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彩華
[摘 要] 中小學運用鄉土資源開展德育是育人途徑與載體的創新。中小學校可以通過發掘校外設施或場所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與校外的社區、福利機構、鄉村種植基地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實踐勞動,充分利用本地的節日傳統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充分利用鄉村豐富的自然資源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德育成效,助力學生品德發展。
[關鍵詞] 中小學;鄉土資源;德育;途徑與載體
教育部2017年8月17日印發了適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學的規范性文件《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深入指導中小學的德育工作開展,要求各地要將《指南》作為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作為校長和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德育工作進行督導評價的重要依據,加強組織實施,以進一步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全面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指南》提出了中小學開展德育工作應該堅持遵循的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正確方向、堅持遵循規律、堅持協調配合、堅持常態開展,要求推進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創新途徑和載體。
中小學德育的內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個大的方面,這些內容除了可以在中小學校中的課程、文化、活動、實踐、管理等多種途徑和載體中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列入教學計劃之外,對于地處鄉村的中小學,還可以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充分運用鄉土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育人活動,使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得豐富的德育體驗和認識,從而把德育目標在親身體驗的活動中轉化為個人的認識和情感,提高德育實效。
一、發掘校外設施或場所開展主題實踐活動
中小學校可以充分挖掘當地的各種校外公益性文化設施、紅色教育資源、專題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資源,結合資源內容設計不同主題的社會實踐系列活動,排入學校的整體年度教育教學計劃,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比如,地處革命老區的中小學就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紅色革命資源,開展革命傳統教育,讓學生了解我們的前輩為了締造新中國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就可以利用當地的民族文化傳統習俗讓學生了解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文化間的尊重與包容,多種文化間的差異與異同等待;物產豐富或特別貧瘠地區的中小學可以讓學生通過調查研究了解本地的資源狀況,設想如何基于現狀的未來發展;等等。
如果條件允許,中小學校和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去本區域內的某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者組織學生到一個生產某種當地特色產品的工廠或種植園去參觀,活動之前就要讓學生清楚這次活動的目標,要讓學生圍繞實踐活動的主題進行搜集相關的資料,提出想了解的問題,然后帶著自己的問題去參加實踐活動,活動之后,提交個人活動的收獲報告,說明學習到了什么,有哪些最為深刻的感受和印象,并在班級內進行交流,教師應當把握這樣的機會,引導學生提升認識水平,引導學生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家鄉、愛勞動、崇尚英雄、愛祖國等與實踐活動目標相適應的理想信念,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要義與內涵。
二、與校外的社區、福利機構、鄉村種植基地合作開展實踐勞動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主張,主張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強調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受到教育。中小學可以充分地利用本地的各種可能的鄉土資源,為學生創造參加社會生活,了解現實社會的機會。
比如,中小學可以與本地的鄉村種植基地建立起長期的合作聯系,將校外勞動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定期組織校外勞動教育,根據課程和知識水平定期組織學生到種植基地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基本的勞動能力,同時也引導學生樹立“勞動光榮、勞動的人值得尊敬、勞動無高低貴賤之分”等正確的勞動觀,養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果實的基本意識。
又如,中小學也可以與本地的福利機構建立聯系,定期組織學生以班為單位到這些機構做義工或志愿者,讓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認識到自己雖然是學生,但也可以為別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認識到只有國家更加富強了,才能給所有人包括弱勢群體更好的關照,引導學生認識到友愛、互助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更加深刻地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含義。
三、充分利用本地的節日傳統文化資源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民族有著豐富多樣的節日傳統,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華傳統節日以及二十四節氣,每一個節日都蘊涵著一種特定的精神內涵,有著獨特的歷史淵源,傳承某種文化習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節日傳統,結合當地的節日習俗,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比如,中國人最為看重的春節,雖然在假期中,仍然可以通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去了解中國人為什么要過春節,中國歷史上從什么時候開始正式過春節,春節期間大家都做些什么準備,過去和現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各地過春節有哪些不同的習俗,自己收到的什么禮物或祝福,自己送出了什么禮物或祝福,我們今天應該怎么把春節過得更有意義,有哪些關于春節的傳說或故事等。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了解春節的起源、習俗、自古至今一直傳承不變的精神和文化傳統是什么,從而增強傳統節日的體驗感和文化感。可以讓學生圍繞某個節日寫一個作文或一個調查報告,也可以出版一期手抄報或畫報,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和體會等,讓學生在體驗和感受中學會思考,發現蘊含在節日生活中的文化和傳統,理解為什么要把這些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四、充分利用鄉村豐富的自然資源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2021年3月,生態環境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六部門發布《“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旨在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價值理念,推動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
中小學要結合《行動計劃》的推進實施,也在學校內以班級為單位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行動計劃》中來,引導中小學生作為“行動者”,樹立生態文明意識,關心自己身邊和家鄉的生態環境,可以倡導、鼓勵、支持本校學生結合所學的課程和知識,建立不同主題的生態文明行動小組,關注并調查本地在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等不同方面是否存在問題,如果有問題,研究如何解決等,定期進行交流,并撰寫研究報告,由學校提交給相關負責部門,并進行追蹤問題解決的進展情況等等。
總之,鄉土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育人場景和育人價值,中小學應該結合學校的教育教學進度安排,以及學生的發展階段需求,主動去挖掘、利用這些鄉土資源中的育人資源,充分發揮它們的育人功能,同時也會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體驗,加深學生對自己家鄉的認識和熱愛感情,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更深入地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使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再與學生的生活相隔離開,而是變得有背景、有情節、有任務、有情感,從而更有利于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達到德育的知情意行合一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教基〔2017〕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www.moe.gov.cn)[EB/OL](202105025)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