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欽
摘要:從本質上講,數學是一種文化,數學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是一種文化熏陶,所以優質的數學課堂有著一定的文化底蘊。本文探究了將民族文化有效滲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以期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文化傳承意識,使學生深刻感知民族文化的重要價值,為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 ? 民族文化 ? 策略
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人才需要更加國際化,更加富有個性。而民族化就是最個性化的,這已成為時代共同認證的真理,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容,并將其融入教學全過程,不斷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欲望。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
教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重要依據。作為數學學科的重要部分,數學文化在教材中也有所體現。以人教版教材為例說,除了“雞兔同籠”這種顯性的民族文化之外,還有很多隱性的民族文化有待教師深入挖掘。
如“圖形的運動(二)”這一節內容要求學生剪下附頁上的臉譜,貼在給出的幾個臉譜的空白處,這個題目考查了學生關于軸對稱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而京劇臉譜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知識點,屬于標準的軸對稱圖形。京劇臉譜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由于小學生缺乏民族文化學習背景,若是沒有教師引導,他們很難發現這些隱性的民族文化,所以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教材。
此外,在教材中蘊含民族文化較多的是“圖形與幾何”部分,教師需要及時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統計與概率”這一部分與民族文化相關的內容幾乎是空白,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及時添加相關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如布依族的“雞骨占卜”實際上就體現了概率原理,教師可以將其很好地融入教學,實現民族文化與數學課堂的融合。
二、將民族文化融入教學過程
首先,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滲透民族數學思想。在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后,教師應將其運用于教學中,體現出不同知識點所蘊含的不同數學思想。如在教學“乘法口訣”時,教師可以重點滲透數學歸納思想,在“加法交換律”與“乘法交換律”中,培養學生的類比思維。由此可見,學生要想數學學習更加深刻、高效,理解這些數學思想是必然要求。
其次,在探究問題時,教師要多引入民族文化,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背后深刻的數學思想。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從課后的“你知道嗎?”這個小欄目入手,引出古人提出的“圓始于方,方終于圓”的極限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更加感興趣探究圓的面積,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深刻。
最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體現民族的數學方法。如在教學“雞兔同籠”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古人在面對此問題時采用的假設法,但是現在我們還可以采用畫圖、列表及方程等方法。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重點比較不同時期答題方法的異同,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古代數學家的數學思維。
三、開展數學民族文化專題活動
民族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教師只有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些文化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將其融入數學課堂,發揮其最大的價值。民族文化中的數學知識范圍非常廣,如建筑、服飾、手工藝品、計量單位等,所以教師可以多舉辦數學文化專題活動,并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對應的活動。如在教學“軸對稱”這一知識點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傳統手工藝品中的對稱”活動。其中,中國結這一手工藝品細致且精美,“對稱”是常用的一種骨骼形勢,從視覺形象上看,它是對稱的,它還有一個特點是連續,利用重復來體現節奏,實現向外拓展。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此為例,搜集多樣化的體現對稱思想的手工藝品,并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特定的幾個民族,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一來,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能讓數學教學更具有吸引力,教學效率也會更高。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挖掘民族文化中蘊含的數學文化,并將其融入數學課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不斷強化學生對數學的探究欲望,并主動投入數學學習,提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勝男.民族數學引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凱里學院學報,2020(3).
[2]郝倩.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現狀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茶灘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