,這也是我們需要學習傳統建筑中軸設計手法的原因。
(2)對稱: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對稱元素的應用非常到位,無論是在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當中,還是在建筑設計當中,出現的元素都是成雙成對的。例如,傳統建筑當中的故宮的左祖右社、方九里旁三門等,而建筑立面中的柱垮更是嚴格遵循對稱原理。對稱的元素最能體現均衡的美感,因此現代建筑規劃設計中,設計師在構圖方面也可以多運用對稱的構圖或者傳統文化當中成雙成對的形象來凸顯傳統文化當中的對稱美。(圖2)
(3)抽象化的借:傳統建筑中本有“借”字一說,從蘇州園林中就可以看出,“借景”便是傳統建筑營造的手法。而我們所謂的借即是借鑒傳統,抽象形象。正如新中國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西站,它是生搬硬套,因此在當代建筑設計中則需避免此類設計手法,將細節抽象化、簡化,使其符合現代建筑的整體結構特點,符合簡潔而不簡約的要求。這些抽象化體現不僅在建筑本身,也在各種細節中體現。(圖3)
(4)建筑的層次。造型產生層次關系,沒有層次的建筑缺少情趣,適當的體量穿插和構筑物能產生層次,就能通過對不同視點的移動產生不同的層次關系。虛實空間、尺度變化、體量穿插均能產生不用的層次感,這些層次關系與傳統建筑結合,能結合出多樣性。
因此,我們必須對傳統建筑加以凝練使其發揮更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其應用對于建筑觀賞性和藝術性的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圖4)
4.2意境上的創新與發展
建筑設計工作中,對于建筑設計意境的把控是十分關鍵的環節。由于建筑設計中所涉及的范圍較廣,所以對于建筑意境的影響因素也較多,設計工作人員需提前進行科學規劃,為后期的意境營造打下基礎。在對古代建筑文化意境的設計和營造過程中,建筑師更應該注重對傳統建筑的傳承。如果說建筑的結構是“軀體”,那么建筑的整體外觀形象才是“靈魂”。建筑師可通過對空間、色彩、材料、裝飾物等要素的把控,才能將空間虛實和尺度感拿捏準確。同時,通過結合現代建筑工程技術,將傳統元素進行完美呈現,打造出別具一格的設計風格,實現現代建筑設計意境層面的創新與發展。此建筑揉合了現代和鄉土建筑的設計風格,以傳統民居切入點,巧妙的山水元素結合,形成高低起伏的坡屋頂,營造“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意境,既蘊含傳統文化的內涵,同時也有當代藝術的設計手法,帶來了精神與視覺上的雙重享受。(圖5)
4.3傳統建筑材料的應用
建筑材料的運用可將建筑設計的特點體現得更加清晰,材料的形態、色彩及搭配都決定著建筑設計的整體效果。在現代建筑中應用適當的傳統建筑材料往往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傳統建筑材料的色彩表現:建筑材料的色彩可劃分為人工色和固有色2類。人工色是通過人工處理對材料進行重新上色,使其達到仿古的效果。固有色是材料自身原有的色彩,在建筑設計中所涉及的石材、木材或是磚瓦材料,往往都是使用其固有色。人工處理材料的優勢在于材料的標準化和一致性。而使用傳統材料,則體現出了自然色彩的不規則性,從而導致傳統建筑的色彩呈現出多變的特色。建筑師需抓住材料色彩的特征,通過對色調和色系的科學應用合理搭配,使其與建筑整體風格相適應,減少因色彩搭配不協調所產生的“突兀感”,以此提升建筑設計的藝術表現力。(圖6)
(2)傳統建筑材料的形態體現:建筑材料的形態主要包括材料的形狀、質地和尺寸等要素,同一種材料通過對形狀的調整可展現出不同的風格和效果。由于傳統材料多取自自然界,這也導致了材料自身存在一定天然缺陷,所以在使用傳統材料前,需對其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使其滿足工程使用需求。經過加工處理的材料可歸類于人工材料,設計人員通過對人工材料的應用,可對設計創意進行實踐,如在現代建筑中加入竹子、木、石頭等自然材料。自然材料是指在自然界中就地取材,盡量保持其原始形態而不進行人工處理,通過對材料的應用表現出自然之美。對自然材料的應用在園林工程或是庭院設計中較為常見,如應用巨型石塊作為山體,周圍布設碎石路面與圓木橋等設計,使其形成一種山間小路的畫面,給觀賞者帶來寄情于山水之感。
結語:
隨著科技進步,我們的地理距離的也在加速融合,雖然在現代鋼筋混凝土叢林中普遍存在傳統建筑感丟失的問題,但通過我們的反思解決手段還是有的,就是把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通過抽象手段相結合,使其邊界慢慢融合,當這種融合逐漸像漢服的流行一樣進入大眾視野,必將綻放異彩。
參考文獻:
[1]許洪奎.現代建筑傳承古代建筑文化研究[A].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術及其工程應用交流會論文集(下冊)[C].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工業建筑雜志社,2019:5.
[2]王青松.再談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創作中的傳承與體現[A].《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2015年9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15:3.
[3]李妞.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J].城市建筑,2019,16(26):18-19+32.
[4]翟晞翔.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J].建筑技術開發,2019,46(16):17-18.
[5]陳林,陳升彪,雷體洪.荊楚傳統建筑文化在新中式建筑設計中的表達——以宜昌市龍泉古文化街為例[J].華中建筑,2015,33(10):172-176.
[6]王潔明.淺談如何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傳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J].科技資訊,2015,13(11):227.
作者簡介:
聶天奮(1986-),男,湖北武漢人,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工作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