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
摘 要:在中國宗教建筑的裝飾藝術中,雕刻藝術是極其重要和典型的藝術手段之一,也是最為直觀的建筑裝飾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文章圍繞中國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闡述了建筑裝飾的內涵及雕刻藝術的概念,進一步分析了中國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的意境表達和精神意義,探究了雕刻藝術對于中國宗教建筑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中國宗教建筑;建筑裝飾;雕刻藝術
寺、廟、觀、宮是我國宗教建筑的主要形式。這些宗教建筑的部件及裝飾用品上蘊藏著許多形式多樣、藝術精湛、題材豐富的雕刻藝術品,往往能夠給我們帶來震撼的藝術感受。對于我國的宗教建筑裝飾來說,雕刻藝術具有形式多樣性和表達功能多元化的特征。首先,雕刻藝術作為一種建筑裝飾手段,既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也能夠起到裝飾環境的效果,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形式[1];其次,這些生動形象、造型別致的雕刻藝術可以深刻地表達和傳遞宗教文化的精神內涵,以更加靈活、豐富和直接的手段表達出宗教建筑的文化寓意,實現錦上添花的藝術效果,具有典型的象征性藝術價值。本文圍繞雕刻藝術在宗教建筑中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研究,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下,從多種學科角度和文化視角對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進行了全面分析,通過對我國宗教建筑中的各種雕刻藝術的形式、手法、內容及文化內涵進行研究,闡明了中國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的意境表達和精神意義。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一)研究目的
中國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是基于宗教文化的精神內涵和人們的審美情趣而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同時也是宗教文化與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的結果。文章以中國宗教文化對中國宗教建筑裝飾藝術的影響和作用為依據,以中國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為研究對象,對中國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的題材內容、表現手法、雕刻風格、文化色彩、精神內涵、審美特點等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2]。
(二)研究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種外來文化給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因此,對我國宗教建筑中的裝飾藝術的研究顯得更加重要。而雕刻藝術在中國宗教建筑中的研究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有助于宗教建筑及其裝飾藝術研究工作的深化開展;第二,有助于人們對中國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境的全面認知;第三,有助于推動中國宗教建筑及其裝飾藝術的保護及傳承,進一步弘揚中國民族特色文化[3]。
二、建筑裝飾的內涵及雕刻藝術的概念
(一)裝飾的含義
《美的歷程》一書中明確指出了“對使用工具的合規律性的形體感受”和“在所謂‘裝飾品上的自覺加工”二者之間存在的漫長的時間間距和性質上的本質不同,且二者都具備一定的功利性特征。但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現實性的內容,而后者強調的是想象性的內容;前者是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基于主體需求和主體感受產生的,而“裝飾”則是精神活動和意識形態發展的產物。
裝飾藝術的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指賦予和增添物體美感的行為活動,其不僅僅包括外部裝飾的美感,同時也包括裝飾材料、結構設計和功能價值上的美感;二是指通過特定的裝飾材料和裝飾需求進行裝飾藝術設計;三是指工藝表現手法和裝飾技法等[4]。
同時,裝飾藝術的內涵也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進行闡述:第一,所謂裝飾藝術,就是通過系統化、組織化、整合化形成的幾何形態;第二,是指基于使用人的主體需求和感受,在自然或非自然的情況下,設計和創造出的幾何形態,能夠對建筑實現美化功能。因此,可以說裝飾藝術是一種具有目的性和方法性的行為活動,是源于生活而升華于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二)建筑裝飾的基本特征
建筑裝飾是一種理性化的視覺藝術表達形式,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點。
