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祥
(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江蘇淮安 223200)
在基礎教育階段,小學數學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應強調知識的傳授和技巧的訓練,還應該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保其能夠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空間與圖形”是從數量關系計算過渡到數理知識的一個關鍵知識點。借助相應的教育活動,學生可以逐步形成對空間和圖形的感知能力,為后續相關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空間與圖形”教學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為主,教師開展“空間與圖形”教學能夠很好地迎合學生的思維特點,通過更加直觀的方式來呈現數學符號及文字,能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新課程改革實施前,無論哪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中,占據比重較大的都是數學公式和符號;新課程改革實施后,人們的認識觀念發生了轉變,認識到小學生的認知更加趨于直觀形象的圖形,借助圖形教學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能使學生在實踐探索中生成數學知識,在確保新課程改革順利開展的同時,促進小學數學教學實效性的提高,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
當前,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這些問題既有教師方面的原因,又有學生方面的原因,需要得到師生足夠的重視。
當前,不少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并沒有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更新,對圖形運動狀態的示范有一定的倉促性和盲目性,缺乏對教學時間的合理安排,導致學生缺乏動手實踐的機會,無法通過親身實踐的方式來探索空間和圖形的相互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新課程改革強調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并沒有在教學中得到體現,教學質量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不僅如此,部分教師在教學環節沒有發揮各類教學工具的作用,很多時候只是使用一些常規的教學工具,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材中的內容以平面形式呈現,教師如果一味照本宣科,沒有將平面圖形轉化為立體圖形,會導致小學數學教學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2]。
一方面,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決定了其很難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某個事物上,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會被很多因素吸引,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就會使學生在一味被動聽講的情況下分散注意力;另一方面,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不足,受傳統學習觀念的制約,他們對知識點只是一味地死記硬背,欠缺主動探究的意識,無法將學習到的知識整合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學生的學習效果就難以得到保證[3]。
當前,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對“空間和圖形”的相關知識難以形成準確的認知。分析原因,主要是他們沒能找出知識點和現實生活的關聯[4]。針對這樣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習情境的創設,對教學手段進行優化,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其消除學習中的陌生感,引導學生形成空間意識,使其掌握圖形平移和旋轉的方式,加深對“空間與圖形”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認知。例如,教師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軸對稱圖形,比較常見的有桌椅、床、風車等,大家是否還可以從生活中找出一些比較典型的軸對稱圖形呢?
情境創設可以提升學生對生活的感知能力,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做到舉一反三,在深入了解相關知識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隨著教育技術的提高,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也更加多樣化,信息化教學成了小學教育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空間與圖形”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借助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圖形空間變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夠觀察到圖形的動態變化情況,增強空間與圖形教學的直觀性,進而使學生在感知圖形變化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空間思維和發散思維。
教師可以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配合動手實踐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在探索中生成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必須做好對學生基礎能力、學習狀態等方面的分析,保證小組劃分的科學性,在小組內成員優勢互補的同時,實現小組之間的整體平衡。然后,教師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布置相應的合作學習任務,確保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能明確任務的要求。
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繪制如圖1 所示的圖形,然后要求其自主完成小亭子的制作,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將左上角的圖形移動到右下角。圖形的制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可以使其發揮出集體智慧,最終得出相應的移動方法:先將小亭子向右移動6 個格子,然后向下移動4 個格子,就可以到達圖片中呈現的位置。

圖1
在學生完成圖形的移動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大家在移動圖形的過程中,采用的是怎樣的方法?”有的小組采用的是將圖形整體移動的方式,有的小組采用的是將某個固定點移動的方式,而各個小組通過交流和討論,能掌握其他小組的思考方向,實現思維的拓展。從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角度進行教學,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圖片中的小亭子轉換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物體。例如,“在第一排左數第一名同學的桌子上放置一本書,如果需要借助平移的方式來將其移動到倒數第一排右數第二名同學的桌子上,應該如何移動呢?移動的方法有幾種?”這樣的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其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但是就目前來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及時更新觀念,準確把握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因素,立足教學內容及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對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以更好地滿足課程改革的現實需求,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提供良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