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小學高年級作文課堂教學常見問題,并結合微課應用于小學高年級作文課堂的優勢,提出利用微課創設情境,打開寫作思路;利用微課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利用微課展示資源,擴大寫作視野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微課 作文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1-0049-02
微課具有“時間短、內容精簡、針對性強”的特點,是當今信息化背景下小學作文教學的一把利刃,可以打破傳統作文教學模式造成的課堂沉悶、學生寫作興趣匱乏、學生寫作能力難以提高的局面。小學高年級是練習寫作的重要階段,教師將微課引入小學高年級作文課堂,相當于給作文教學投射入一道明媚的曙光,指引學生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提高教學效果。
一、小學高年級作文課堂常見問題
傳統的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一般是由“教師解讀單元目標—教師分析習作要點—學生思考與交流—學生動筆寫作”這幾個步驟構成。因為課堂時長有限,所以教師想要在一堂40分鐘的課里同時兼顧每單元習作教學的“質”和“量”,難度較大,一不留神二者就會失衡,導致各種問題出現。如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作文題意和要求,做比較深入的分析,則出現教師“滿堂灌”局面,學生只能跟著教師思路走,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熱情逐漸消退,不利于自主寫作;有些教師為了將寫作自主權歸還學生,預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思考交流,就會出現少講或引導不到位,造成學生不懂寫、寫不出作文的情況。
二、微課應用于小學高年級作文課堂的優勢
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及教學手段,具有時間短、內容集中、呈現生動、操作靈活等優勢,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網絡教學、移動教學等方面可獲得顯著成效。目前,中小學教學應用微課進行教學比較流行,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考慮到學生對靜態的文字不太敏感、對動態的視聽畫面比較有興趣這一特性,針對寫作的審題立意、謀篇布局、層次條理、素材選擇、修改潤色、佳作欣賞等重點難點問題,融入文本、圖片、視頻、音頻等元素制作微課,創設出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迅速激發學生的觀看興趣與求知欲,進而促進其思考、寫作;微課還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講解清楚相關知識,學生看完之后有更多的時間交流互動、厘清思路、消化知識。另外,微課觀看的時間可以靈活安排,課內學生如果不能完全理解知識,可以在其他時間重復觀看,進行不斷鞏固提升。可見,將微課運用于小學高年級作文課堂,可以有效解決學生“不知道作文寫什么”“不知道怎么寫作文”的難題。
三、微課在小學高年級作文課堂中的應用實踐
(一)利用微課創設情境,打開寫作思路
人對世間事物的看法,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小學生所看、所聽、所聞的世界,則是豐富多彩、快樂單純的,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這一思維特點,同時結合微課的優勢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散想象、自由書寫,這樣便能避免學生所寫習作無感無味、千篇一律的問題。
例如,在進行《記一次辯論會》命題作文教學前,筆者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學生喜好等,提前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辯論會,并重點收集辯論活動中一些同學精彩的發言片段、面部表情、動作等影像資料,在制作微課時將其作為素材融入其中。在作文教學當天,筆者先導入命題,再播放微課,視頻中那一幕幕生動、形象、有趣的畫面配以教師的解說,學生憶起當日情景,寫作靈感瞬間被激活。在巡堂過程中,教師發現有些學生描寫不夠貼合、語言不夠流暢,則將他們聚集起來再播放一次微課視頻,并在關鍵問題處暫停,給予詳細的指導,一步步幫助他們捋清寫作思路,提高寫作信心。
(二)利用微課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小學作文以“紀實”與“想象”這兩種類型為主。紀實類的作文,主要題材有寫人、寫物、寫景、寫事等;想象類的作文則題材無太多限制,一般可分為物化人、人變物或者是對過去、對未來的一種暢想等。通常寫這兩種類型的作文,需要大量的素材去充實內容,才能使之成為一篇優秀的作文。對此,筆者在設計微課時,會根據作文的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相應地展示生活中學生沒有關注到的細節或者事件,引導他們留心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例如,在教學狀物作文時,為了改善學生沒按照一定順序進行描述、觀察不夠仔細的狀況,筆者特意制作了一個觀察水果的微課視頻在課堂上播放。視頻中以一個蘋果為例,配合解說引導學生按從外到里的順序觀察水果,先看一看形狀、顏色,再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即動用我們人類的五感六覺去觀察這個事物。當熟悉了水果的形、色、味、感之后,再動筆寫作就能言之有物、有據可依了。
又如,寫敘事類型的文章,難點在于學生不容易寫具體,總是三言兩語便結束。鑒于這一點,筆者經常用鏡頭記錄下學生在學校豐富多彩的生活,如在公開課、課間游戲、校運會、春秋游、六一兒童節等活動中,注意抓拍具有典型性的畫面,或者錄下精彩的過程,后期根據每個單元習作的內容要求,將相關的素材融入微課。微課再現學生的生活場景,學生通過微課視頻觀察自己生活,便能從中提取出習作所需的素材。
再如,教學主題為“書寫家鄉”寫景類習作,筆者為了讓學生寫出真實性,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先在課前要求學生將家鄉中最美的一幕拍攝下來,接著從中選擇“鄉村主題”的素材制作成微課,最后出來的微課畫面是: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夏夜,小村莊屋外月朗星疏,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老人孩子在屋前的小院乘涼。有些城市學生也許從來沒有經歷過鄉村生活,對這樣靜謐美好的鄉村夏夜感到新奇,紛紛發出驚嘆聲;而經歷過鄉村生活的學生,則心底的回憶被喚起,七嘴八舌地補充更多的內容。微課把生活常見的景變成畫面,在如畫卷一般的畫面的帶動下,學生更易寫出一篇篇鄉村美景文。
(三)利用微課展示資源,擴大寫作視野
當前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已成為一種常態,教師需要從海量的網絡資源中選取適合的內容用于教學,然而片段式的材料不斷穿插展示,會將課堂分割得比較零碎,不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因此,需要借助微課這樣的形式,把與教學主題(或某一問題)相關的材料組合在一起,并配以文字或解說,使資源的展示相對集中、動態,進而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的寫作練習已經脫離看圖寫話的簡單模式,所以教師進行作文指導時,利用微課有序地提供豐富的資源,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構思內容,完成寫作。例如,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在以往的寫人物習作中,描述人物外貌不突顯、人物特征與事例不相符,可謂詞不達意、文不對題,幾經講解與修改,還是有一部分學生沒能理解到位。面對這樣的難題,筆者改變了教學模式,布置學生回家觀察自己父母認真做一件事情的樣子,并把他們做事時的動作神態等記錄下來,有條件的還可以錄制一段視頻發給教師。經過篩選,筆者采用了聰聰同學提供的“媽媽包餃子”這一素材設計成微課,同時考慮到聰聰同學拍攝的視頻展示的是媽媽包餃子的動作,對備料、剁餡、蒸煮等環節沒有涉及,筆者便在網絡上搜尋了相關材料,一起融入到微課中,如此一來,學生既能仔細觀察包餃子過程中人物的動作、神態等細節,也能了解包餃子完整的流程,有利于學生完善自己的描述,使文章的架構更為完整。可見,利用微課集中呈現豐富的寫作資源,有利于擴大學生的寫作視野,啟發其產生更多的奇思妙想。
筆者在小學高年級作文課中運用微課進行教學,總結經驗和成效,認為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式。因此,建議小學語文教師重視信息教學技術,充分發揮微課的優勢,結合小學生不同年齡層的身心特征,將其運用于每個學段的作文教學,以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
注: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微課在小學教學中有效應用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7C3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媛媛(1989— ),女,漢族,廣西南寧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市華西路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