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燕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信息內容更碎片化、流通更多元化,小學生在心理建設時期接受著來自自身、網絡、家庭、校園、社會等多個方面的外界影響。同時,獨生子女家庭愈來愈多,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基數依然龐大,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匱乏。小學生的心理狀況與其安全、認知、情感、行為、性格等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全面落實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需要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語文對于小學生合理的價值觀引導和正常的心智培育有舉重若輕的作用。因此,老師應該與家庭聯系起來,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正確對待外界影響,盡量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因;語文
一、引言
教育部提出“著力構建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新格局”這一舉措以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全國各界的重視。但因年齡過低,小學生的心理狀態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成熟,生理狀態處于快要發育或正在發育的階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也很容易因自身身體結構的變化產生不好的情緒和不恰當的想法。對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恰當與否,對其以后的生活、為人、學習等方面有重大影響。然而,來自社會、自身、家庭和學校等多方面的龐大數量信息攝入對他們來說并非是一件好事,他們很難全面地判斷一件事物、一種行為、一個人的表象與本質。自卑、狹隘、猜疑、怯懦、冷漠、殘暴、憂郁等不健康的心理容易滋生,小學生不乏逃學、打架斗毆、偷竊、孤僻甚至校園暴力等行為。因此,社會、家庭、學校三方主體,需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規律,結合心理學的教育方法,關注孩子的心靈,走進他們的內心,在使他們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建立健全的人格、獲取正確的認知、擁有恰當的情感和行為,為他們以后健康幸福的夯實基礎。
二、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2.1 社會因素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不好的環境可能會成為小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刺激因素;網絡廣泛地普及且高速地更新換代,良莠不齊的信息必定會對小學生不成熟的心智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社會上任何人、事都可能會對小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
惡劣的自然環境如臺風、霧霾、沙塵暴等,擁堵的交通,密集的人口,緊張的住房,混亂的社會秩序,人際關系的沖突,貧富差距大,就業率降低等問題,多多少少會使小學生在認識這個世界時有一些困惑和不滿。大多數小學生能意識到這些浮于表面的社會問題,但絕大多數小學生的智力、知識面與思維能力難以支持他們正確地看待這些問題,他們只能看到表面,所以也只能用對待表象的思維去對待這些問題。這些社會問題亟待解決,但小學生很難發現一個問題背后牽扯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和問題的根源。某些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的時間跨度、精力投入、技術創新、思想改革等都不是小事,而小學生比較難以想到這一連串的問題,以致于他們可能受到這些社會問題的刺激而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會產生一些偏見,可能甚至會把偏見強加于是某個人、某個組織或者國家的不作為。
網絡世界紛繁復雜,信息層出不窮,各類新聞鋪天蓋地、轉瞬即逝,游戲、小說、借貸、不良網站、暴力視頻、網絡噴子……小學生在面對這些種種時,很容易迷失自我,有的會沉溺于游戲、小說,有的會借高利貸而欠下高額,有的瀏覽不良網站深陷其中,有的會因此變得暴力、冷漠、金錢至上。少有成年人能管理好自己,合理運用網絡,更何況心智還未成熟的小學生。沉迷于網絡本身就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危害,更令人擔憂的是,網絡等各項媒介中不正面的行為會是他們模仿的對象,甚至成為以后犯罪的誘因。在現實生活中,有小學生沉迷網絡,難以區分現實與虛擬的區別,而跳樓自盡的案例;有玩游戲上癮,偷錢、變賣家中物品、淪為三陪女的案例;有受黃色網站影響對他人性騷擾的案例;更有許許多多小學生為了網絡而逃課、離家、偷盜、詐騙的案例。這些案例都因小學生心理建設未成熟而起,心理健康建設也因此變得艱難。
2.2自身因素
首先,遺傳會直接影響人的心理健康。例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又稱“多動癥”,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類心理障礙,表現為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時間短暫、活動過度和沖動,常伴有學習困難、品行障礙和適應不良,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密切相關。國內外用雙生子研究法研究該癥狀,一項研究表明,通過雙生子模型擬合,發現對于注意缺陷多動行為,遺傳因素占65%,環境因素占35%。
第二,身體疾病會使小學生的心理受到來自別人和自我的沖擊。存在一些直接影響情緒的疾病,例如甲亢,當甲狀腺激素增多刺激交感神經興奮,病人情緒易激動、甚至焦慮。還存在一些因患病、心理變得不健康的例子,在現實教學中,我曾遇到有六指的學生,患有智力缺陷的學生,他們普遍都有自卑的心理,不愛與人交談、不與他人玩耍,部分同學會嘲笑他們,但他們不敢反抗,只能木然地接受,害怕外界的嘲諷。在此時,老師不僅得更多地從生活上關心他們,還要恰當進行心理疏導,維護他們的自尊心。老師也要對嘲笑他們的學生批評教育,讓這些學生改掉恃強凌弱的缺點,并盡力讓學生們明白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道理。
第三,如今小學生身體第二性征的發育時間較以往提前,很多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進入發育階段。在此階段,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功能活躍,與生長發育相關的激素分泌明顯增加,生殖系統發育增快,第二性征發育迅速,同時小學生的心理也隨生理的改變發生了一些變化。若出現生理的迅速向前發育但心理發育的相對滯后時,小學生的心理容易出現問題,這需要老師和家人及時疏導和干預。然而,在中國許多的家庭里,尤其是大多數農村的家庭或者留守兒童的家庭,父母、家人、長輩都很少給予發育期的孩子關于性發育的知識和正確的性教育,很多家庭羞于談到“性”,甚至有惡心和歧視的態度。但只有當孩子有了正確的性教育,才能有健康快樂的成長歷程,才會避免自卑、羞恥等不健康的心理,才能在以后面對他人和社會時有更多的正直、自信和勇氣,才能有機會保護孩子逃離壞人的魔爪。因此,學校和老師對于學生的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對于無知的家長,學校依然可以教他們在孩子發育時期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
