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市低碳治理與綠色經濟增長

2021-08-23 01:49:55韋東明顧乃華
當代經濟科學 2021年4期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韋東明 顧乃華

摘要:本文以“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準自然實驗為基礎,采用2004—2016年中國286個城市的面板數據,基于雙重差分法考察城市低碳治理對綠色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研究發現:相較于非試點城市,低碳試點城市的低碳治理建設顯著促進了綠色經濟增長。綠色經濟增長分解發現,城市低碳治理通過綠色技術變動推動綠色經濟增長。區域異質性檢驗發現,綠色增長效應在東部和西部城市更為顯著。從動態效應而言,城市低碳治理的綠色經濟增長效應具有滯后的長期政策效應。拓展性檢驗發現,制定公開減排目標對低碳治理具有顯著促進效應,主要體現于環境目標硬約束方面。機制檢驗發現,城市低碳治理通過強化環境政策力度、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等渠道推動綠色經濟增長。

關鍵詞:低碳治理;低碳試點政策;綠色經濟;準自然實驗;高質量發展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21(04)009014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面對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的重要挑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低碳治理已然成為各國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當前,中國經濟正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治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成為了中國轉換新舊發展動能和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黨和政府歷來重視生態環境治理,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著力推進區域低碳化治理,促進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動生態環境低碳化治理,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成為了中國當前社會各界的重要課題。2010年《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發布,將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等省市納入低碳城市試點名單,開啟了中國城市低碳治理工作。隨后于2012年和2017年分別確定了29個省區和45個城市的低碳試點名單。而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是否能夠實現低碳化發展和綠色經濟增長雙贏,日益成為衡量試點政策實施效果好壞與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本文以“低碳城市”試點政策作為準自然實驗,基于2004—2016年中國286個城市面板數據,采用漸進型雙重差分法探討低碳城市治理的綠色經濟增長效應。擬回答以下問題:以“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為代表的城市低碳治理是否有助于推動區域綠色經濟增長?城市低碳治理對綠色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如何?未來中國應通過怎樣的低碳化治理模式推動綠色經濟增長?厘清上述問題,對于夯實低碳試點城市發展成果,深入推進城市低碳化治理,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有文獻主要集中于探索區域低碳治理政策的污染排放作用影響。Wolff[1]基于歐洲區域的低碳城市數據,研究發現低碳城市政策在交通中心具有顯著的大氣污染減排效應。Gehrsitz[2]基于雙重差分模型研究發現,德國的城市低碳政策有利于降低剛出生嬰兒死亡率,提升城市健康發展水平。國外現有研究較為一致地認為城市低碳化發展對降低環境污染水平、提升城市健康水平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但主要是從發達國家角度考察低碳城市建設的政策效應,而鮮有文獻研究發展中國家推行低碳試點城市建設的經濟行為。隨著2010年中國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出臺,低碳化治理成為了中國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國內外學者也越發關注中國城市低碳治理的影響作用。Cheng等[3]采用中國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數據,研究發現低碳城市政策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龔夢琪等[4]采用中國197個地級市數據,發現城市低碳治理有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宋弘等[5]基于中國地級市數據的研究發現,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提升了城市空氣質量。張華[6]基于雙重差分法,研究發現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有助于降低區域碳排放量。

綜上,目前關于低碳試點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低碳城市政策的節能減排效應,鮮有文獻從經濟可持續的角度關注城市低碳治理對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實際上,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節能減排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協同發展方式已然成為中國政府長期的經濟發展目標。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文件,城市低碳治理的目的不僅在于改善生態環境和降低碳強度,而且更需要推進綠色發展。因此,科學系統考察中國城市低碳治理對綠色經濟增長的影響兼具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與現有文獻相比,本文可能的貢獻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本文系統考察低碳城市治理對綠色經濟增長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拓展了對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經濟效應的評估研究。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以“低碳城市”試點政策作為準自然實驗,采用漸進型雙重差分法來考察城市低碳治理對綠色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解決以往文獻普遍存在的內生性問題,可以得到更為嚴謹的研究結論。

第三,在研究內容上,從低碳城市治理的角度深入考察綠色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為中國綠色經濟快速發展提供理論和經驗解釋。

二、理論分析

自2010、2012和2017年先后設立低碳試點以來,以試點城市為主體的低碳治理工作逐步在全國范圍內鋪開。梳理“低碳城市”的相關政策文件后可知,低碳試點城市的工作任務主要是制定支持低碳發展的配套措施、建立控制碳排放考核機制、建立碳排放數據管理體系、建立以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優化能源結構降低能耗、重點節能減排技術推廣,通過這些方式開展地方低碳治理工作,以推進綠色經濟發展。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產業低碳轉型,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因此,以低碳發展推動綠色經濟增長,成為中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根據低碳城市試點的政策內涵和已有的研究,城市低碳治理對綠色經濟增長的影響渠道主要包括環境政策力度、城市碳排放、能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升級、綠色技術創新五個方面[8]。

