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保紅 宋振中
近日,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
《意見》著力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fā)應用。強調要精心設計博物館教育內容,經常性組織開展參與面廣、實踐性強的展示教育活動。要開發(fā)博物館系列活動課程,結合中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館資源,研究開發(fā)自然類、歷史類、科技類等系列活動課程。
《意見》著力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要求創(chuàng)新博物館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學習為中心,增強博物館學習的趣味性、互動性和體驗性。提升博物館研學活動質量,充分利用各類博物館資源,組織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等主題的實踐教育活動。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納入課后服務內容,鼓勵小學在課后時間開設校內博物館系列課程,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學校自2011年開展生命教育以來,積極與博物館合作,進行了一系列館校結合的實踐與探究。我們借助國內外各大博物館資源和中國科學院的院所資源,探索研發(fā)了“生命腳印”系列實踐活動課程;依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我們充分挖掘博物館資源,研究開發(fā)自然類、歷史類、科技類等系列活動課程,涵蓋初中、高中不同學段,明確不同類型課程的教學目標、體驗內容、學習方式及評價辦法;我們大膽嘗試設立博物館課程,并在實施中注重展示、講述、啟發(fā)、引導四個維度,在學習中注重觀察、思考,總結、模仿四個方面,以此增強博物館課程的實效性。經過十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看到了博物館課程給學校、教師、學生帶來的變化。十年來,我們充分發(fā)揮博物館在學校課程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讓學生更多地走進博物館,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國情、民情,以及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使從書本中、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實踐體驗中得到印證、得到升華,增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真摯情感,加深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注課程,注重學科知識的融合
學校博物館課程作為校本課程,分為校內課程和校外課程。我們的工作思路是把學校建在博物館里,同時也要把博物館建在學校里。
在校內,借助校園文化展示和樓道布置,我們把學生的研究主題、研究過程、制作過程、實物等進行展示。例如,我們帶領學生們用超輕粘土復刻了北海的九龍壁,用丙烯顏料繪制了故宮的瑞獸,用黃泥燒制了盧溝橋的獅子,繪制了楊柳青的年畫,拓印了國子監(jiān)的碑帖等。這些主題課程在實施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參與形式以社團合作為主,成果匯報時還要求學生以“講解員”的身份將研究結果給大家進行講解。課程打破了學科間的壁壘,將語文、歷史、科學、物理等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巧妙融為一體。校內課程有機融入博物館教育中。
校外博物館課程是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打造的走進博物館的專屬課程,將以前的走馬觀花式游覽,變成積極主動地實踐參與。我們在完成了北京博物館課程(其中包括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古動物館等一系列課程)以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我們在上海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館、中華指紋博物館、云南民族博物館、云南師范大學博物館、云南種子資源庫、祿豐世界恐龍博物館、青島海軍博物館、長白山博物館等幾十個博物館開展學習;在法國盧浮宮、德國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等博物館也留下了學生們學習的腳印,博物館課程的總里程數(shù)超過十萬公里。課程注重多學科的交叉和互融,范圍更是覆蓋了政治、歷史、經濟、社會、自然科學、建筑學等多個方面。
無邊界的博物館課程將真正實現(xiàn)學生學習時空的無邊界,從課堂到課外,從書本到實踐,從校園到博物館,時時處處皆可學習。博物館豐富的資源可以拓展學習領域,使學生的學習更開放、更多元、更有趣,通過博物館課程的學習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主動探索,小組研究,讓學習真實發(fā)生,讓學習更自主、更有效。
關注合作,注重教育資源的整合
