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 牛冬梅
摘 ? ?要:革命文化是一個以革命精神為原點,包括革命意識、革命品格、革命立場、革命思想、革命信仰等的綜合體。革命文化對于立德樹人具有重要價值,能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之人,能樹為民親民之人,能樹實干興邦之人。要實現革命文化立德樹人,首先需要確立“樹人是革命文化最好的傳承”的觀念,對革命文化做現代轉化,同時發揮出革命文化中文化的“濡化”功能。
關鍵詞:革命文化;立德樹人;革命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8-0045-02
革命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寶庫。革命文化由革命歷史形成,由歷史承載和保存,回望歷史,就能找尋到革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借助革命文化的便捷性,發揮其功能,用革命文化立德樹人,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將是巨大的推動。
一、革命文化的要義
革命文化雖然沒有統一的定義,而且看起來似乎也沒有明確的邊界,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歷史實踐發展,大致把握它的要義。
革命文化是在革命的歷史實踐中逐漸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提出“革命文化”概念的第一人,早在1940年,他就提出了“革命文化”概念。毛澤東沒有直接界定什么是革命文化,也沒有把革命文化限定在哪些內容上,而是保持了一種開放的態度,從功能作用上闡發革命文化在革命前、革命中分別做什么用。總結出革命文化主要是作為革命的武器出現,為革命服務的[1]。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極力倡導革命精神,以革命精神為引導的革命文化在毛澤東時代依然延續了強大的生命力。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強調,改革也是革命,革命文化轉軌為以改革為導向的模式。2011年,中央出臺了關于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重要文件——《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份文件直接把弘揚革命文化傳統列入建設日程,文件明確提出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2],弘揚革命文化也由此正式成為國家強力支持的集體行動。進入新時代以來,革命文化模式又有所更新,形成了以兩個革命即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為導向的革命模式。在新的革命模式下,革命文化仍然是支撐革命繼續前進的偉大工具。
從革命文化的縱向發展史中,我們大致可以對革命文化的要義做粗線條的把握。首先,革命文化處于開放的變化之中,不同時代強調的內容不同,但在“革命”的實質精神方面,各個時代都是一致的。“革命”的實質是“變”,革命行動本身就是關于“變”的行動,可以是暴力方式的變,可以是改革方式的變,也可以是自我之變,由此延伸和生長出的革命文化,則是以“變”也就是以“革命”為根本精神的文化。革命文化的本質內容就是革命精神,就其含義而言,革命文化是從革命歷史實踐中產生的,為適應不同時代需求而延伸出的以革命精神為原點的革命意識、革命品格、革命立場、革命思想、革命信仰、革命情懷、革命意志、革命價值、革命理論等的綜合體,具體地表現為孜孜求變、敢于變革、敢于革命的開天辟地精神,為勞苦大眾服務的人民立場,為信仰奮斗終身的實干品格等要素。
二、革命文化在思政課立德樹人教育中的價值
革命文化對于思政課立德樹人教育有重要價值。革命文化中蘊含的革命精神形式和內容,可以激發人追求“崇高”,普通青年因具備革命精神而追求崇高,個人的事業得以融入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中,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完成時代變革和社會變革的棟梁之才。
(一)革命文化可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之人
在樹人方向上,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3]革命文化蘊含的敢于變革、敢于革命的開天辟地精神,完美貼合這一樹人方向要求,可以幫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之人。革命文化中,以開天辟地精神主導的小小紅船上走出了一個氣勢恢宏的社會主義東方;以開天辟地精神主導的井岡山,勇闖新路,絕處逢生,開創了革命的新事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需要這種敢于變革、敢于革命、不斷開拓社會主義事業新境界的壯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因循守舊,躺在功勞簿上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跨越巨大的障礙,進行偉大的斗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全面深化改革已經啟動,改革進入深水區,沒有敢于變革、敢于革命的精神,就無法在深水區實現改革攻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移,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目標已經轉變成為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從小康生活到美好生活本身就是一場宏大、深遠的革命,沒有敢于變革、敢于革命的精神,就無法支撐起這個革命,無法從根本上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革命文化恰好可以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之人。
(二)革命文化可樹為民親民之人