第一,功利性的特點。藝術審美是人們在追求的功利性價值和實用性價值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其逐漸孕育和催生出了建筑裝飾藝術。建筑裝飾的本質就是建筑的外在使用價值與內在審美價值的有機結合,能夠同時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第二,審美心理的表現特點。建筑裝飾是基于人們的審美心理而產生的一種外在表達,能夠為人們提供視覺層次上的審美感受和審美邏輯。
第三,文化信息的傳遞和表達。建筑裝飾在本質上也是文化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文化符號,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和社會性質,其通過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效融合,進一步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和文化產物,成為文化價值和文化信息的有效載體[5]。
(三)雕刻的含義
所謂“雕刻”,是指在石料、木材、金屬等物體的表面,使用鋒利的器具進行雕、刻、鏤等藝術加工而創造出的生動形象的實物形象作品,通常會傳遞和表達出雕刻藝術家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理想。我國建筑雕刻藝術的種類主要有石雕、木雕、磚雕等。
三、中國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的意境表達
宗教文化與藝術文化一樣,都屬于上層建筑,都是人類情感的表達和體現,因此,宗教文化傳播與藝術文化活動之間始終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首先,宗教文化為藝術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為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不竭的靈感源泉和廣闊的文化空間。其次,藝術創作是藝術家通過自身的思維想象來進行外界現實形象的構建,能夠將抽象的宗教文化以更加具象化的形式展示出來,進而通過藝術形象的展現來傳遞宗教文化,營造莊嚴而神圣的氛圍,激發人們對于宗教文化的情感[6]。從人類在藝術文化中的心理情感特點來看,人們所要獲取的不僅僅是一種視覺藝術方面的淺層感受,他們更想追求的是一種心理儀式感。因此,雕刻藝術在宗教建筑中的價值和作用就更加突出。
(一)對“佛教凈土”的意境營造
佛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各種佛教建筑、名剎古寺等數量眾多。我國諸多的佛教建筑中常常會出現具有敘事性和故事性的佛教雕刻作品,或者各種模仿中國古代傳統亭臺樓閣建筑樣式的雕刻作品,同時這些雕刻作品中也會摻雜著各種菩提花樹、山河景象等。這些雕刻作品所營造的景象與佛教中的“極樂世界”十分相似。我國諸多的佛教經典著作都描繪過“佛教凈土”的景象,其中有的著作還描繪了宮闕、樓閣、軒窗、琉璃地等具體的形象,這些都在宗教建筑的雕刻藝術中被展示出來。
舉例來說,在我國的佛教寺廟中,常常會出現以佛教故事為主題的雕刻作品,這些雕刻作品往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佛教凈土”和“極樂世界”的景象,如莊嚴端坐的佛祖、虔誠恭敬的信眾等等。與此同時,這些雕刻作品中往往也會出現亭臺樓閣和宮闕城池,以及道路兩旁排列整齊的菩提神樹,空中呈現出的如意祥云,等等。一幅莊嚴、祥和的天國“極樂凈土”景象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被展現出來。雖然負責雕刻和制作這些雕刻作品的工匠并沒有見過真正的“佛教凈土”,但是他們能參照帝王的宮殿,并利用自身的想象進行創作,將“佛教凈土”呈現在我們面前,傳遞和表達出佛教的意境。
(二)對道教“仙境”的意境營造
道教追求的是“道法自然”,講求的是天地之法,因此,道教十分尊崇自然。道教描繪的“仙境”多是“洞天福地”的景象,且道教宮觀建筑也多依附于名山大川、幽明洞室等,往往呈現出人們向往的世外桃源般的宜人景象。道教認為在這樣的清幽的環境中,必然會有仙人居住,道士也大多會選擇這樣的地方作為修煉和祈福之所。
基于此,道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也更加強調對自然情境的塑造和展現,并且對這種自然情境進行了藝術性的加工、想象和升華。雕刻藝術家將道教文化、地域景觀、自然風光等融合在一起,通過藝術手段將宗教文化所追求的“仙境”和理想世界自然地展現出來,使得道教建筑中的亭臺樓閣、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等雕刻都融入了道教的文化追求,充分體現了道教所追求的自然之法[7]。
例如,江西龍虎山上清古鎮的天師府道觀中就有一幅浮雕作品,畫面描繪的是兩只靈猴坐在兩棵蒼勁古拙的松樹之上,樹下還有幾只梅花鹿在相互嬉鬧,花叢中蜜蜂飛舞,天際邊兩只仙鶴駕云而來,云霧繚繞,一派神仙風光。這幅雕刻藝術品所展現的就是道教文化對于自然的尊崇,同時雕刻藝術家通過自身的想象,用仙境般的自然風光來體現道教文化的精神追求。
綜上所述,所謂宗教的意境就是人們的一種精神感悟和情感體會。無論是外界的現實意境,還是人們的心理意境,都是人們審美認知的主觀反映。而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則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不斷交融的產物,是傳遞宗教精神文化的有效途徑。
四、中國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的精神意義
有效記載和傳播宗教文化是宗教建筑的核心價值功能。雕刻藝術作為宗教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同樣有著與其一致性的價值功能。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強調的是宗教環境氛圍的營造,以及對于精神層面的理想追求。