第一,城市低碳治理建設可以通過強化環境政策力度,制定與低碳試點政策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從而推動綠色經濟發展。面臨城市低碳治理的政策約束時,地方政府會出臺更為嚴格的低碳環保規制政策,加快完善與低碳政策相匹配的政策體系,從而推動綠色經濟發展[7]。對于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而言,嚴格的低碳治理政策力度可以提高企業生產門檻,推動高污染高排放企業采取綠色化技術以推動企業達到污染排放標準,實現企業內綠色轉型,從而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此外,嚴格高強度的城市低碳治理政策同時會形成“環境壁壘”效應,從而對市場新進企業進行綠色化篩選,禁止高污染高排放企業進入,推動綠色經濟增長。

第二,城市低碳治理建設可以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城市碳排放水平,從而推動綠色經濟增長。一般而言,城市的經濟發展伴隨著更大規模的能源和經濟資源使用量,會產生更大的碳排放量[6]。而在低碳治理的政策約束下,一方面,地方政府通過更為嚴厲的排污許可、稅收管制等方式對廠商的生產活動進行調節,以實現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地方政府對高碳排放的能源生產者和使用者征收碳排放稅和能源稅等,增加企業在高污染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成本,減少企業對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使用,從而抑制企業碳排放量[9]。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可通過推行清潔生產方式,鼓勵企業使用替代能源,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此外,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和交通道路網絡體系逐步完善,交通碳排放已然成為了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導致地方綠色經濟發展壓力加劇。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主要通過鼓勵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限制私有汽車出行等方式降低交通碳排放量,并對清潔型汽車產業進行補貼支持。

第三,城市低碳治理建設可以通過優化能源投入結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從而推動綠色經濟增長。在城市低碳治理環境下,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推動能源消費結構低碳化,以及排污權交易等方式對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治理成本施加壓力,減少一次性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推行低碳化、零碳化生產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1]。同時,地方政府可以鼓勵低碳化新能源行業發展,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綠色經濟發展。

第四,城市低碳治理建設可以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從而推動綠色經濟增長。一般而言,在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水平轉化的過程中,環境水平先降低再提升,進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12]。在城市低碳治理的約束下,低碳政策將顯著抑制污染密集型重工業的規模增長,而推動新興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13]。其原因在于,城市低碳治理建設將使得“三高”企業承擔高昂的“環境遵循成本”,極大提高了其生產成本和生存門檻,迫使高污染產業進行產業遷移或者低碳轉型[3],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向低碳型和清潔型生產轉變。此外,隨著工業產業轉型升級,新興低碳化制造業和清潔型服務業將獲得較快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級化轉變,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五,城市低碳治理建設可以通過發展綠色生產工藝,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從而推動綠色經濟增長。“波特假說”理論認為,合理的環境治理政策可以激發“創新補償”效應,有利于推動低碳環保技術升級,從而彌補企業的“環境遵循成本”,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在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約束下,一方面,地方政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成本的“逐底競爭”將有所減弱,吸引更多應用清潔型技術的外商投資,激勵本地企業進行低碳技術創新,以進行清潔生產,從而推動區域綠色經濟增長[14];另一方面,城市低碳建設通過設立相關低碳發展扶持基金,引導和激勵創新主體進行綠色技術研發與應用,提升企業生產綠色產品的意愿和生產效率,進而提升城市整體的綠色經濟增長水平。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理論假設:

H1:城市低碳治理對地區綠色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

H2:城市低碳治理通過強化環境政策力度、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等渠道促進綠色經濟增長。

三、研究設計

(一)計量模型設定

為檢驗城市低碳治理對綠色經濟增長的作用,本文借鑒Wolff[1]的經驗做法,采用漸進型雙重差分法進行回歸分析。計量模型設定如下:

Yit=α+βTreit+X′itφ+γTimjt+δt+ηi+εit(1)

其中,Yit表示i城市在t年的綠色經濟增長水平;Treit代表i城市在t年的狀態,若i城市在t年為低碳試點城市則賦值為1,否則為0;X表示城市層面的控制變量;Timjt是j省在t年的時間趨勢。β是本文核心回歸參數,反映城市低碳治理政策對綠色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若β顯著大于0,則說明城市低碳治理具有顯著的綠色經濟增長效應。

