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良
教師開展地域性推進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其背后是對教育本質的認知回歸和真摯情懷。課程建設,上承辦學思想和愿景,下轄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更重要的是,行動帶來了一批具有課程領導力與建設力的校長和教師,其價值更是地方教育的寶貴財富。
昆山地區的教育者一直在努力,課程建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一批眼光卓越、視野開闊、智慧非凡的校長、教育行家和教育能手們一直孜孜以求,他們不斷掃視全球發展動態,求教于各路專家,從學校實情出發,刻苦鉆研、努力推動,經過積累積淀,已有不同程度的卓越成效。2018年至2020年,在昆山地域性推動下,基礎教育品質課程建設更是如火如荼地發展,在市局的統一領導和專家的指導下,各校課程建設領導小組發動力量,統籌資源,投入階段性的梳理、拓展,成效明顯。
一、昆山品質課程建設的背景
首先,各校的課程建設思想和體系于反復梳理與進步中“芙蓉出水”,為全校的教學場域亮起明燈。各校的辦學思想、育人目標、課程體系和支持保障等各大板塊內容清晰,它們之間的邏輯嚴密起來,且不斷在修正、創新,也更完整、更科學。
其次,各校的課程建設戰略因校而異,以差異性實現優質發展,并向著地域性教育優質均衡進發。有的學校由特色項目走向特色教育,逐漸形成特色辦學,帶動“特色+”全課程大格局,這是一條辦學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徑;有的學校從底蘊文化挖掘、奠基,建好框架,整體出發,各課程全面出擊;有的學校從課堂走向課程;有的學校從課程走向課堂。
最后,各校課程建設在追求品質上自律自省。第一,適切性。這是各校首選的自律自省之舉,從本源上追尋學校的土壤文化,從校情出發,定好基調,放眼長遠。第二,前瞻性。這是各校的自覺追求,以極其負責的態度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行穩致遠,虛懷守正。第三,從何切入,何處發力,有何功效,各校不一,也各呈異彩。課程建設育人的本質、辦學理念和課堂教學的一致性、辦學水平提高中的真正效能,是各校在品質建設的著眼點、落腳點。昆山區域推進課程建設,在這個特定的時間段,成長了一批課程隊伍,這是一支蓬勃的力量。
二、昆山品質課程建設的路徑
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再攀升,更加具有課程基礎理論的底蘊,在反復厘清中展開批判與前進,并從教育規律出發,緊緊依托課程體系建設,當好航船的舵手,把好方向;教師的課程力再發展,提升課程意識和能力,由意識發展能力,再由能力強化意識,如此循環,與國際教育發展協同起來,提高了地域教育競爭力。
昆山品質課程建設最核心的問題是優質實現國家課程標準,不斷提高校本課程質量,堅持推動教學方式改革與創新。在實施國家優質課程、實現國家標準過程中,基于地域特征文化和校情實際,各校又予以延伸、拓展、提升、重組,創造出了與國家課程一體化的優質校本課程,從而提高了校本課程的質量,其關鍵是建設一支具有課程熱情和不斷創新的教師隊伍,發動教師的課程力,校本課程的質量才會蒸蒸日上。
提高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質量和校本課程的建設質量不是兩個問題,也不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對立面,它們攜手相扶,應該互相支持并走到一起,為了共同目標,也有交互的內容和方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自覺發展,是學校建設課程的終極指向和評估始點。學校的課程體系建設,是基于辦學理念下的,也是學校育人目標實現和教學思想實踐的經驗、文化累積。
課程建設要想走得更遠,需走向文化建設,與社會經濟政治緊密相連,與大事件捆綁起來,也需走向人的終身發展,走向社會的各個角落,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繁榮和挑戰。它是歷史文本,更是未來藍圖,是專業領域,更是哲學視域中的共同追問。它關乎每一天校園里的每一個生活細節的走向與變化,更是所有師生與一切相關人的成長路徑和希望之光,是所有相關人生活方式的轉變,是一切社會文明的生動演繹和展示,氣象萬千,風起云涌。
基于課程平臺視域中的教學更彰顯其效,而更有效的教學能不斷創生新時代更優質的課程,所以我們需要在不斷自省和批判否定中獲得前進,獲得真正的成長。昆山課程建設一直在路上,集聚隊伍和力量,努力再出發。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