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下,“停課不停學”的網絡教學形式造成了教育對象虛擬、情感交流缺乏、割裂了“教”與“育”的聯系等問題。這些問題表明班級網絡文化建設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為此,本文嘗試通過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四方聯動為著力點,思考新冠肺炎疫情下班級網絡文化建設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網絡教學;班級網絡文化建設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班級網絡文化建設出現的問題及其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下,根據“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學校積極開展線上教學,但在網絡教學中,班級網絡文化建設卻常常出現不少問題,如,課上教師與學生缺乏互動,課后學生作業質量差,缺交情況嚴重;班主任每天忙著備課與統計各種數據,忙著聯系各科任教師與學生等,但班級管理還是亂成一團;學生在家每天聽課、打卡、做作業,測試,除了教師每天管自己,家長還沒完沒了地嘮叨;而家長下班回家后還要照顧子女的各種生活,以及要及時回復學校、教師的各種信息。網絡教學使得大家都很累,但效果卻不如人意。因此,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都對網絡教學不滿意。出現些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疫情突發,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都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溝通缺少,培訓缺失;(2)學生在家學習,缺乏學習氛圍,學習目標不明確,難以有持續的學習動力;(3)班級文化建設沒有跟上,班級管理制度不完善,有漏洞,難執行,學生難以受到相應的處罰與獎勵,班干部工作難以開展,難以形成影響力,班級制度形同虛設,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沒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急需班級文化建設來保障學生的學習;(4)家校合作溝通不暢,家庭教育中家長與學生缺少交流溝通,良好的家風、家訓作用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班級網絡文化建設的實施路徑
(一)構建家庭環境,助推班級網絡的環境建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同樣,網絡教學也要對網絡空間、學習環境進行適當的布置,創設具有教育性、開放性、生動性且安全性的“硬文化”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激活學生的思維。網絡的班級名稱,要具有學校的特色,如,“圓夢班”“領航班”等,同時寫上班訓、班歌,用班集體照做頭像。學生在群內一律用姓名+職務+座右銘,頭像要求用穿校服在家庭學習區拍攝的半身照,體現自己職責和學習風采,網絡上課也要像在學校一樣有儀式感。
在家里,家長要配合學生做到學習、生活兩分離,家內要有單獨的學習區,學習區的墻上要有正規的作息時間表,年級、班級制度;手機、電腦、平板設備使用要規范,并要有網絡學習的班級公約、學習小組公約,同時要發揮學生、家長的能動性,張貼有個性化的,能體現家風、家訓的,激勵學生的標語;書桌上要有課表,奮斗目標及自己的座右銘等個性化勵志文化,讓學生在家里的學習區也能保持和學校一樣旺盛的學習熱情。
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利于班級網絡的環境建設,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班主任讓每位學生、家長完成相應的收集任務:學習區完成布置照;各項要求布置的內容和學生穿校服在學習區學習的風采照;奮斗目標或座右銘做成風采展。收集后,班主任在班級群和家長群讓學生、家長相互學習交流,評出優秀的家庭,目的是形成班級的特色環境,使家庭學習環境與學校學習環境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進班級網絡的環境建設。
(二)借力家庭教育,弘揚班級網絡教學的精神文化
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導向,是全班學生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信奉的價值準則,能極大限度地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班級成員的歸屬感。疫情期間,學生居家學習,班級的精神文化則表現為家庭成員的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審美觀念等。因此,要借力家庭教育創新班級的精神文化。日常的班級文化建設要特別關注學生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網絡教學要結合學校弘揚傳統精神文化的安排,利用元宵、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假日,引導家庭開展“追憶家風、家訓”等活動,收集每位學生的家風、家訓,和父母對學生的祝福語,講解自己家在傳統節日里的習俗及開展的傳統文化活動,制作視頻,在學生群和家長群一起分享交流。讓學生對自己家庭、自己家族、自己民族有較高的認識,讓其產生強烈的自豪感、認同感和責任感。通過班內家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使得家庭教育更加和諧,讓學生胸懷天下,保證學習動力。