(二)綠色經濟增長測度

現有文獻關于綠色經濟增長的測量,主要以節能減排為研究視角,采用基于非期望產出的Malmquist-Luenberger(ML)生產率指數來測量[15]。然而,傳統的ML指數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容易導致線性規劃無解,使測算結果缺乏穩定性。為了彌補ML指數不足,本文借鑒楊翔等[16]的測量方法,基于SBM方向性距離函數構建全域GML生產率指數,以衡量城市綠色經濟增長水平。全域GML指數設定為:

GMLt+1t=

1+Dt(xt+1,yt+1,dt+1,gt+1)

1+Dt(xt,yt,dt,gt)×

1+Dt+1(xt+1,yt+1,dt+1,gt+1)

1+Dt+1(xt,yt,dt,gt)12(2)

其中,D代表生產單元,x、y、d、g分別為生產投入、期望產出、非期望產出以及方向變量。其中,全域GML指數可分解為技術效率指數和技術進步指數:

GMLt+1t=

1+Dt+1(xt+1,yt+1,dt+1,gt+1)

1+Dt(xt,yt,dt,gt)全域技術效率×

1+Dt(xt+1,yt+1,dt+1,gt+1)

1+Dt+1(xt+1,yt+1,dt+1,gt+1)×

1+Dt(xt,yt,dt,gt)

1+Dt+1(xt,yt,dt,gt)全域技術進步12(3)

若全域GML指數值大于1,則說明綠色經濟發展具有正向增長效應。全域技術效率指數和全域技術進步指數也是如此。

(三)樣本與數據

本文采用2004—2016年中國286個主要城市的面板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相關政策文件、《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年鑒》以及各市相關統計公報。表1為本文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1)綠色經濟增長。本文采用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GML)來衡量綠色經濟增長水平。參考謝賢君[17]的做法,以各市的資本存量、總勞動人數、能源投入作為綠色經濟增長投入變量,其中,囿于城市能源數據的可得性,以電力消費量作為能源投入。以地區生產總值為期望產出,以SO2排放量、廢水排放量、煙塵排放量為非期望產出。其中,資本存量設定基期為2004年,折舊率為6%。

(2)城市低碳治理。本文以低碳城市試點政策作為衡量城市低碳治理的變量,若某一城市成為低碳試點城市,則從設立時間開始均賦值為1,否則為0。由于第一批與第二批的低碳試點區域存在交叉,即武漢市、廣州市、昆明市和延安市同屬于兩批低碳試點名單,則歸為實施時間更早的批次。若省份為低碳試點區域,則其下轄城市亦為低碳試點區域,且歸為實施時間更早的批次。同時,考慮到第二批低碳城市的試點政策存在政策效應滯后性,本文以2013年作為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的實施時間。

(3)控制變量。本文參考Auffhammer等[8,18]的研究,選取城市層面控制變量進行分析,具體包括:經濟水平、人口密度、政府干預度、研發投入、金融發展度、對外開放度、互聯網用戶數量、外商直接投資、工業占GDP比例。其中,經濟水平以人均GDP衡量;人口密度以地區總人口占地區面積的比例衡量;政府干預度以財政支出占GDP比例衡量;研發投入以R&D研發支出衡量;金融發展度以人均金融機構貸款衡量;對外開放度以進出口貿易額占GDP比例衡量;互聯網用戶數以地區互聯網用戶人數衡量;工業占GDP比例以地區第二產業占比衡量。為了剔除量級因素對計量結果的影響,本文對這些變量做對數化處理,部分變量缺失值采用多重填補法進行處理。

四、實證分析

(一)基本回歸

考慮到城市行政建制對區域綠色經濟發展可能存在較大影響,本文根據城市行政區劃將樣本分為全樣本、排除直轄市樣本、普通地級市樣本進行回歸檢驗。表2為城市低碳治理與綠色經濟增長的基本回歸結果。可見,城市低碳治理變量(Tre)估計系數均顯著為正,說明了整體上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區域綠色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城市低碳治理發揮了預期的政策效應。具體而言,模型(2)中的城市低碳治理變量(Tre)的回歸系數為0.161,說明城市低碳治理建設對綠色經濟增長提升了16.1%,這意味著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降低城市碳排放量,推動城市經濟綠色化改造,進而推動綠色經濟增長。分行政區域而言,排除直轄市樣本和普通地級市樣本中的城市低碳治理變量(Tre)均顯著為正,這意味著低碳城市治理的促進作用具有廣泛性,有利于推動普通地級市綠色經濟發展,進而促進區域間綠色經濟發展差距縮小,綠色經濟協同發展。這一結果具有較強的政策現實意義,表明以“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為代表的城市低碳治理政策具有積極作用。中國按照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要求,實行嚴格的環保審批制度、低碳生產模式、節能減排措施,對宏觀經濟可持續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促進效應。這驗證了本文的理論假設1。