依托全國各地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學校積極與各大博物館開展合作,讓博物館成為學生博物館課程的校外實踐基地,有計劃地展開分層次、分主題、定制化的“博物館探究研學”課程。我們通過“走出去”+“引進來”,使博物館真正變成學生們快樂學習、主動探索的“第二課堂”。2017年4月,我們和中國古動物館合作,將包括合川馬門溪龍、霸王龍在內的七具恐龍化石請進學校,讓學生們不出校門,就能與恐龍化石“親密接觸”。此外,中國科學院的周忠和、吳新智、鄭守儀等院士,汪筱林、王原等研究員作為學校的客座講師,還不定期給學生授課并進行指導,內外聯(lián)合,讓學生們既腳踏實地,也仰望星空。
這樣的館校結合形式有三大特點:一是全方位,針對更多學生,涉及更廣學科,增加更多活動嘗試,加強學生在古生物學習中的“主角”地位,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構想,在構想中實踐,在實踐中收獲新知。二是寬領域,打破班級、年級的界限,促進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成長環(huán)境下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提升。三是深層次,引導學生建構完善的自我成長體系;不僅在不同情境下實現(xiàn)知識傳遞與能力提升,還能使學科交叉融合,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并重,引領學生系統(tǒng)地認知世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注實踐,注重知識能力的應用
自開展博物館課程以來,我們更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和應用。例如,在中國古動物館和祿豐恐龍谷完成博物館課程后,學生們以探究晚古動植物化石為切入點,探索生命和科學的起源,并對尋找和挖掘晚古動植物化石萌發(fā)了向往,我們組織學生們在專家的帶領下赴北京灰峪挖掘晚古植物化石。學生們挖掘采集到了沉積年代為二疊紀的蕨類羊齒化石、中華輪瓣葉化石、蘆木化石等珍貴化石;我們還組織學生赴祿豐挖掘恐龍化石,赴湘西挖掘三葉蟲化石、角石化石,收獲很大。館校結合實踐通過聘請博物館科普專家或者科學家指導學生參與實驗及數(shù)據(jù)記錄,組織學生親身參與野外實地綜合觀測及考察,激發(fā)了學生對古生物學習的興趣,建立科學理念與科學思想;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科學探究的能力,引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通過引導觀察和指導實踐讓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參與挖掘遠古動植物化石活動的學生超過4000人次,研究結果匯編成冊,出版發(fā)行了《生命腳印課題匯編》。學校郭燦同學還將她挖掘到有較高研究價值的珍貴植物化石捐贈給了中國古動物館。2018年6月,在中國古動物館的指導下,學校建設完成了自己的化石博物館,這是國內首家以學生挖掘化石為陳列主題的化石博物館。同年12月,學校申請“豐臺區(qū)科學探索實驗室”項目,建成了學校古生物化石科學探索教室,古生物知識學習初現(xiàn)規(guī)模。
關注成長,注重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博物館課程帶給學生的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學校現(xiàn)有的課程設置與課堂模式下,博物館課程以其獨特的內容給學生們的學習帶來了轉變——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學生在個人學習道路上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前進,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讓學習真實發(fā)生。
博物館課程帶給教師的是綜合能力的提升。博物館課程內容的選擇、課堂學習的有效組織和積極引導,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等,都是擺在教師面前的新課題。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們從開始的疑惑、迷茫、不解,轉變?yōu)楹髞淼奶剿鳌⒀芯俊嵺`、創(chuàng)新,這個過程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
結合學校的生命教育理念和豐富的博物館資源,我們深度挖掘學生的潛能,探討古生物研究人才早期培養(yǎng)模式,打造學科特色課程,將學校科技教育需求與博物館教育轉化相結合。通過專題講座、理論指導、動手實踐、成果匯報和答辯等形式,把學習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與參與科研實踐、掌握科學知識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素質、開拓學生視野、啟迪學生靈感、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為主體,提高學生們的古生物學習素養(yǎng)。同時,開發(fā)適用于古生物研究人才早期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模式及校本教材,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高素質的古生物研究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古生物研究人才雙導師教師隊伍。
目前,館校合作正逐步從博物館資源主導向校本課程主導、短期獨立課程向長期系統(tǒng)課程進行轉變,這也意味著館校合作日漸緊密、深入發(fā)展。帶著這樣的期盼,學校將繼續(xù)帶領師生走出教室,共同探索,共同成長。
編輯 _ 湯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