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燕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實驗小學,福建霞浦 355100)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需要,制訂合適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思想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中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學生具備優秀的心理品質,能夠反映出其良好的心理素養。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其心理品質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1]。導致此現狀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小學生容易受到負面心理的影響,個人想法容易搖擺,存在心志不堅定的心理品質問題;二是小學生的價值觀念尚未真正形成,對某些會產生負面影響的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他們容易在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的情況下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三是小學生的情感控制能力還不夠穩定,對情感失控情況下出現的負面心理缺乏良好的把控能力,從而容易影響其心理品質的有效提升。
目前,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在思想道德與法治素養方面的發展需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適當地關注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正確理解提升學生心理品質的重要意義。首先,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陣地中提升小學生的心理品質,可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進而使其獲得可持續發展。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會影響其個性的塑造、品質的提升,所以,教師應將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作為學生心理品質發展的重要載體,不斷優化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2]。其次,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著重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可讓學生的內心變得強大,幫助學生實現道德與法治素養的提升,使其在獲得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上茁壯成長。最后,心理品質是一種能夠實現“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目標的重要教學要素,可以幫助教師明確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心理品質的教育方向,大幅度提高教師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效。
情感教育是當前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教育手段,它重在激發學生的情感,驅動學生自主展開道德與法治學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悟,使其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這一情感體驗中,學生內心的情感會越來越強烈,促使學生堅定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因此,教師可發揮情感教育的優勢,讓小學生在情感熏陶的過程中獲得成長。
目前,教師可選擇通過情感教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挖掘課堂知識中蘊含濃郁情感的要素,對學生開展情感教育。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少讓父母為我操心”一課中,教師可先鼓勵學生回憶父母為自己的付出,并激勵他們大膽地在課堂上講出來。之后,教師可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自覺感知課堂知識中蘊含的情感內涵。為了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教師可設計討論話題“如何才能做到讓父母少操心”。以這一話題為主的課堂討論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情感的認知,并讓學生清晰地認知到如何才能在生活中做到獨立自強,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意識、堅強品格的人。教師可鼓勵學生將這節課的學習成果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不斷提升學生獨立自強的心理品質。
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加強自主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自主意識的重要性,并使其逐漸形成沉著、自信的優良心理品質。為了實現自主教育在學生心理品質塑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依托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及《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教學要求,來推進道德與法治課中自主教育的開展。以三年級上冊“做學習的主人”一課為例,教師可發揮自主教育的優勢,為學生設計一個學習專題,推動學生展開自主深入學習。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專題“做學習主人翁的必要性與成功之路”,讓學生深入探究“做學習的主人”的必要性,探討“翻身做主人”在促進自身學習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深入探究如何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為了實現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心理品質這一教育目標,教師可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指引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方向。比如,在學生進行專題學習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就“如何從心理上讓自己成為學習上的成功者”“成功者具備什么品質”等話題展開深入思考。比如,有的學生認為,成功者需要擁有堅定的自信心;還有的學生認為,成功者需要具備從容沉著的心理素質。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學生會獲得感悟,并將這樣的感悟融入現實的學習生活中,帶著信心展開自主學習。
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時,若要指導學生站在積極樂觀的角度看待問題,則應注重引入積極心理學這一重要的教育理論。具體而言,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塑造學生積極的人格,提升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使其以陽光健康、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學習及生活中的挑戰。目前,積極心理學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了一定的滲透與運用,教師可將積極心理學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站在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待問題、處理問題。
以五年級上冊“自主選擇課余生活”一課為例,教師可在積極心理學的視域下指導學生體會這節課學習主題的內涵,讓學生懂得自主選擇豐富的課余生活,以疏解自身的負面情緒。教師可鼓勵學生調查本班或本校學生的課余生活參與情況,了解他們對課余生活的態度,尤其是了解他們對自主選擇課余生活的態度,掌握他們的課余生活現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鼓勵學生分析數據,從真實的數據中了解本節課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學會將這些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觀念,提升其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進而使學生懂得以健康活潑的正確態度面對生活,成長為具有優良心理品質的人。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發展需求,還需關注學生心理品質方面的發展需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開展的課堂教學活動要成為提升學生心理品質的重要載體,即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治素養,又具有優良的心理品質。對此,教師可通過多元、高效的教學方法,如情感教育、自主教育和積極心理教育等,有效培養學生健康、優良的心理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