在控制變量方面,經濟環境(GDP)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說明了區域經濟環境的改善有利于推動綠色經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回歸系數也顯著為正,表明了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對綠色經濟增長具有積極作用。這可能是因為,外商直接投資帶來了環保知識和新技術,對區域具有示范帶動效應,從而推動綠色經濟增長。金融發展(Fin)、人口密度(Pop)、政府干預度(Gov)、研發投入(R&D)、互聯網用戶數(Net)、工業占GDP比例(Ind)的回歸系數基本不顯著,這意味著地區金融發展、人口密度、政府干預水平、研發投入、互聯網發展和工業發展狀況對綠色經濟增長的影響不明顯。

(二)穩健性檢驗

1.平行趨勢假設檢驗

雙重差分模型的重要假定之一為:若不執行政策時,處理組和控制組具有平行變化趨勢。因此本文借鑒Jacobson等[19]的做法,采用事件分析法進行檢驗。計量模型設定為:

Yit=α+∑6k≥-6βkDkit+X′itφ+γTimjt+δt+ηi+εit(4)

其中,Ditk為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推行的當期虛擬變量,Tim為時間趨勢變量。k小于0表示政策推行前的k年;k大于0表示政策推行后的k年。本文以低碳城市政策為基準期,并設定前后6期。βk為本文關注的核心回歸參數,表征為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前后對綠色經濟增長的影響方向。當k小于0時,βk不顯著異于0,則符合平行趨勢假定。

從圖1的平行趨勢檢驗結果可見,在政策實施前回歸參數βk不能拒絕零假設,說明滿足平行趨勢假設。從動態效應來看,在政策實施后第一年和第二年,回歸參數βk并不顯著,而在第三年到第六年顯著,說明在短期內低碳試點政策對綠色經濟發展影響不明顯,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效應才顯現出來,表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綠色經濟增長具有長期效應,在低碳政策約束下,進行環保技術利用和低碳生產改造需要一定的過程。

2.安慰劑檢驗

由于不可觀測的城市特征可能對估計結果產生影響,本文參考Li等[20]的做法,采用間接安慰劑檢驗,隨機產生低碳試點城市名單,并基于式(1)重復做1000次和2000次回歸模擬。回歸系數β的表達式為:

=β+θ×cov(Treit,εit|H)var(Treit|H)(5)

其中,H代表控制變量,θ代表不可觀測因素。由于低碳試點城市名單隨機產生,則β=0,若不為0,則說明了本文估計結果受到不可觀測因素的影響。圖2為回歸估計值的P值分布圖,可知1000次和2000次模擬回歸的估計值基本服從正態分布,說明本文的回歸結果較為穩健。

3.非隨機選擇影響檢驗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相關文件,低碳試點政策考慮了“申報城市的示范性和試點布局的代表性因素”[資料來源于《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第三批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網。],因此低碳試點城市的選擇并非具有隨機性。基于此,本文參考Li等[20]的經驗,引入城市因素與時間趨勢的交互項,構建以下計量模型:

Yit=α+βTreit+X′itφ+Ci×Tret+γTimjt+δt+ηi+εit(6)

其中,Ci表示城市屬性因素,包括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經濟特區、胡煥庸線東側、北方城市、兩控區等城市先決因素,交互項Ci×Timt控制了城市固有特征差異的影響。結果如表3的第(1)列所示,本文結論依然穩健。

4.PSM-DID估計

為驗證本文結論的穩健性,本文基于半徑匹配、核匹配以及近鄰匹配的方法,采用PSM-DID方法對城市低碳治理的綠色經濟增長效應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中(2)—(4)列所示,本文結論依然穩健。

5.其他低碳政策效應檢驗

城市低碳治理效應可能受到其他低碳政策的影響,因此本文搜集整理了2010年以后城市層面的重要低碳政策,包括2010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2012年官方PM2.5監測政策,2011年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政策、2013年大氣污染排放限值政策,并構建政策與時間趨勢的交互項。結果如表3的第(5)列所示,低碳治理的政策效應并未受到其他低碳政策的干擾。

6.其他穩健性檢驗

本文還進行了其他一系列穩健性檢驗。第一,參考龔夢琪等[4]的方法,將第二批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實施時間設定為2012年,結果如表3的第(6)列所示。第二,為排除異常值的干擾,對變量最高和最低5%樣本進行縮尾處理,結果如表3的第(7)列所示。第三,綠色經濟增長可能存在空間外溢效應,從而造成殘差具有空間相關性,參考沈坤榮等[21]的做法,采用空間HAC標準誤,結果如表3的第(8)列所示。綜合上述結果,本文結論依然成立。

