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云
一天,小玉哭著來找我,說小景把她的尺子扔進了學校垃圾箱。我忍著刺鼻的氣味,終于翻找到那把尺子。“我不過是跟她開玩笑,對不起!”小景輕聲說道。我調查后得知,類似的事情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小景先是討厭小玉說話,討厭她吃飯慢,不和她玩,之后,作為組長還不允許別人和她玩,而小玉則不斷地忍讓、再忍讓……
一句“對不起”,真的能讓小景改掉“唯我獨尊”的態度嗎?能讓小玉學會自我保護嗎?我想,這件事值得持續關注,要引導學生正確交友、建設良好的人際關系。
第一,全班討論“我不開心的事”。“因為 ? ? ?,我感覺 ? ? 。”通過這樣的句式,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小玉先說:“因為我吃飯慢,每次小組都把最丑的水果留給我吃,我感覺很難過。”學生們接著說:“因為我不擅長跑步,體育課上我被嘲笑跑起來像只鴨子,我感覺很丟臉……”這樣真實感受的表達,讓學生內心輕松了很多。
第二,讓道歉更真誠一些。在這樣的氛圍中,小景再次向小玉說了聲“對不起”,此時,她真的感覺到了抱歉。一個學生流著淚說,他的一句話讓同學那么難過,以后他再也不嘲笑跑不快的同學了。
第三,讓口頭的“對不起”成為行動的承諾。心靈的感動如果不落實在行動上,就會如朝露一般璀璨片刻便蒸發得無影無蹤。于是,我趁機追問小景:“以后真的都不再這樣對待小玉了嗎?”小景重重地點了點頭。全班為小景愿意改變鼓掌,也請小玉和同學見證承諾,并監督之后行動的落實。之后的一段時間,我每周都與小玉、小景溝通,小景一開始說話還是會有些生硬,但小玉一指出來,她會抱歉地笑笑,然后立即改正。
第四,角色互換,“弱者”主導評價。班里評選優秀小干部,小景在票數上略占優勢,小玉最后的選票起著決定性作用。小玉看到小景的進步,對她抱以鼓勵的微笑,同時,小玉在評價中感覺到了自己的重要。小景期待的目光、內心的忐忑,讓角色悄然互換,這樣,雙方在持續的交互中治愈心靈之傷,實現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