不過,小學生的心理與生理超前發展,我們的教育滯后,這是整個國家面臨的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2.3家庭因素
家庭對于孩子的心理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家庭是孩子被影響得最深、時間最長的地方。
如今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獲得的來自同齡人的陪伴和交往比較少,因此在大多數獨生子女的家庭里,家長的心理健康和行為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家長的性格、價值觀、情感態度等各方面都會深深淺淺改變著孩子。若一個家庭只在意孩子吃飽穿暖的問題,不注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狀態的變化,孩子對于家長的親密程度不會有那么深,如果孩子自我心理調節不到位,可能會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并容易伴隨孩子很長時間。因此,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當家庭出現矛盾、爭吵、離婚等狀況時,孩子會敏感地體會到家長的情感與態度,處理不恰當也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如果一個家庭的氛圍總是不和諧、緊張、高壓,家長對孩子總是只關心學習問題而忽視心理問題,孩子很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甚至會抑郁。留守兒童家庭往往在農村較多,隔代教育更無法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因此,一個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長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
在這兒想討論一個因家庭教育不恰當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引發悲慘結果的案例。
2010年藥家鑫案轟動全國,藥家鑫駕車撞人后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至死,引發公憤,人們都對藥家鑫被處死拍手叫好。仔細想想藥家鑫在庭審時說的話,“怕撞上農村人,很麻煩”,以及他的父親在接受采訪時說的話。一向嚴格的父親使得藥家鑫從小只敢服從、不敢反抗,怯懦、不敢為錯誤承擔責任、冷漠等一系列問題存在于他的潛意識里,但他平時表現出來的自己卻是乖孩子。撞到人后,他以為張妙在記下自己的車牌想找自己的麻煩,怕農村人找麻煩,更怕這個麻煩找到自己父母的頭上,他害怕父母的訓導,害怕擔責任,害怕犯錯,內心深處恐懼父親,他的內心深處是父親在童年時的粗暴,是以為可以逃避責任的僥幸,是對他人的成見,是對生命的漠視,他是一個殘忍的、不可饒恕的罪犯,但他也是一個受害者。如果童年家庭是幸福的而不是嚴肅的,如果父親多一些善解人意,如果家庭教育讓他學會勇敢承擔責任、尊重他人的生命,這一切就不會發生。家長在教育孩子之前,學會如何“全面”地教育,自省永遠不只是孩子需要做的事。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不是個例,2019年大連13歲男孩殺人案,2004年馬加爵殺人事件……各個案例中的罪犯的家庭都有一個特點:父母對于孩子在小學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失敗,造成孩子將陰暗的、不健康的心理以傷害、殺害他人的方式顯露出來。這個世界很難避免故意傷害他人的事件,但令人驚悚的是,罪犯是孩子。有研究機構做過一次抽樣調查,發現只有36.3%的未成年犯同親生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紀錄片《鏡子》里有一番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么樣,關鍵在父母?!?/p>
不過,家長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和行為舉止也不是個例,這是現在社會的通病,冷漠、自私、殘酷、缺乏共情能力。社會存在善意,但善良的背面總是黑暗的,人們善于發現黑暗的一面牢記于心并提防他人的敵意,卻總是忘了用善意去熱愛世界。
我們都該思考這個問題,國家由千千萬萬個小家庭組成,強制性的法律是維護安全的必需手段,人類崇高的品質與健康的心理是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關鍵。
2.4學校因素
教育部近日發文,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切實做到學什么考什么,減少機械性、記憶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
教育部這一規定提高了對學生探索性、求知欲、創新力的要求,也提高了對老師教學質量的要求。但從以往到如今,老師把大多數精力放在書本理論知識的講解上,忽略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學校,學生的唯一目標是學習知識、考取高分,在作業、考試和升學的壓力下,他們很難得到心理上的輔導與安慰,長久的壓力下,學生容易焦慮、緊張、壓抑,失去對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因此患上疾病。
本人教學的學校位于鄉鎮,班級留守兒童比例占總人數的一半,在農村,校園教育的滯后性是個亟待解決但也很難快速解決的問題,以及老師對學生心理、情緒的關注和疏導很難到位。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本人居住的縣城,無線投屏在2013年甚至更早時間就已在縣城里的學校投入使用,而直到今年2019年,本人所在的學校才安裝這個軟件。教學硬件的配備尚且如此,農村的學校更難聘請到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問題的疏導。以柴靜作為記者所報道的新聞調查《雙城的創傷》,在雙城鎮一周之內發生六名學生連續服毒自殺事件,其中,五名為雙城小學同一班級的六年級學生。在農村,家長和學校對學生很難做到全方位的關注,原因在于他們自身并不懂得如何去和孩子有效溝通,甚至他們并不認為孩子的情緒是值得被關注的。同時,學校沒有專業的心理老師,很少有大人愿意去傾聽孩子的話語、理解、并提出有效的幫助措施。農村地區教育的滯后、社會發展中對農村地區的忽視、城鄉發展不平衡等都是問題的原因所在。
沒有任何一種情緒是不應該的,學校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并讓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狀態,共同幫助學生建設健康正常的心理。
結語
小學生的心理狀態處于正在建設的時期,外界的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對他們產生影響?;诙喾N多樣的心理問題成因,老師們要和家長默契地配合,幫助學生們心理健康地成長,充分運用學科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自我發展潛能,讓學生擁有正常的心理狀態以及面對生活、學習的健康態度。
參考文獻:
[1]丁慧蕓.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9,(31):166.
[2]孫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探析[J].學周刊,2018,(2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