(三)異質性檢驗

1.綠色經濟增長效應分解

城市低碳治理的促進作用可能存在不同的傳導渠道,本文基于式(3)把綠色經濟增長分解為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結果如表4中(1)(2)列所示,城市低碳治理變量(Tre)在技術進步模型中顯著為正,但在技術效率

模型中不顯著。這說明了低碳治理所推動的綠色經濟增長主要源于技術進步導致生產前沿面的“外擴”,從而以綠色技術規模擴張推動綠色經濟發展,而非技術效率引致的在一定技術條件下期望產出效率的增加,即生產投入要素趨近于生產前沿邊界。究其原因,在技術進步方面,低碳治理推動了企業采用環保新技術,促進生產技術改進和產業改造,從而推動綠色技術進步;在技術效率方面,低碳政策對生產過程的低碳化改造,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短期內存在犧牲部分經濟生產效率以換取環保發展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綠色技術無效率。

2.區域異質性檢驗

由于城市不同區位具有較大的經濟發展差異,本文依據地理位置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3個子樣本進行異質性檢驗。結果如表4中(3)—(5)列所示,城市低碳治理效應在東部、西部城市相對顯著。究其原因,東部城市大多處于產業轉型升級中后期階段,高新產業發展迅速,生態環保治理已然取得一定成效,因此傾向于在低碳約束下加大低碳改造和節能減排,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西部城市一般具有較低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因而對低碳治理政策的反應更為敏感和迅速[6],低碳治理政策對西部城市的邊際效應更強。而中部城市大多以高污染重工業發展模式為主,造成長期“碳鎖定”效應,產業結構難以轉型升級,從而導致低碳治理政策作用不顯著。

(四)拓展性檢驗

2001年中國“十五”規劃首次將環境減排目標納入到國家整體發展計劃中,2007年《“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的簽訂標志著環境目標約束正式納入地方績效考核的指標中。在此背景下,環境目標約束可能對城市低碳治理與綠色經濟發展存在重要影響。因此,本文采用三重差分模型(DDD)進一步檢驗低碳試點城市的環境目標設定情況對綠色經濟增長的影響。模型設定如下:

Yit=α+βTreit×Golit+X′itφ+γTimjt+δt+ηi+εit(7)

其中,Golit代表環境目標約束虛擬變量,具體包括環境目標設定、環境目標約束兩方面。環境目標設定參考余泳澤等[22]的測量方法,根據低碳試點政策實施方案和政府報告中的內容來判斷,如果公開減排目標,則賦值為1,其他為0。由于環境目標具有不同約束性特征,本文將環境目標約束分為硬約束和軟約束[23]。若文件中出現“確保”“落實”“之上”等詞匯,則是約束力較強的環境目標設定方式,賦值為1,其他為0;若文件中采用“左右”“上下”“之間”等用詞,則是約束力較弱的環境目標設定方式,賦值為1,其他為0。

實證結果如表5所示,在環境目標設定方面,交互項(Tre×Gol)在實施方案和政府報告的目標設定模型中顯著為正,即制定公開減排目標使得低碳城市治理對綠色經濟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在環境目標約束方面,交互項(Tre×Gol)在實施方案和政府報告的硬約束模型中顯著為正,而軟約束模型的交互項(Tre×Gol)在實施方案中不顯著,在政府報告中顯著為負。究其原因,一方面,低碳城市環境目標硬性約束強化了政府環境規制行為,刺激地方出臺更為嚴格的低碳治理方案,以完成環境考核指標,有助于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在軟的環境目標約束下,地方政府不必追求硬性的減排目標,降低對環境治理目標的兌現投入,弱化低碳城市建設中的環境治理意愿,從而不利于綠色經濟發展。

五、影響機制檢驗

結合低碳試點政策相關方案的具體任務,低碳城市治理可能通過環境政策強度、城市碳排放、能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升級和綠色技術創新等五方面,對綠色經濟增長產生影響。以下從這五個方向切入進行影響機制分析。

第一,低碳城市治理可以通過強化地方政府低碳政策力度,加強地方環境規制行為,制定與低碳政策相配套的政策體系,出臺更多的環境保護政策和環境友好型創新政策,給予高污染企業更多的財政優惠政策以推動企業綠色化改造,從而推動綠色經濟增長。第二,低碳城市治理可以通過抑制和降低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碳排放水平,從而提升環境空氣質量,進而提升綠色經濟發展水平。一方面,城市低碳治理建設可以通過減少煤炭能源的使用量,鼓勵企業清潔生產,降低城市整體碳排放水平[2]。另一方面,低碳城市治理建設可能通過引導公眾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低碳出行方式,以及鼓勵清潔型能源車購買,以降低交通碳排放。第三,城市低碳治理可能通過提升能源投入效率,以提升綠色經濟增長。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直接關系低碳治理與綠色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節能減排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目標。低碳試點城市政策的主要目標在于通過生產方式低碳化改造,降低煤炭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而推動城市綠色經濟發展。第四,城市低碳治理建設可能通過推動“三高”企業向低碳化轉型,改變城市重工業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從而促進綠色經濟增長。城市傳統產業可以通過低碳化改造升級,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同時,低碳城市建設可能推動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等高新產業發展,促進城市整體產業結構高級化提升[24],從而促進城市綠色經濟發展。第五,城市低碳治理通過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提升城市綠色經濟水平。低碳試點城市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和使用環保新技術,推動企業利用低碳創新技術和管理方式,提升污染物處理技術能力,從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環保節能雙提升,最終推動城市整體產業綠色發展。

