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敏
摘要:初中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和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也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教師在思想品德發展上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有效幫助。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建立,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辨別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思想道德素質,對學生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也有促進作用。本文從生活化教學入手,探究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方案,以提升學生的辨別能力。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 生活化 ? 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思想性和育人性的特點,也具有緊跟時代發展的使命感。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順應新課程改革的大潮,進行生活化教學的探究,以促進教學成效的提升和學生的成長。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是培養生活化教學氛圍的最優選擇,學生在教師營造的生活化教學氛圍中,思考生活中出現的現象,可以提升學生對實際生活的關注度。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思索也使生活中的問題。
二、列舉生活化課堂事例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列舉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事例,有利于教師將生動的生活案例融入抽象的理論教學,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
如在教學《美好集體有我在》時,教師可以直接以本班集體為例,讓學生思考自己在班級中擔任的角色,并思考自己為集體做出的貢獻,延伸出集體的美好需要成員共同助力的觀念,讓學生形成集體概念和集體榮譽感。教師也可以直接在生活中選擇素材融入教學內容,充分拉近學生與課程之間的距離,通過生活化元素讓課程實現生活化教學目標,也有利于課程的深度教學。
三、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初中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學生把所學內容運用于生活,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好習慣,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晦澀的知識。
如《以禮待人》這一課中提及“謝謝你”“拜托你”之類的禮貌用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教導學生多使用這類禮貌用語,養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也使用禮貌用語進行對話,讓學生積極地將課上所學內容用于生活,進而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教師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推行者,應該盡可能地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應用方法,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道德與法治內容。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
布置生活化作業是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基本策略,教師需要經常布置生活化作業,讓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思考所學知識,在應用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教學《法律在我們身邊》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教材內容,通過上網或閱讀書籍的方式,將自己熟悉的法律條例記錄在本子上,并分析這些法律條例在生活中的哪些場景中可加以運用,從而保護自己。教師給學生布置這樣生活化的作業,可以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僅能夠督促學生在生活中多了解法律條例,還能夠給學生提供警示作用,通過了解法律知識,減少學生的犯罪率。
綜上所述,基于生活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課程學習成效,生活化教學可以直接激發學生觀察生活和探究生活的興趣,對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和道德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落實生活化教學理念,隨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積極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為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起到直接作用。同時,教師應該明確自身的教學價值,在教學中明確自身責任,全面幫助學生提高思想境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婷婷.《道德與法治》課中法治教育的生活化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9.
[2]王琳.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3]陳惠如.以核心素養為視角,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
(作者單位:石家莊市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