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棻 梁韻
摘 要:音樂是一門藝術,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具有深厚的美學內涵和豐富的審美意蘊。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其主動學習,使其對音樂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學生可以通過音樂的欣賞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自身的審美觀,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文章主要圍繞高職院校音樂賞析課如何突出德育和美育功能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賞析課;德育;美育
音樂賞析課在德育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意義。從德育角度來說,高職院校的音樂課程能夠激發出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并能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音樂賞析課還存在一些問題,部分高職院校無法呈現高質量的課堂效果,需要加強對聲樂、器樂等相關理論的研究工作。
一、高職院校音樂賞析課的理論基礎
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審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審美的方式促進人們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的豐富與和諧,并對人的心靈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音樂欣賞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而高職院校音樂賞析課的教學活動也逐漸成為高職院校審美教育的一種途徑。所謂的“審美”,就是對音樂作品進行感知、鑒賞、評價等,教師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樂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音樂賞析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的培養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進行聆聽,并通過自己的想象力,體會音樂作品蘊含的情感,從而提升自身審美能力。
二、高職院校音樂賞析課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音樂賞析課不僅能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培養學生道德情操,提升其審美境界。同時,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等都能夠調動人的情緒變化,使人在愉悅的環境下打開自己的內心。高職院校的音樂藝術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可以通過教師的示范引導,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而高職院校的音樂作品通常以特定的情景為載體,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創作出的作品帶有一定的哲理,符合高職院校的特色。因此,高職院校音樂賞析課的設置與德育、美育是契合的。音樂賞析課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它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
三、高職院校音樂賞析課突出德育
和美育功能的途徑
音樂賞析課可以讓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使其在音樂課堂中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從而提高其審美觀和欣賞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根據課程標準,結合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的創作,為德育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可以將優秀的音樂作品引入課堂教學中,促進美育和德育的發展。
(一)注重音樂鑒賞教育
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音樂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審美體驗,激發學生的潛能并使其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要注重對音樂的鑒賞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從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首先,要加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把握。作為一名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外,還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樣才能準確地解讀作品的內涵、旋律的變化等。其次,要注重情感教學。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而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性格、愛好,所以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風格來進行授課。最后,還需注意節奏的訓練以及對樂曲的掌握等。另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音頻資料等,讓課堂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比如,對于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由三寶作曲的音樂《同船共渡》,這個音樂的每次出現都通過轉調、變奏等方式表達女主角不一樣的心境。主旋律很接近蘇格蘭民歌悠揚、大氣、蕩氣回腸的風格,但多了些百轉千回、純凈流暢的感覺,有黃土高原的空曠之感,又以短笛應和,徒增了一份江南的柔美、哀婉、憂傷。曲式上甚少變化,以不同配器表達微妙的情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影片情節、情感與音樂變化聯系起來,分析電影中人物心情變化及歌曲的作用。
(二)建設音樂賞析課程體系
音樂是一門藝術,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審美觀和欣賞美的能力,而這與學校的美育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音樂進行賞析,使課堂充滿詩意,讓學生在享受的同時,感受到人文情懷。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將歌曲的內容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與情感,并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可借助現代科技,通過動畫、幻燈片等手段豐富教師的授課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想象力,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此外,還要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以鼓勵為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增強其自信心,最終實現德育和美育的作用和意義。例如:在對《我的父親母親》這一部電影進行欣賞時,教師可以讓每一個人都參與進來,通過歌曲《同船共渡》的演唱來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這首歌曲的旋律優美,意境深遠,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此外,還應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的效果和目標。
(三)加強美育與德育實踐
美育與德育的實踐活動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審美觀的關鍵環節。音樂欣賞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聽、唱、做來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審美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風格的歌曲進行演唱,并要求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參與合唱,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意識,而且還能使他們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在音樂學習的同時,也要注重對作品進行賞析,因為只有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透徹了,才能更好地去表達出作者的情感。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相應的課程內容,同時要結合當前人才市場的特點,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可以將鋼琴等科目納入必修課的范圍內,這樣就能讓學生對這些科目更加重視,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另外,還可開展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如舞蹈表演、戲劇演出等,以此提升課堂的藝術效果,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所學的知識點,并能將其靈活運用到生活和工作當中去。
(四)加強音樂與文化的融合
藝術教育能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教師上課時不應局限于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教師應將音樂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首先,要加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優美的曲調,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節奏,體會到其中的情感內涵。其次,要重視學生對民族樂器的學習與演奏。中國傳統的樂器有很多種,比如笛、簫等,這些都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我國音樂種類繁多,而且不同的作曲家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教師可以增加民族樂器的介紹以及相關的曲目供學生欣賞。
四、結語
音樂教學是德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賞析課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在設計音樂欣賞課程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科的特點和高職院校的發展方向,在尊重客觀實際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曲目、內容和形式,并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與改變。
參考文獻:
[1]樊潔.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中德育功能的開發應用[J].學園,2020(24):75-76.
[2]陳秋蕊.高職院校音樂課堂中德育功能的滲透研究:以連云港高職院校為例[J].黃河之聲,2020(15):76-77.
[3]楊精.淺析高職院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德育工作[J].現代職業教育,2020(21):206-207.
作者單位: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