基于以上分析,為綜合考察低碳城市治理對綠色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深入檢驗低碳試點政策工作方案的綠色經濟增長效應,本文參考毛其淋[25]的做法構建中介效應模型進行檢驗:

ICit=α+βTreit+X′itφ+γTimjt+δt+ηi+εit(8)

Yit=α+β1Treit+β2Treit×ICit+β3ICit+X′itφ+γTimjt+δt+ηi+εit(9)

其中,ICit代表機制變量。為了保持變量方向一致性,對相關變量進行倒數處理。若回歸參數β顯著為正,則說明了城市低碳治理對機制變量的上升有促進作用。而且,若交互項Treit×ICit的回歸參數β2顯著為正,則說明該機制變量是城市低碳治理的重要影響渠道。

表6為環境政策力度影響渠道結果。本文采用各市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和低碳環保文件構造如下變量:一方面,由于政府工作報告是指導地方政府開展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政府工作報告中與“環保”相關的頻數比重可以全面體現地方推動低碳治理的政策力度。因此,本文參考陳詩一等[18]的做法,基于各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與“環保”相關詞匯的詞頻占全文比重對政府低碳治理力度進行衡量。另一方面,在低碳試點城市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政策優勢和自主權完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不僅加強轄區內低碳立法規制程度,而且為推進城市低碳治理提供法律支撐。因此,本文參考金培振等[26]的做法,基于各城市發布的低碳環保文件,采用每萬人人均環保文件數進行衡量。

可以看到,表6中第(1)和(3)列的城市低碳治理(Tre)顯著為正,說明城市低碳治理建設有效強化了環境政策力度。而且第(2)和(4)列中交互項Tre×IC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表明低碳城市治理建設通過提高環境政策力度進而促進了綠色經濟增長。此外,與表2的基本回歸相比,在第(2)和(4)列中加入環境政策力度變量后,解釋變量Tre的回歸系數值均明顯下降,且Z檢驗也同樣證實了提高環境政策力度是城市低碳治理促進綠色經濟增長的重要渠道。這表明低碳試點政策推動了地方政府強化環境規制行為,構建了與低碳治理相配套的措施體系,從而實現綠色經濟增長。

表7為城市碳排放影響渠道結果。本文基于張華[6]的碳排放測量方法,將城市的電能、煤氣和液化石油氣、熱能消耗產生的碳排放總和作為衡量城市總碳排放量的指標。同時,采用城市每萬人私人汽車保有量和清潔型能源車占比作為交通碳排放的代理變量。私人汽車保有量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各城市統計年鑒,清潔型能源車占比來源于全國乘用車銷售商品數據庫。其中,對城市碳排放量和私人汽車保有量進行同向化處理。可以看到,存在降低城市總碳排放和促進清潔型汽車使用的影響渠道,但沒有證據支持降低私有汽車碳排放這一影響機制。

表8為能源利用效率影響渠道結果。本文以工業用電的勞動力能耗(工業用電消費量/就業人口)和GDP能耗(工業電力消費量/GDP)作為能源利用效率的代理變量,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并對勞動力能耗和GDP能耗進行同向化處理。可以看到,城市低碳治理主要通過降低GDP能耗推動綠色經濟發展,而勞動力能耗沒有顯著影響。這表明城市低碳治理顯著降低了GDP能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這與低碳城市政策的設計目標相一致。

表9為產業結構影響渠道結果。本文基于2004—2013年中國工業企業調查數據庫,對企業數據和城市數據進行匹配,構建重工業企業比重指標,以衡量重工業結構。另外采用以下兩種方式建立產業結構指標:一是基于第三產業占比與第二產業占比之比率測量產業轉型過程;二是參考付凌暉[27]的做法構建產業高級化指數,以測量產業高級化水平。其中,對城市重工業結構進行了同向化處理。可以看到,低碳城市試點政策顯著降低重工業生產比重,推動產業轉型和產業高級化,從而促進綠色經濟發展,這驗證了城市低碳治理通過優化產業結構進而推動綠色經濟增長這一影響機制。

