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現如今核心素養不僅僅是教學需要重點培育的學生基本素養之一,同時也是受到國家高度關注的對學生的基本訴求之一。本文基于深度學習教學模式建構,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深度學習;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9-0101-02
Deep Learning — Research 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Based on Core Literacy
(Gangou Central Primary School, Jingni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China)ZHANG Chunhui
【Abstract】Nowadays, core literacy is not only one of the basic literacy of students that need to be cultivated in teaching, but also one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 that is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stat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ep learning teaching model,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Keywords】Deep learning; Core literacy;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y
在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語文教育教學中,已然形成了幾個固有的準則:第一,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中要重視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教學方式的科學性、學生發展的科學性,要以學生為教育教學的主體,要尊重學生的心理特征,以教育教學規律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第二,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要站在時代的角度上有針對性地展開教育教學,在培養學生成才的過程中要遵從社會發展的規律;第三,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當中要重視民族性,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傳承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教學中要強調國家責任和國家認同。本文將在此基礎上探討發展小學生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策略。
一、核心素養對小學生發展的價值
(一)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作為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具有高滲透性,在良好的理解能力輔助下學生可以將語文教材所承載的知識內容、情感思想融進自己的血液、沁入自己的思想,從而培養自己情感感知力。由此可見,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必要,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可以通過教學內容中蘊藏的思想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純潔的情感思想、堅貞不渝的節操;可以激發小學生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能力,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之下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小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品行得以啟發,潛能得以挖掘,情感思想得以喚醒,從而使小學生積極向善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凝練、鞏固。
(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核心要素之一,只有良好的閱讀能力輔助,才能讓學生有興趣去學習語文,以此打開學生思維大門,指向學生更好地發展。
(三)發展學生的思維
語文是靠“兩條腿”走路的:一條腿是“讀得懂”,就是用思維去釋義,運用“言”理解“意”;另一條腿是“說得明”,就是用思維去表達,運用“意”表達“言”。可見語文教學首要就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此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深度學習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以語文蘊意為本——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對于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思維發散能力是重中之重,思維發散能力不僅是學生感性到理性過渡的重要先決,同樣也是學生感性的再表達和理性的關鍵前提,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語文學科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形成有效的互通橋梁,比如數學學習、自然學科學習等。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小學生的思維培養。
比如《烏鴉喝水》的童話故事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童話故事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征作為教學出發點,在《烏鴉喝水》的教學文本中培養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學生意識到做事情換個角度想問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發散學生的思維。再如在《坐井觀天》的童話故事教學中,通過對青蛙井中觀天的描述,旨在培養學生不“盲目短淺”的思想,自己知道的東西并不代表是該事物的所有,只有源源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才可能不“故步自封”。
(二)以語文美學為基——培養小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在新課改之后,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的詩詞歌賦的內容。眾所周知,詩詞歌賦是蘊含名家思想的文本體現,同時也是我國歷史進程中的結晶,詩詞歌賦不僅擁有優美華麗的辭藻,更為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思想可以指引小學生提升審美情趣。比如在李白的《靜夜詩》中,作者通過對中秋月圓之夜失眠的描寫,勾勒出了一副獨坐窗臺的畫面,烘托出作者的思鄉之情。再如在《詠柳》古詩教學中,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師為了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如下幾點:第一,要邊讀邊讓小學生注意文中生字的讀音,如妝(zhuang)、絳(tao)等,教師讀完之后,學生再進行一遍朗讀;第二,讓小學生跟著讀,注意詩中的語句斷句,之后讓小學生自行朗讀三到四遍,最后教師抽點幾名小學生在課堂上朗讀本詩(這里需要教師鼓勵學生,要讓學生勇于發言,勇于參加);第三,在完成朗讀教學之后,教師要講授整首詩的大意,讓小學生注意其中運用隱義的詞語,如“碧玉”“二月春風”“剪刀”等,“碧玉”是我國古代對柳樹的特有描繪,碧玉在古代代表了女子,如我們現在常說的“柳腰”;“二月春分”暗指此首詩的時間線,是對早春柳樹的描寫;“剪刀”所用到的是比喻手法,將柳樹的枝葉比作“剪刀”,更將整首詩的基調上升了一個檔次,因為在過往,文人騷客對于柳樹的描寫沒有想到過用剪刀來作比喻,這無疑是一個時代先河的開創。通過繪聲繪色的講解,學生對此首詩的學習興趣會大幅度提升,同樣的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也會得以培養和提升。
(三)以語文歷史為根——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愛國情懷
對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人文精神和愛國情懷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這不僅是小學生應當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同時這也是小學生需踐行的精神。因此,在小學語文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小學生人文精神和愛國情懷的培養。
比如在小學語文《金色的魚鉤》閱讀文本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闡述本篇文章是對中國復興路上所延存的精神的文本描寫,中國共產黨能夠最終走向勝利,實現中國統一的大業,讓中國不再受到其他國家的侵略,都要歸功于良好的抗戰路線,雖然這條路走得崎嶇彎折,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最終取得了全面的勝利。在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的優良文化——紅色文化一直延續至今,而且在如今的時代依舊熠熠生輝。其實,就《金色的魚鉤》而言,它的教育價值和教學核心思想是讓當代小學生認識到當年紅軍長征路上的不易,要深刻地意識到紅軍長征萬里之途是我國紅色文化的起點,同時也是通過萬里長征讓中國共產黨在時代的洪流中愈發蒼勁有力。而為了完成紅色文化的優良傳承,就必須要在小學教育中滲透紅色文化思想,更要通過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小學生理解其中的人文情懷、思想感情,同時讓紅色文化基因從小在小學生心中扎根發芽。再比如在《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中,就是想要告訴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解讀有利于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鮮明體現。
同樣的在如今的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對傳統文化的記錄描寫,如《北京的春節》《藏戲》等是對我國地方民俗民風的描寫,有利于學生在閱讀地方文化的過程中思考自己家鄉文化,從而理解傳承文化是對當代青年的職責和使命,是對中華文化的溯源和升華。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如今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教育教學的主要宗旨之下,要求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不再過度重視小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多的是讓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有所裨益。為了達到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教學目的,教育部所編寫的教材優化了教學內容,教師也要跟上時代,要更新教學思想、創新教學方法、深度挖掘教材,旨在讓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發散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高度認可中國優良文化的同時傳承文化,進而推動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紅琴. 深度學習——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J]. 中小學教師培訓, 2018(01).
[2]王永林.基于語文核心素養 建構課堂深度學習——以《理想的風箏》一棵教學為例[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6(09).
[3]李雪蘭. 深度學習——關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分析[J]. 中外交流, 2019 (05).
作者簡介:張春暉(1969-),男,漢族,甘肅靜寧人,專科,小學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