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潭
【摘要】? ? 本文總結了近年來濰坊市部分區域網格化治理發展的經驗,特別是以坊子區取得的經驗為例,探討了網格化建設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網格化建設要實現服務專業化、管理精細化、治理法治化、運轉信息化,將網格化治理廣泛應用于智慧城市治理實踐的各個領域。剖析了當前智慧城市網格化治理的困境、網格化發展遇到的問題和政策支持,并提出了相關建議。提出用大數據助力智慧城市建設的觀點,構建“神經脈絡”體系,打造“一網統管”平臺,整合“多元共治”資源等觀點,使網格化建設成為推動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 網格化管理? ? 智慧城市建設? ?大數據? ? 城市治理
引言:
2021年,山東省濰坊市面向智慧城市建設智能化、數字化要求,采取一系列舉措,加快了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智能城市建設,特別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方面的推廣應用。濰坊市多區采用大數據相關技術解決了數據重復處理的舊弊,事務處理效率得到顯著提高。
濰坊市濰城區推行“網格化·平安指數”模式,將社區劃分為“三大網格+多個實踐網格”,安排專職社區工作人員擔任負責網格區域內的網格員、網格長,還調度網格內的警務、醫療等資源,邀請群眾組建志愿巡邏隊,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社區管理中來。據抽樣調查統計,轄區群眾滿意度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
濰坊市濱海產業園區科學規劃“產業園區網格化”,著力推進“支部建在網格上”,積極打造“網格建設一體化”,加強綜合治理,積極引導網格員全心投入、勇敢作為,把問題在基層解決、矛盾在網格化解,力求做到“小事化在網格,大事化在園區”。
濰坊市坊子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網格、網絡、隊的伍建設等齊頭并進,推行“一網四化”,打造以網格化建設為支撐的智慧城市,這是網格化服務管理的一個典型綜合性應用,下面介紹坊子區網格化建設取得的成果。
一、用網格化建設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1.1推進網格服務專業化
按照打造高素質、高效率、高專業的網格員隊伍建設目標,已組建近千人的網格員隊伍,設置了網格員、網格指導員、網格長等崗位。網格員由社區“兩委”成員、社區工作者、樓長、警務人員、群眾調解員等有群眾工作經驗的人員擔任,網格指導員由社區干部擔任,網格長由社區“兩委”干部、村支書擔任。
2021年,坊子區共選聘了200多名社工補充到專職網格員隊伍,逐漸實現了網格員由兼職向專職、專業化的結構改變。
1.2推進網格管理精細化
截止目前,坊子區已建立87個黨小組,422個基礎網格,335個網格黨支部。按照網格精細化管理要求,以300-500戶或1000人為一組對網格內事務進行精細化管理,按“街道-工作片-社區-網格”四層網格組織工作,利用已成熟的“工作片”,在片區內細劃網格管理機制,加強網格之間的協同調度,解決原有機構和網格劃分有矛盾的問題,實現網格內事務快速響應機制。
全區內目前劃分了一、二、三、四級網格各7、45、306、116個,基本實現了網格管理細化的目標。
1.3推進網格治理法治化
當前網絡上各種假信息泛濫,謠言滿天飛,矛盾要及時解決在網格內。坊子區在基層網格治理中堅持法治宣傳,打造了“坊子區法治宣傳教育示范基地”,以文化廣場建設為模板,在全區建成了法治文化小公園80多個、法治一條街11條、法治文化長廊4個。
依靠法治宣講團、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藝演出隊為宣傳手段,深入群眾開展法治宣傳講座和演出達30余場,受教育群眾估計5萬余人。
1.4推進網格運轉信息化
推進網格化信息平臺應用。依托已建設成熟的市政法綜治信息平臺,進一步完善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建設社區、街道、相關職能部門溝通的橋梁。
坊子區網格員使用“平安濰坊”APP走訪、巡查、核實、匯總,實現信息采集、事項核實、工作調度、隊伍管理等全程無障礙。截至目前,通過“平安濰坊”APP共匯集人口、住宅、事件等信息28.7萬余條,為實現網格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
坊子區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區視頻監控攝像頭部署數量達到7979路,2020年以來,通過“雪亮工程”共輔助公安機關判定侵財類案件115起、抓獲嫌疑人95人,與傳統的工作方法相比分別上升了42%、81%,有力保護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了良好治安秩序。
二、網格化建設中存在問題及解決建議
2.1網格化建設中數據沒有共享
網格化服務管理要求各部門之間協調配合,共同解決智慧城市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但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各部門各自建設相應服務平臺,部門之間缺少配合,有些政府部門負責人所學專業與崗位相差較大,對新技術不甚了解。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同,但是在具體實施時還是困難重重。
2.2網格化建設投入不足
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使用了多種新技術,其用戶端可以延伸和擴展到任何智能設備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極大地豐富了使用場合。