佛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作品旨在有效傳播佛教文化,將經典的佛教故事、佛教形象等生動地展現出來,使觀賞者能夠對佛教的精神文化內涵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和感悟。因此,佛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作為佛教藝術的典型形式,能夠在滿足人們藝術審美的同時,有效地傳播佛教的精神文化內涵。
此外,道教強調和表達的是一種“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道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作品中也充分體現著這種思想追求,其作品大多具有超凡脫俗的仙境之美。同時,道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作品蘊含的宗教儀式感,也充分傳達著道教的莊嚴法相和玄妙教義,可以幫助道教信徒和修道者深刻地認識和了解道教的精神世界[8]。
五、宗教建筑中雕刻藝術賞析
——以龍興講寺為例
龍興講寺位于湖南省懷化市虎溪山麓之下,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氣勢磅礴。龍興講寺中的雕刻裝飾的題材與手法展現出強烈的宗教風格,地方特色明顯,且運用了象征、比擬、寓意等手法,不僅起到了一定的教化百姓作用,還展示了當時人們所追求的藝術精神面貌。龍興講寺中的雕刻藝術極具美感,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同時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價值。
龍興講寺中的雕刻裝飾題材廣泛,內容多元,大多源自于自然生活,圖案有花卉草木、魚蟲鳥獸等。雕刻匠人對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藝術化處理,將其以雕塑的形式展示在龍興講寺的建筑構件之上。建筑構件之上的雕刻并非單獨出現,大多以動物、植物的搭配組合的形式出現。除了動物、植物外,戲劇故事也是雕刻的重要題材,龍興講寺中的雕刻藝術的戲劇故事題材以西游故事為主,多次刻畫了師徒四人的神態動作,栩栩如生,是當時佛教俗化的重要表現。戲劇故事題材的雕刻裝飾性強烈,美感十足,充分展現了雕刻匠人精湛的雕刻手法與豐富的想象力。
龍興講寺中的雕刻所用工藝技法繁多,按照建筑構件類型與功能的不同,選擇了浮雕、透雕、圓雕等不同雕刻手法,添加了獨具特色的裝飾效果,展現了雕刻匠人的精湛技藝,也突出了當時高水平的藝術審美。建筑構件之上的雕刻的造型與構圖都十分嚴謹,在注重細節的同時突出了雕刻藝術的空間感與立體感,圖案虛實交映,富有層次。
六、結語
總而言之,雕刻藝術作為中國宗教文化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宗教精神文化內涵與物質文化材料之間的融合,以及思想文化與審美對象之間的融合,使得藝術文化實現了進一步的升華。宗教信仰者能夠通過宗教建筑中的生動形象的雕刻藝術找到共鳴,進而體會宗教文化的精神世界和信仰境界。宗教建筑中的雕刻藝術,不僅僅具有藝術本身的文化價值,而且在傳播和發揚中國宗教文化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和價值。雕刻藝術在中國宗教建筑中的應用表達,不管是多樣的圖樣形式、豐富的題材內容,還是別具一格的意境展現和深遠的精神內涵,都蘊含著我國宗教文化中極為深刻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對于宗教、社會、自然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哲學、道德、文化、政治等內容的深刻見解和全面認知,是中華民族文化意境的審美體現。研究中國宗教建筑中雕刻藝術的應用,能夠使人們更加重視對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對民族審美的表達。因此,只有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內涵,才能夠使他們在建筑中找到文化歸屬感,產生民族文化自信,進而有效地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周森.民族建筑設計中雕刻與繪畫藝術的運用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9(3):85-88.
[2]鄧志龍.中古早期佛教雕刻的形成[D].廣州:廣州美術學院,2017.
[3]丁鈺梅.臨夏回族磚雕 體現宗教意蘊的雕刻藝術[J].中國宗教,2016(2):64-65.
[4]黃家庭.淺析吳哥建筑雕刻藝術的宗教內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5(1):142-145.
[5]黃堅.多元宗教文化影響下的閩南民間雕刻研究[J].東南學術,2014(6):250-256.
[6]雷薔楠.大理巍寶山長春洞古建筑中的雕刻藝術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4.
[7]張哲.明式家具雕刻裝飾圖形與其人文意義[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3.
[8]楊艷霞.大理道教建筑裝飾中的雕刻藝術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1.
作者單位:
太原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