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強
摘要:多媒體技術是教學信息化發展的一種體現,不僅擴展了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還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本文圍繞創設情境、合理利用、整合資源、教學內容的動態化和形象化這四個方面,闡述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具體情況與注意事項。
關鍵詞:小學語文? ?多媒體? ?應用
語文作為一門母語課程,從小學階段一直伴隨著學生,它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但由于枯燥乏味的授課形式和教學內容,學生對語文學習普遍缺乏興趣。多媒體具備可視化、動態化、可翻轉等一系列優勢,教師將多媒體應用于語文教學中,為語文教學帶來了便利,提高了教學效率。
一、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文意
小學生感性思維較強,生動形象的事物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意識到這一點,借助多媒體的優勢將原本枯燥的文字趣味化、形象化,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師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視聽一體的優勢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相應的情境,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促使學生產生創新思維,更清晰地想象與理解一些美景描述和情感寄托。
如在教學《秋天的雨》時,學生都經歷過秋天下雨的場景,但并未認真觀察。對此,教師可通過多媒體重現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仿佛置身于秋雨之中,體會作者描述的清涼與溫柔,聆聽秋天的雨唱給大地的這首豐收之歌。如此一來,教學內容就與學生所處年齡段的思維、感知能力相契合,教學效果甚佳。
二、合理利用,切莫過分依賴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時,教師要分清主次,主導課堂,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切莫主次顛倒,過分依賴多媒體,否則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新穎、豐富、多元化,教師可以把它用于點綴課堂教學,但不能讓多媒體充斥于整個課堂。一旦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學生只能淺層次地了解而非深層次學習知識。盡管多媒體應用于語文教學優勢巨大,但教師依然需要講解,再根據授課需要,利用多媒體進行點綴,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以《伯牙鼓琴》教學為例,這是一篇文言文,是令學生十分頭疼的文體,在教學時,教師可適當播放相應的影視資料,在活躍課堂教學氣氛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文章。
三、整合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在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也為教師整合資源加大了難度。這時,學生接觸的信息量驟增,教師只有高效整合資源,引導學生快速處理信息,才能增加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
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在教學時,教師應把握重點內容,通過多媒體呈現出圓明園的影視資料、歷史故事等,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然后圍繞教材內容進行總結。在備課環節,教師應劃分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到分清主次、理清邏輯,清晰規劃資源的利用情況,確保教學有條不紊,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內容動態化和形象化,增強課堂趣味性
語文中涉及大量的美,但多以抽象、靜態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需要想象,這對于小學生而言很困難。而多媒體具備動態化、形象化的特征,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抽象思維較差的學生體會語文之美,尤其是對一些壯闊之景的形象化、動態化處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理解文章描述的內容。
如在教學《開國大典》時,教材中除了插圖之外,就是枯燥的文字,學生難以體會當時場景的震撼。這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播放當時的影視資料,化靜態為動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當時的場景,從而更好地體會文章描述的場景。當然,還有一些文章描述的內容相對抽象,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所以教師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對文章進行形象化處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
總而言之,教師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重大,能夠有效改善語文教學現狀。首先,教師要合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切莫過分依賴;其次,教師要高效整合資源,提高教學效率,將教學內容動態化、形象化,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官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新校園(中旬),2016(9).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龍臺鎮陽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