為勞苦大眾服務的人民立場是革命文化的底色,也是革命文化的底氣所在。革命文化是一種有立場的文化,其立場的內核就是以人民為中心。革命文化可以幫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樹為民親民之人。革命本身就是為勞苦大眾翻身求解放而努力的革命,在這種實踐下所產生的革命文化,也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追求。根本上,革命的勝利也是由人民實現的,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革命文化堅持革命的歷史由人民創造這一根本的人民立場。通過思政課堂,把革命文化傳給學生,把學生塑造為為民親民之人、為人民利益全心全意服務之人,使其在未真正踏入社會的起步階段,就能緊緊地與人民聯系在一起。
(三)革命文化可樹實干興邦之人
在樹人目標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4]。革命文化蘊含為革命信仰奮斗終身的精神,可以為這一樹人目標服務,幫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樹實干興邦之人。鄧小平強調實干興邦,強調馬克思主義是干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也特別強調實干興邦,他指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正是靠著工人階級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拼搏精神,我們才能實現一個又一個偉大目標,取得一個又一個豐碩成果。”[5]革命文化的基本品格就是實干。實干貫穿于各個革命形態,在奪取政權的年代,革命者同時也是實干家,口號落實在行動上,落實在自己身上,為了干革命,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在鞏固建設政權及改革開放的年代,社會主義革命事業的新境界也是爭分奪秒實干干出來的。在革命文化中,革命者、建設者用自己的行動,匯聚成共同的實干品格。革命文化中蘊含著實干興邦的精神血脈,可以為思政課立德樹人教育培養塑造實干之才提供精神資源。
三、革命文化樹人的實現路徑
(一)觀念開路引領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立德樹人本身是一種行動,這個行動和其他行動一樣,必須先要有正確的觀念。革命文化要真正發揚光大,必須后繼有人,必須把革命文化傳承到后來人的精神世界中。要建立起“樹人是革命文化最好的傳承”的觀念,讓革命文化通過思政課堂把人樹起來,才是對革命文化最好的傳承。從實際效果上考慮,樹人也是最有效的傳承,所樹之人以革命文化的行為模式行動,自然也就能實現革命文化傳承。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要考慮并做到的。思政課要把以革命文化樹人作為重要任務。另外,在觀念上也要形成“校園思政”和“生活思政”的觀念,不能僅僅把思政課樹人教育理解為思政課堂上的教育,還應該進一步擴大到校園,把校園生活與革命文化結合起來,讓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在真正的生活中活化,并在真實的日常行動中顯現出來。
(二)對革命文化進行現代再造
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對革命文化進行現代化再造,使之符合現代化的需求,滿足現代課堂和具有現代思維的廣大學生的需求。革命文化要在樹人教育中起作用,就要與課堂同步,保持與廣大學生的現代精神追求、現代步伐、現代語言模式親近,形成語言上的親和力、模式上的近似性、精神上的共鳴點。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多方面強化革命文化中的精神,真正把革命文化中的精神根植到當下的語言模式中。革命的時代雖然不同,但是各個時代中一以貫之的革命精神是相通的,樹人過程中可以盡量發揮出相通性和共同性,尤其是把革命精神與思政課中的精神教育融合起來,圍繞著革命精神教育選擇思政課中的精神教育主題。革命文化的境界崇高,內容恢宏,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難以承載。因此還要做課堂轉換,將革命文化轉換為適應課堂教學的表現形式和內容,既要防止革命文化快餐化、雞湯化,難以滿足正規課堂的嚴肅需求,又要防止對革命文化不做任何加工取材,整體照搬到課堂上的現象,大而難化,教育效果不佳,不能有效立德樹人。
(三)以文化為核進行“濡化”
文化起作用的核心機制是“濡化”,灌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以文化人、以文樹人的基礎上,注入革命精神,涵育革命理想追求。革命文化立德樹人,根本上也是文化立德樹人,因此,以革命文化立德樹人的方式搞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深度發揮文化的“濡化”機制作用,以浸潤、春風化雨的方式搞教學,形成溫潤的精神秩序。在“濡化”和“潤化”的過程中,加載和植入革命精神,使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具備革命精神。避免和防止在立德樹人過程中因突出革命本質,而搞強壓、硬攻,造成學生的逆反和排斥。在課程內容上,把革命文化的精神灌注在教學內容中,通過內容反映精神,形成教學內容與革命文化內容的無痕輔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并傳承到革命精神,成為革命精神的擁有者。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2]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2-09-28)[2021-06-22].http://www.12371.cn/2012/09/28/ARTI1348823030260190_all.shtml.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4]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2).
[5]習近平在寧夏考察[EB/OL].(2016-07-20)[2021-06-22].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567931.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