另外,利用網絡學習這個契機,引導家庭開展各種活動,比如,開展家庭唱紅歌比賽,所選曲目注重切合時代要求,弘揚正能量主旋律;開展運動打卡活動,引導學生弘揚拼搏精神;開展“我愛我家”活動,引導學生崇尚勞動等。通過引導家長開展各種家庭活動,不但使家庭教育和諧,也使班級精神文化飽滿。
(三)規范班級管理制度,促進班級網絡的管理建設
新冠肺炎疫情下,網絡教學的班級規章制度有些已經不適合,班主任要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營造民主氛圍,師生共同制訂自己班級的管理制度——發展特色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可執行的、學生自主管理的班級管理制度。如,網絡學習要有儀式感,要求穿校服、著正裝上課;網絡學習要正確規范使用文明語言;網絡學習中,課堂、升旗、測試、自習、班會等時間的請假制度;遲到、早退、掛機,不交作業,不開攝像頭,不接受監督等違規行為的處罰制度;在家庭與父母、家人交往的禮儀、行為準則,等等。師生共同制訂相關的約定和獎懲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督促大家共同遵守,保證班級的正常運轉,讓學生的觀念發生根本的改變,從“我被管”變為“我要管”。管理精神從“人治”變為“自治”,實現通過班級自主管理領會自治精神,為班級自主管理打下基礎,以此促進班級網絡的管理建設。
(四)成立導師制,提升學生班級網絡的師生情誼
教育是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網絡教育教學也不例外。網絡教學期間,我們應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來設計系列班會,邀請科任教師、家長、學生一起參加,了解班級的最新動態,了解規章制度,了解每周的主題活動及要求,讓教師及家長給學生適當的指引和幫助。為此,我們成立了導師制,通過開展導師制活動來增進師生情感的溝通交流。開展“親近導師,我需要導師的幫助”的活動,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和需求,讓學生選擇導師。導師制使學生主動與導師溝通,而導師又對學生進行學科輔導和思想教育,指導學生進行網絡學習;學生在與教師情感交流過程中“親其師,信其道”,使網絡教學順利開展。導師制的成立,有利于提升學生班級網絡的師生情誼。
(五)開展網絡班會,發揮班級網絡的育人功能
班會課是班主任進行工作的主陣地,在網絡教學期間,要充分發揮班會課的育人功能。如,以突發“疫情”為教育契機,通過班會學習關于新冠肺炎的科學防護知識,教育學生不信謠、不傳謠,同時分享醫療工作者的感人事跡。使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感受黨和國家對人民的關愛、激勵學生熱愛偉大祖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要使學生樹立高遠的人生目標,強化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教導他們要把書桌當成抗擊疫情的戰場,像鐘南山等人一樣用知識報效祖國,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生的生命中去。同時利用網絡班會,讓學生了解我國科技成就,如,觀看《大國重器》《厲害了,我的國》等電影、電視紀錄片,使學生了解偉大的祖國在科學技術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從而培養班集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班級網絡的育人功能。
三、結語
綜上,新冠肺炎疫情下,班級網絡文化建設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分析具體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創新路徑。這些路徑使教師能夠根據網絡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并通過家校合作等多種形式,營造構建適合網絡教學的班級環境文化、班級制度、行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使學生在家里開展網絡教學也能保持強烈的學習動力和奮斗目標,并能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又使班級網絡文化建設達成線上教學與學校教學真正融為一體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伯登.成功地經營你的班級(第3版)[M].張艷華,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2]符紅艷.班級文化建設修煉[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
[3]劉林.高中班級教學管理“六舉措”[J].教學與管理,2015(4):21-23.
[4]黃祎瑋.淺談”互聯網+”背景下的班級管理創新模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0):237.
責任編輯 ?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