表10為綠色技術創新影響渠道結果。本文從以下兩方面對城市綠色技術創新進行衡量:一是基于城市產業創新指數,通過關鍵詞(能源、環保、污染、生態環境等)定義綠色創新水平,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和產業創新力報告》;二是參考祿雪煥等[28]的測量方法,基于《中國綠色專利統計報告》對綠色技術專利的分類方法構建城市綠色技術專利變量,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可以看到,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推動了綠色技術創新發展和綠色技術專利上升,從而促進綠色經濟發展,驗證了綠色技術創新這一影響機制。

綜上,機制分析結果表明,強化環境政策力度、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是城市低碳治理對綠色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渠道,這驗證了本文的理論假設2。

六、結論與啟示

準確把握城市低碳治理對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效果,對于進一步深化城市低碳治理工作,推動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以“低碳城市”試點政策作為準自然實驗,基于2004—2016年中國286個城市面板數據,采用雙重差分法深入考察了城市低碳治理對綠色經濟增長的理論機制和影響效應。研究發現,相較于非試點城市,城市低碳治理建設對綠色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積極作用,其影響機制主要來源于環境政策力度、城市碳排放、能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和綠色技術創新。綠色經濟增長的來源分解結果表明,城市低碳治理可以通過綠色技術變動來提升綠色經濟增長。城市低碳治理的綠色增長效應具有區域異質性,在東部、西部城市更為顯著。從動態效應而言,城市低碳治理的綠色經濟增長效應具有滯后的長期政策作用。影響機制分析表明,城市低碳治理通過強化環境政策力度、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等渠道推動綠色經濟增長。此外,本文還進行了一系列穩健性檢驗,表明計量結果具有穩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研究結論對于深化和落實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第一,擴大低碳城市試點范圍,推動城市低碳治理工作走深走實。本文研究結論表明城市低碳治理對綠色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這說明城市低碳治理建設有利于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政府應進一步擴大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覆蓋范圍,尤其是以重工業為主的中部城市,并深化現有低碳試點城市的綠色低碳發展工作,完善現代化低碳經濟發展體系。第二,加大對企業低碳改造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進行清潔型、低碳型轉型。本文研究發現城市低碳治理對綠色技術效率不顯著,且政策效果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意味著企業低碳化改造難免會導致企業生產無效率、利潤下降的狀況,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對低碳轉型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三高”企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度過低碳化升級的“陣痛期”,最終實現生產模式轉型升級,提升綠色經濟生產效率。第三,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推動產業結構低碳化發展。本文研究發現,城市低碳治理主要通過強化環境政策力度、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和推動綠色技術創新以推動綠色經濟增長。這意味著政府應強調以企業為主體,鼓勵企業依序削減傳統能源的耗費,提升能源低碳化程度,降低企業碳排放水平。同時,在城市低碳治理建設中應繼續加大綠色技術創新投入,積極促進環境技術發展,出臺相關環境友好型政策推動企業轉型,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如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加速形成“結構”與“技術”雙重低碳保障。

參考文獻:

[1]WOLFF H. Keep your clunker in the suburb: low-emission zones and adoption of green vehicles[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4, 124(578): F481-F512.

[2]GEHRSITZ M. The effect of low emission zones on air pollution and infant healt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7, 83: 121-144.

[3]CHENG J H, YI J H, DAI S, et al. Can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facilitate green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s pilot low-carbon city initiativ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31: 1158-1170.

[4]龔夢琪, 劉海云, 姜旭. 中國低碳試點政策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9(6): 50-57.

[5]宋弘, 孫雅潔, 陳登科. 政府空氣污染治理效應評估: 來自中國“低碳城市”建設的經驗研究[J]. 管理世界, 2019(6): 95-108.

[6]張華. 低碳城市試點政策能夠降低碳排放嗎: 來自準自然實驗的證據[J]. 經濟管理, 2020(6): 25-41.

[7]MICHAEL G, HANNA 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and infant mortality in Indi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 104 (10): 3038-3072.

[8]AUFFHAMMER M, SUN W Z, WU J F, et al. The decomposition and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or 287 Chinese cities in 1998-2009[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16, 30(3): 460-481.

[9]DI MARIA C, LANGE I, VAN DER WERF E. Should we be worried about the green paradox? Announcement effects of the Acid Rain Program[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4, 69: 143-162.

[10]李琳娜, LOO B P Y. 中國客運交通的碳排放地理特征與展望[J]. 地理研究, 2016(7): 1230-1242.

[11]史丹, 李少林. 排污權交易制度與能源利用效率: 對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測度與實證[J]. 中國工業經濟, 2020(9): 5-23.

