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芳芳 李晶 劉長鍇
摘 ? ?要:新媒體給教育領域帶來巨大變化,也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文章簡要分析了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對拓展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影響及其帶來的教育信息質量可控性弱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水平亟待提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等挑戰,著重從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建設、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完善監督體系及發揮支部引領作用四方面探索如何利用新媒體資源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改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8-0036-02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因此如何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個高等教育機構應該重點解決的課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媒體的到來給教育領域帶來巨大變化,我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創新。
一、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影響
(一)新媒體拓展了教育渠道,豐富了教育資源
新媒體技術作為新的教學形式,通過對網絡技術的應用,把聲音、圖片、文字、影像結合在一起,具有便捷、開放、高效的特征。它提供的海量信息資源和交互共享的學習平臺,能夠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枯燥無味的說教方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同時,新媒體的使用,打破了傳統的空間教育和固定的時間教育,達到了可以隨學隨用的效果,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性地學習,靈活性大,進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新媒體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者創新工作方法,提升教育質量
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育教學的新點子、新思路,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優化教學方法,努力探索易于學生接受的“新穎、時尚”的教學與管理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拉近師生距離。同時,新媒體為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可以打破時間的限制,擴大交際距離,更廣泛、高效地傳播好聲音、正能量。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實現跨區域聽名師講課,與不同年級、不同學校的學生進行實時探討、交流,這些都進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質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立體化”[1]。
(三)新媒體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
利用新媒體的網絡平臺,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實現角色的互換,參與者可以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選擇性吸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中的防范心理和抵觸情緒,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學習效果[2]。例如,通過拍攝短視頻、直播討論等形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一)給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帶來新的挑戰,提出更高要求
新媒體具有傳播快、覆蓋面廣、全民均可低成本參與的特點,給傳統媒體時代社會精英在大眾傳媒中的言論主導地位帶來挑戰,對社會主流思想傳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3]。同時,面對網絡多元化思潮和海量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自身要具備堅定的思想政治信念和綜合文化素質,來甄別信息優劣、判斷真假,還要掌握較扎實的網絡技術及相關知識[4],如信息安全、輿情監督與應對等,來更好地引領和指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守住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質量不可控
新媒體興起前,信息的可控性可以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教育者的話語權地位凸顯,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加以選擇和把控。但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信息來源變得多樣化,網絡信息錯綜復雜,正向與負向信息、完整與片面信息混雜在一起,一旦學生被虛假、不良的媒體信息誤導,他們極可能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其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5]。
(三)網絡虛擬化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新時代背景下,網絡平臺提供了交流的新方式,使得交流雙方更具隱匿性特點,學生可以隱去真實身份,暢所欲言,交流真實想法。但也有部分學生由于不用面對面交流而心存僥幸,降低自身道德約束,肆意發泄不滿。如果學生在媒體上大量閱讀并接收這些負面信息,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實效果也必然會大打折扣。
三、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原則
新時代的變革對高等教育機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不斷創新工作方法與工作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定位相契合,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之路。在探索新路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下兩點原則。
(一)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育原則
當前高等教育機構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以傳統的課堂教育為主要方式。盡管新媒體的應用有其明顯的趣味性、時效性等優勢,但傳統的“書本”教育仍然不可忽視,其知識傳播的系統性、準確性等特點依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無法替代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面對新的形式時,應根據實際需要,把“書本”教育與新媒體授課兩種方式統籌結合,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點,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
(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輿情主導權原則
在新時代背景下,網絡輿情力量不可忽視,各高等教育機構應積極“搶占”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一方面,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文化建設,多方式增強學生法治道德觀念和媒體素養,教育學生在使用新媒體平臺學習時政、交流想法的過程中,要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努力創造陽光、和諧的網絡媒體環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網絡輿情的監控能力,及早發現苗頭,及時正確引導。
四、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進創新的實現路徑
(一)建設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曾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6]學校應充分認識到新環境下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新要求,積極建設適應新時代,特別是新媒體環境下的信念堅定、素質過硬的高水平思政課教師隊伍。要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重要任務,完善思政課教師隊伍的人才引入機制,優化考核評價標準,強化師德師風、立德樹人等指標的權重;重視并做好現有教師隊伍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指導教師利用新媒體做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計,識別和關注網絡信息輿情,引導學生掌握甄別媒體信息的方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做社會主義的可靠接班人。
(二)以新媒體技術手段促進教育載體創新
信息化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推動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處理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的關系[7]。要積極采用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形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中的吸引力。例如,可以創建思想政治教育公眾號、專題論壇、微型直播課堂等教育教學形式,鼓勵學生關心時政,積極參與討論。
(三)完善監督體系,減少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負向作用
高校校園網是學生獲取網絡信息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對學校內部網絡文化進行合理的編排和設計,在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弘揚健康向上主旋律的基礎上,盡量滿足學生對各類信息的需要,為學生創造和諧健康的學習生活氛圍,為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助力[8]。同時,高校應加強網絡的監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時時關注網絡動態,及時發現并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偏差,正確引導教育,及早發現并禁止虛假、錯誤信息的擴散,利用好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向作用,減少負面效應。
(四)充分利用新媒體,發揮學生黨支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領作用
黨支部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面對新形勢,黨支部應有效利用新媒體,開拓學生黨支部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這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切入點。首先,要注重培養學生黨支部中的復合型人才。在把新媒體平臺應用到支部建設的實踐過程中,要培養擁有扎實政治素養同時兼備新媒體應用技能的人才,確保在靈活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黨建工作、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正確傳達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防止政策信息的弱化與缺失[9]。其次,建立新媒體黨支部。通過QQ群、微信、短視頻、論壇等多種方式,豐富“三會一課”的形式。積極通過新媒體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如觀看優秀黨員的事跡、影片等,在引導學生黨員堅定理想信念的同時,帶動身邊的學生向榜樣看齊,間接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后,加強支部輿情監控。要提升支部把握輿情導向的能力,如通過組織專題講座等形式,提高學生黨員甄別網絡信息真偽的本領,主動向身邊的同學宣傳如何鑒別虛假信息,提高學生黨支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領作用[10]。
參考文獻:
[1]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5):151-156.
[2]尹紅婷,張曄,薛超.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難與創新——以社會熱點問題的影響為例[J].采寫編,2017(5):171-172.
[3]嚴波,王勇,桂巧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6):?86-96.
[4]鄒國振.新媒體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影響與應對[J].學術論壇,2012(1):223-226.
[5]許穩良.新媒體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以及對策[J].農家參謀,2018(2):174.
[6]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7]張毅翔.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9-23.
[8]李媛.新媒體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60):239.
[9]王鳳超.高校新媒體學生黨支部平臺建設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7):49-51.
[10]鄭曉娟.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初探[J].學理論,2018(8):155-156.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