但是新舊設備的兼容性一直是突出的矛盾,全用新設備會加大投資,兼容舊設備出問題的機率大。多年來,為了兼容原有的信息處理系統,要軟件開發人員組成本身就不穩定,加上網格管理負責人、維護人員的經常更換,在實際運行中網格管理平臺經常會出現系統錯誤甚至崩潰,嚴重影響了網格中心的正常工作,打擊了群眾使用網格管理平臺客戶端的積極性。雖然信息技術手段突飛猛進,但投入經費的短缺,使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并不順利。
2.3網格化服務管理專業人才缺乏
網格化體系建設是一個新體系,從組織管理到運行監管,從工作績效到經濟、社會效益的評價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模式。目前參與工作的網格化服務管理人員,多是從原來各個工作崗位經過短期簡單培訓上崗,僅靠短期的培訓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好消息是這種情況很快會得到改善,據報道,網格員成為2021年十大新興職業之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其中,將來幾年會從根本上提升網格員隊伍的素質水平。
三、大數據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2019年,濰坊市政府成立了直接下屬的大數據局,由市政府牽頭,整合了市智慧城市辦公室、大數據管理、大數據規劃、大數據建設、電子政務管理等相關職責部門的精干力量,引入了多名大數據相關的高學歷人才。
濰坊市大數據局建立了政務云平臺,由下屬的云計算中心、浪潮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建設共建。云計算中心可為全市85個部門,500多個業務系統提供智能云服務,網絡帶寬可達2萬兆,計算能力達到4.5萬億次/秒,可同時處理700億字節數據,擁有CPU 2144顆,內存70TB,存儲容量1.4PB。
就現在來看,各地在探索智慧城市建設中,大數據還未成為主流,但這次醫療防控戰使大數據相關技術進入每個人的生活,與群眾的出行、交往等息息相關,成為幫助政府建設智慧城市、建立常態化數據監測機制、提高公共事件響應效力的良好機遇。
3.1構建智慧城市“神經脈絡”體系
信息化時代,大數據及相關技術已經融入到群眾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與智慧城市建設緊密連接,大數據已構成智慧城市信息流通的“神經脈絡”,網格就如同組成智慧城市的一個個器官。
建設智慧城市,首先要在整個城市中保證網絡的全覆蓋,為后續管理及監督工作提供可擴展的功能;要提出全面規劃,不要僅局限于當前的考慮,為將來提供預留的功能接口;還需要大力促進在職能部門之間數據信息的共享,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數據的交流效率、更新頻率,為群眾提供最直觀、真實的數據信息。
利過互聯網技術建立起的“神經脈絡”大數據信息平臺,明確智慧城市管理中相關部門職責分工清單,一目了然的職責分工才能減少“推皮球”現象的發生。
3.2打造智慧城市“一網統管”平臺
濰坊市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力求通過網格化綜合管理平臺的建設,構建“一網統管”的工作模式。濰坊市大數據中心承載了智慧城市建設各個板塊業務系統的統籌調度任務,云管理平臺對投入使用的各系統后臺運行狀態實時監測,發現異常、突發狀況能及時預警,值班人員能在客戶端實現單位和家中的全天候值守,切實保障硬件、軟件系統無故障運行,保證智慧政務服務平臺、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應急調度等各業務系統都能做到“一網統管”。
濰坊市已投資1200余萬元建成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在山東省內首次實現市級平臺與省級平臺的并網連接。本平臺包括智能車管、智能環衛、智慧公廁、園林監控、智慧水務等業務應用。
平臺對城區361平方公里、96萬余個城市管理部件納入普查,按網格化管理要求,對區域內的部件庫、網格庫、地理編碼數據庫依照國家標準建設統一檔案庫,讓城市綜合管理更細化、更高效。
3.3整合智慧城市“多元共治”資源
濰坊市為推動各類社會資源向網格集聚,構建了在黨委領導下,部門協同、群眾參與的“多元共治”城市網格化管理格局。由于歷史原因,目前城市運行的各板塊業務系統系統之間的設備壁壘、數據壁壘仍然存在,由于設備型號、數據格式、數據標準等原因數據共享實施起來困難重重。
濰坊市基于大數據支撐的智慧城市建設,充分利用了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優勢,拓展大數據應用領域創新,建立大數據生態圈應用。
這些舉措能夠提高城鄉建設整體質量和效率,促進城鄉規劃建設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為人們幸福生活提供了便利條件;能夠嚴格監管城鄉建設的整體水平與質量,避免亂建設、重復建設,成為了政府優化相關職能部門服務、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助力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力量。
參? 考? 文? 獻
[1] 祝婷婷,劉強,徐晶鈺.后疫情時代智慧城市網格化治理與實踐[J].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2020(11)
[2] 劉鑠.智慧社區平臺建設概述[J].城鄉建設.2021.01
[3] 于明明.科學運用大數據助力城市治理升級增智[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20.0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