[12]陸銘, 馮皓. 集聚與減排: 城市規模差距影響工業污染強度的經驗研究[J]. 世界經濟, 2014(7): 86-114.

[13]張華, 魏曉平. 綠色悖論抑或倒逼減排: 環境規制對碳排放影響的雙重效應[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9): 21-29.

[14]景維民, 張璐. 環境管制、對外開放與中國工業的綠色技術進步[J]. 經濟研究, 2014(9): 34-47.

[15]陳詩一. 中國的綠色工業革命: 基于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視角的解釋(1980—2008)[J]. 經濟研究, 2010(11): 21-34.

[16]楊翔, 李小平, 周大川. 中國制造業碳生產率的差異與收斂性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5(12): 3-20.

[17]謝賢君. 要素市場扭曲如何影響綠色全要素生產率: 基于地級市經驗數據研究[J]. 財貿研究, 2019(6): 36-46.

[18]陳詩一, 陳登科. 霧霾污染、政府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 經濟研究, 2018(2): 20-34.

[19]JACOBON L S, SULLIVAN L L G. Earnings losses of displaced work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 83(4): 685-709.

[20]LI P, LU Y, WANG J. Does flattening government improve econo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6, 123: 18-37.

[21]沈坤榮, 金剛. 中國地方政府環境治理的政策效應: 基于“河長制”演進的研究[J]. 中國社會科學, 2018(5): 92-115.

[22]余泳澤, 孫鵬博, 宣燁. 地方政府環境目標約束是否影響了產業轉型升級?[J]. 經濟研究, 2020(8): 57-72.

[23]余泳澤, 劉大勇, 龔宇. 過猶不及事緩則圓: 地方經濟增長目標約束與全要素生產率[J]. 管理世界, 2019(7): 26-42.

[24]杜龍政, 趙云輝, 陶克濤, 等. 環境規制、治理轉型對綠色競爭力提升的復合效應: 基于中國工業的經驗證據[J]. 經濟研究, 2019(10): 106-120.

[25]毛其淋. 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是否影響了中國企業進口?[J]. 經濟研究, 2020(2): 148-164.

[26]金培振, 殷德生, 金樁. 城市異質性、制度供給與創新質量[J]. 世界經濟, 2019(11): 99-123.

[27]付凌暉. 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 統計研究, 2010(8): 79-81.

[28]祿雪煥, 白婷婷. 綠色技術創新如何有效降低霧霾污染?[J]. 中國軟科學, 2020(6): 174-182.

責任編輯、校對: 鄭雅妮

Low-carbon Governance and Green Economic Growth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from Chinese Low-carbon Pilot Policy

WEI Dongming1, GU Naihua1, 2

(1.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2. Institute of “One Belt One Road”

and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 Accurately evaluating the policy effect of low-carbon govern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epening low-carbon governance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uses the “low-carbon city” pilot policy a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28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16, and based on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low-carbon governance on green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 shows that compared with non-low-carbon pilot cities, low-carbon governance significantly promotes green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decomposition of green economic growth, low-carbon governance promotes green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gree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test shows that the green growth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ities. In terms of dynamic effects, the green economic growth effect of low-carbon governance has a lagging long-term policy effect. Extensive testing show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romotion of low-carbon governanc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hard constraints of environmental targets. The mechanism test shows that low-carbon governance promotes green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environmental policies,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Keywords: low-carbon governance; low-carbon pilot policy; green economy;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0-11-0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與政策研究”(19ZDA07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多重融合視角下工業化后期階段產業結構演進的動力機制與政策優化研究”(19BJY089)。

作者簡介:韋東明,男,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電子郵箱:wdmjndx@stu2019.jnu.edu.cn;

顧乃華,男,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

猜你喜歡
高質量發展
關于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
中國市場(2018年18期)2018-06-13 05:41:22
加快建設適應與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理論探索(2018年3期)2018-05-31 09:15:22
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工業經濟
理論探索(2018年3期)2018-05-31 09:15:22
加快發展現代種植業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大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民論壇(2018年9期)2018-04-20 07:21:56
完善制度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人民論壇(2018年9期)2018-04-20 07:21:56
2018:中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之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遼寧省綠色增長水平提升路徑及對策分析
北方經濟(2018年3期)2018-04-08 07:36:16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91|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区|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永久天堂网Av|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狠狠亚洲五月天| 久久免费成人|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成人在线综合|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中文字幕资源站| 欧美天天干| 九九热在线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亚洲|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老司机|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国产网站免费|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99久久99视频| 日本欧美午夜|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免费jizz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无码丝袜人妻|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亚洲综合九九|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嫩草在线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日本91在线|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国产视频入口|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