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楊
摘 要: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是由其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所共同決定的,只有順應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點,嚴防境外輸入與內部反彈,通過總體的長期性防控策略,嚴防死守,精準防治,才能夠減少疫情對于民眾健康和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居民健康檔案的發展歷程與未來趨勢,形成良好的思想體系,對未來的居民健康檔案發展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疫情防控;常態化;居民健康檔案
2019年末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次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給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人民生命健康以及日常的生產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整個疫情防控的過程當中,我國調控有力應對,及時取得了階段性的防疫成果。但放眼世界,目前仍有很多國家陷入疫情防控的困境當中,這也加劇了我國防止境外疫情輸入以及境內疫情反彈的風險。可預見的是,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要加強各方面的綜合防控措施,從而提高公共衛生的管理效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之下,數據化的居民檔案管理成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重要防線。在當前的防疫戰略當中,我們應全面進行居民健康檔案的在線數字升級,優化數據的整理,深入地挖掘和利用。解決目前居民健康檔案建設整理以及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不斷提升檔案的建立水平、挖掘水平,并結合檔案管理的多個主體,共同提高檔案利用的效能,基于檔案建設,提高疫情防控的服務能力。
一、居民健康檔案
1.居民健康檔案的定義
“居民”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某行政區域內長期居住、有合法身份證明的公民、通過所在地的衛生體系,可獲取和接受其服務的個體。“居民健康檔案”是針對這樣的個體提供規范記錄的一種信息文件記錄。以居民個人健康為核心,貫穿其整個生命的過程,涉及到各類健康相關因素。我國目前大力推進居民健康檔案的規范化發展,尤其是在疫情常態化控制的背景之下,居民健康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受重視的程度不斷提高。
總的來看,居民健康檔案主要包含三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是全科醫療健康檔案。例如,居民到醫療機構就診形成的健康記錄檔案;第二部分是家庭健康檔案,以居民的家庭為單位,涉及到所有家庭人口的健康情況;第三部分是社區健康檔案,依據全科醫療服務當中的社區派出機構,形成一個居民健康狀況的總體調查。從而分配社區的醫療資源狀況,考察全科人員在疾病照顧當中形成的一種群體性觀點。居民健康檔案的建設是醫院信息化建設的一部分,也是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發展過程當中的重要組成,在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之下,居民健康檔案不斷完善,更新充實,為疫情有效控制提供了必要的支撐。
2.居民健康檔案的價值
從上文內容可以看出,居民健康檔案是居民個人在自身健康及公共衛生健康活動中形成的一種記錄,是不斷發展的,對于居民個人的健康以及社會公共健康產業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第一,保存這些健康數據以及原始記錄,可以為居民的個人健康發展以及全社會的公共健康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原始信息資源。第二,記錄這些原始數據,具有衛生防疫和公共管理方面的預防性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之下,對于居民健康檔案當中的出行信息、就診信息、用藥信息開展調查,可以及時了解一些疫情防控尚存在的危險性因素,做出科學的前瞻性預判,從而減少危險因素爆發對于疫情防控工作造成的沖擊。第三,開展居民健康檔案的挖掘和建設,還有研究性的價值,可以匯總我國的居民健康檔案信息的階段性發展,按照年度開展總結了解居民健康檔案的階段性變化,對我國的居民健康指數提升具有方向性和促進性的作用。第四,居民健康檔案應用在目前的疫情防控常態化當中,還具有教育性的作用,各地區開展的疫情防控宣傳教育工作,最好的案例就是各種居民健康檔案。通過檔案當中的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可以起到一個有效的宣傳作用,提高人們的生活警惕性和防控的常態化接受水平,幫助人們樹立良好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1.居民健康檔案管理水平低下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境外輸入疫情的防控和境內反彈疫情的控制是雙向并重的兩條線,而這兩條線最終都會落實到社區隔離這一層上,通過良好的社區摸排和社區隔離,可以減少確診患者存量,遏制新增患者增量,同時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然而,在此次疫情防控的過程當中,居民的健康檔案并沒有發揮足夠的作用,檔案信息錄入的完整程度不足,大量的居民健康檔案的建設,都是依靠社區干部和社區管理人員來錄入。居民手動填寫自己的信息、測體溫、錄數據,并沒有完成全面的信息化的建設,大量的物業管理人員不得不挨家挨戶的做宣傳,才能夠獲得大致的數據,并不能夠對疫情的防控數據進行精準的監控。
同時,從各地區上報的數據來看,居民健康檔案對重點人群、密切人群的分類管理上沒有發揮出良好的效果,不少地區甚至并沒有針對重點人群和密切接觸人員開展分類的檔案管理,社區檔案建設環節不足。這就帶來了兩方面的弊端,一方面是傳統的臨時的應急性質的檔案數據的錄入,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社區工作人員、物業管理人員以及其他沒有經過系統性培訓的人員,負責了大量的健康檔案統籌錄入工作,使得獲得到的數據真實性不足,物力、人力的消耗也極大程度的增加了檔案信息管理的成本。另一方面,這種傳統的信息錄入的方式依靠人力進行,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很多檔案錄入人員都面臨著疫情暴露的風險,還有一部分的密切接觸者、重點管理人員和普通居民,并不愿意配合相關的健康檔案數據調查工作,使得數據管理的真實性受到影響。經后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大量檔案不準確、不夠系統,影響了檔案數字化管理工作的作用,影響了居民后續的預防和疾病的治療,也影響了社區防控的整體效果。
2.居民健康檔案利用效能低下
我國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系統至今為止,已經有了十余年的歷史,衛生部在2009年就出臺相關的意見,對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開展系統性規范。為了進一步提高民眾的健康水平和公共衛生的管理水平,各省市以及社區組織在該意見的指導之下,完善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系統。然而,在本次疫情的常態化控制當中,很多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的問題也暴露出來。首先,一些地區針對居民健康檔案的建設不夠重視,并沒有組織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相應的數據獲取。其次,地區與地區之間存在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的嚴重不平衡情況。例如,浙江、江蘇等經濟發達的省份已經針對居民的健康檔案進行了多層次、多維度立體化的建設,但西北等欠發達的地區檔案管理的意識較差,水平較低,存檔內容比較少,不能夠對當前的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提供足夠的支撐。甚至一些地區對于居民健康的檔案分類工作也沒有全面的完成,信息化水平低下,數字化管理能力不足,且存在數據安全暴露的風險。最后,一些地區的居民健康檔案管理體系尚未建成,大多數的檔案收集工作都是依賴公共防疫機構和醫院體系,社區鏈條整體缺失,很多地區的醫院防疫機構和衛生部門之間還沒有建設共享信息平臺,導致這些醫院和防疫機構獲得的民眾健康大數據不能和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共享,影響了基層衛生管理的服務水平,也影響了基層疫情防控的有效性,不能夠良好的為疫情防控常態化提供有效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